【摘要】傳統(tǒng)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大部分的英語教師都側(cè)重解決書本上內(nèi)容的問題,卻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而開放性問題正可以彌補這一缺陷。本文主要闡述在深度學習理念下,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提出開放性問題的原因、原則及實踐。
【關鍵詞】深度學習;開放性問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陳雪顏,廣州市南沙東涌中學。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在聽、說、讀、寫四個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閱讀課”占據(jù)了初中英語教學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傳統(tǒng)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大部分的英語教師都側(cè)重解決書本上內(nèi)容的問題,卻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而近幾年的廣州英語中考題,書面表達部分都不約而同地出現(xiàn)了部分開放性題目,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和見解,再擴充文章的內(nèi)容,而不再是一味地要求“翻譯”文章。這種中考改革的趨勢,也迫切要求初中教師在平常的閱讀教學中,不能再照本宣科,要由原來的淺層閱讀向深度學習靠攏,用開放性問題去拓寬學生的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引領他們對文章作更深、更廣的理解。
二、深度學習和開放性問題的概念
深度學習:黎加厚教授認為,深度學習指的是學習者在理解的基礎上,批判地學習新的事實和思想,并且將其融入原來的認知結(jié)構(gòu)中,多方面進行聯(lián)系,把已學的知識遷移到新的環(huán)境中,做出決定,解決問題。與那種單純機械地、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分離地存儲信息的淺層學習相比,深度學習更要求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批判性地學習。
開放性問題:戴再平學者認為,開放性問題具有答案多樣性的特征,因此要求學生在解答開放性問題時能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的考慮。 高凌咫等學者認為,開放性問題是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與它相對的是傳統(tǒng)的封閉性問題。
三、關于深度學習和開放性問題的國外研究
1976年,瑞典兩位學者Marton和Roger第一次提出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的概念,他們提出深度學習者關注文本的“所指”,采取理解的方法;但淺層學習注重文本的“能指”,采取機械記憶的方法。學者Parsons在研究中指出,深度學習就是積累學習經(jīng)驗,通過深度學習來提升自己的遷移能力,讓學習變得更有成效。教育學家Junco R & Cotton SR在研究深度學習時指出,深度學習是知識構(gòu)建的過程,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一些閱讀方面和生活方面的問題。
日本最早關注并嘗試在數(shù)學學科引入開放性問題。1971年,為了證明開放性試題可以作為一種高層次的評價手段,一個特定的研究項目:“開發(fā)算術.數(shù)學學科的更高的評價方法”被日本一個學者小組欣榮接受了。在研究這個項目的同時,這個小組第一次提出了“開放題”的概念。在歐美等國家,對于數(shù)學開放性問題的研究是從“問題解決”開始的。1980年,美國數(shù)學教師理事會(NCTM)提出“數(shù)學教學的核心是問題解決”,這一時期,好的數(shù)學習題或問題就被認為是開放題。1992年,新西蘭教育部頒布中學數(shù)學教學大綱,提倡在問題解決上使用開放式的問題代替封閉式問題。
四、關于深度學習和開放性問題的國內(nèi)研究
深度學習這一理論是2005年由何玲、黎加厚引進來的,他們闡述了深度學習的概念,將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作了詳細對比,總結(jié)了深度學習的特點。此文獻拉開了國內(nèi)研究深度學習理論的序幕。 孫銀黎從教育技術的“l(fā)earning”子概念開始,在黎加厚教授提出的深度學習的特征的基礎上,再增加了信息整合、自我導向、積極主動和終生學習四點,第一個提出了深度學習和淺層學習并非對立而是遞進的觀點。吳秀娟在《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研究》中總結(jié)出深度學習的8大特征。郭華教授指出,深度學習是指學生積極參與有難度的主題任務,從中體驗與獲取意義的過程。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數(shù)學開放性問題。1980年,《外國教育》雜志第4期刊登了我國赴日本留學的學者澤田利夫的一篇文章----《從“未完結(jié)問題”提出的算術、數(shù)學課的教學的方案》,我國在這個時候才真正開始研究開放性問題。1990年,胡林瑞老師用5道數(shù)學開放題對51名中學生進行測試,結(jié)果表明,數(shù)學開放題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1993年,戴再平用數(shù)學開放題在浙江五所中學做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開放性問題與封閉性問題不是互相排斥的,他們應該是共存的。 1997年,“開放題----數(shù)學教學的新模式”被立為我國“九五”規(guī)劃的重點課題。第二年,該課題組在上海舉辦了“數(shù)學開放題及其數(shù)學學術研討會”,數(shù)學開放題從此成為我國教育研究的熱點 。
但是,關于深度學習和開放性問題的國內(nèi)外研究大多集中在數(shù)學學科,而對英語學科鮮有涉足,針對初中學生閱讀教學的研究更是幾乎沒有。
五、深度學習和開放性問題的理論基礎
深度學習和開放性問題的理論是在建構(gòu)主義理論基礎上發(fā)展而來,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gòu)者,學習是學生積極吸收、反復思考并理解運用的過程。首先,學習是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通過自己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而實現(xiàn)意義構(gòu)建的過程;其次,事物的意義不是孤立存在的,新知識必須經(jīng)過學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運用,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生成新的知識結(jié)構(gòu);建構(gòu)主義還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的幫助者和引領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教師要構(gòu)建平等、有效、協(xié)作的課堂氛圍,注意學生的差異,改善課堂評價,促使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知識的主動意義構(gòu)建。建構(gòu)主義的這些理論與深度學習的要求不謀而合。開放性問題任務的真實性、答案的多樣性為學生交流討論創(chuàng)造了天然的平臺。采用開放性問題進行英語閱讀教學更有助于學生完成英語知識的主動構(gòu)建。除此之外,開放性問題還能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發(fā)散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六、為什么要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提出開放性問題呢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提出開放性問題主要原因有三個:一,英語閱讀中開放性問題可以啟發(fā)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二,英語開放性問題要求學生對問題的結(jié)果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方法地思考,希望學生在得到結(jié)論時打破思維定勢,深入地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揭示問題的本質(zhì),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三,深度學習和開放性問題的研究已成為全世界的熱點,但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開放性問題的實踐研究幾乎還沒有,所以本人認為有必要進行研究。
七、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開放性問題的實踐
怎樣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提出開放性問題呢?本人結(jié)合教學實際,認為開放性問題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設計要遵循以下原則:
1. 圍繞主題提出問題,做好鋪墊,適當拓展。為了更好地推進主題的深度學習,初中英語閱讀課不能僅滿足于完成每課主題的基本內(nèi)容的問題就停止不前了,教師應引領學生圍繞主題提出問題,做好鋪墊,適當拓展。例如在教授滬教版8A Unit4 Inventions一課時,課前我向?qū)W生提出幾個開放性問題,要求他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上網(wǎng)搜集資料,做成PPT,上課時小組展示出來。預設的開放性問題如下:
(1) Which new invention are you interested in?
(2) Why was it invented?
(3) Who invented it?
(4) When did it begin to be used?
(5) With this new invention, how do people’s lives change?
由于之前向?qū)W生強調(diào)過不能出現(xiàn)跟文章相同的發(fā)明,所以學生們在查找資料時是經(jīng)過有意篩選的,但由于每個小組的看法與興趣都不同,所以小組展示的內(nèi)容基本上都不相同。有洗衣機,有電腦,有智能機器人……,雖然展示的內(nèi)容都不一樣,但都圍繞著inventions這一主題,從不同的角度感知,思維不是只局限于課文出現(xiàn)的三種發(fā)明,而是拓展到真實生活中,同學們既參與展示也聽了其他小組展示,比起單純聽教師教授課文的三個發(fā)明的知識學到更多,領悟更多。
2. 圍繞主題討論問題,貼近生活,激發(fā)興趣。學生們對貼近他們生活的事情最感興趣了,特別是關于旅游的事情。所以我在教授滬教版7A Unit6 Visiting Shanghai的時候,上課前幾天,我就讓每個學生回家搜集幾張旅游的照片,上課時用學生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向同學們介紹自己喜歡的一個地方,并且圍繞著這幾個開放性問題來介紹:
(1)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 again if you have free time?
(2) What is it famous for?
(3) How can we go there?
(4) What will you do there?
雖然只是幾個簡單的開放性問題,但由于它們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所以學生還是比較積極參與的。其中有位學生談到他的家鄉(xiāng)貴州,談到那里的著名景點,黃果樹瀑布,西江千戶苗寨,荔波小七孔,談到那里的美食,辣子雞、糟辣脆皮魚,談到貴廣高鐵對他們家鄉(xiāng)帶來的美好變化,其他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都說有機會一定要去他的家鄉(xiāng)看看。這樣的閱讀課,教師不是單純地灌輸知識,介紹上海,而是用幾個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興趣。
3. 圍繞主題評價問題,綜合分析,辯證思維。能用辯證的方式,從不同角度,多方面去評價一個人或一件事,不是單純的對人或物說好與壞,對與錯這是初中生該學會的一種本領。在學完滬教版9A Unit2 Two geniuses后,我向同學們提出一個開放性問題,讓他們討論,然后陳述理由。Who do you think is a genius, Einstein or Hans? Why? 同學們像炸開了窩一樣熱鬧。有的認為Einstein理所當然的是一位天才,因為他提出了相對論,光量子假說、能量守恒、宇宙常數(shù)等等許多理論;有的同學認為Hans是一個天才,因為他聽過Einstein的講座后能從容地、一字不漏地演講出來,并且當觀眾提出疑問時,他能從容不迫地想出妙計來應對;有的同學認為Einstein和Hans兩個人都能稱作是天才,因為他們兩個都聰明、努力、冷靜、從容不迫。這樣的答案也許有點令人意外,但學生們的確學會了反復思考,從不同角度去綜合評價一個人,而不是片面地、膚淺地看待一個人。
4. 圍繞主題解決問題,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深度學習和建構(gòu)主義理論最強調(diào)的一點就是理解運用。如果我們能把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到我們的生活實際上來,解決我們生活上的問題,那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講授完滬教版9A Unit4 Problems and advice之后,我把學生分成4個大組,要求他們討論一個開放性問題:What advice would you like to give Anna (Peter, Simon, Julie)? 通過討論,學生們的確能想出一些實際可行的建議去幫助書中的幾個主人公。例如,有同學建議Anna可以通過寫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Jolin的關心及建議;有同學建議Peter現(xiàn)在不必為之前所做的事情去愧疚了,如果再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就請Peter能挺身而出,對別人提供他力所能及的幫助等等。這些建議都是文章里面沒有出現(xiàn)的,是學生們通過聯(lián)系實際討論得出的結(jié)論。在文章結(jié)束時,我再拋出一個開放性問題給學生討論:What problem do you suffer from?同時要求其他學生出謀劃策。有點同學比較靦腆,但有的同學還是愿意說出自己的煩惱,其他的同學都愿意傾聽,并且有給出自己的建議。課后有的學生還說同學們給的建議切實可行。
5. 圍繞主題探索問題,展開想象,拓展思維。在提倡深度學習的今天,想象力的培養(yǎng)是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們通過想象,可以拓展思維,加深對文章作者寫作意圖的理解。在講授完滬教版7B Unit4 Save the trees只后,我向?qū)W生們提出了一個開放性問題:What our world will be without trees?有同學想到了,沒有了樹木,動物們就會失去家園,變得無家可歸,最終滅絕;有同學想到了,沒有樹木,我們的水土就會容易流失,容易發(fā)生洪水、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有同學提出了沒有樹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就會變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機;有同學想到了樹木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氣,如果沒有了樹木,我們空氣中的廢氣就會增多,而氧氣又會減少,嚴重影響到人們的健康。這樣的一個開放性問題提出來之后,同學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拓展了思維,預測了未來,加強了環(huán)保意識,同時對文章作者的寫作意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開放性問題,教師要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傳統(tǒng)教師的教學普遍以教師為中心,但深度學習和建構(gòu)主義認為知識不只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一定的情景通過與學習伙伴的合作與交流而獲得。所以,教師在設計開放性問題時要以學生為中心,要顧及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采取多種多樣的開放性問題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盡量做到學以致用。
另外,轉(zhuǎn)變教學模式。在傳統(tǒng)的封閉性問題的情境下,教師多采用老師問——學生答的授課方式和講授法,而開放性問題則更適用于開放的教學模式,比如小組討論模式、合作學習模式等,只有轉(zhuǎn)變教學模式,重視學生自由交流,才能真正實現(xiàn)開放性問題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價值。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想法,才能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最后,轉(zhuǎn)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開放性問題不能簡單地以“Yes”或者“No”來回答,所以教師也不能以“Right”或者“Wrong”來做簡單評價。任何言之有理的答案,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和表揚。就同一個開放性問題,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用復雜的長句來回答;水平較低的學生,則可以以優(yōu)等生為榜樣,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只要是學生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就應肯定其學習態(tài)度與熱情。
實踐證明,初中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盡可能多地應用開放性問題,有利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現(xiàn)代教學,2005(05):29-30.
[2]戴再平.開放題——數(shù)學教學的新模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高凌咫,吳維寧.開放性試題如何評分?——介紹兩種質(zhì)性評分方法[J].基礎教育課程,2005(01):46-49.
[4]Marton F saljo R.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6,46(1):7-8.
[5]Parsons, D.,Ryu,H,&Cranshaw,M.(2007).A Design Requirements Framework for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Computers 2(4):1-8.
[6]Junco R, Cotton SR. No A4 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 task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59(2):505-514.
[7]美國國家數(shù)學教師理事會發(fā)表新報告:美國數(shù)學教育在爭論中跋涉[DB].http://www.cas.cn/xw/kjsm/jdt/200906/t20090608—634037.shtml,2006-9-14.
[8]孔凡海.當前世界數(shù)學教育的三個特點——第一屆東亞國際數(shù)學教育大會有感[J].中學數(shù)學教學,1998(6).
[9]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現(xiàn)代教學,2005(05):29-30.
[10]孫銀黎.對深度學習的認識[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 2007(01):34-36.
[11]吳秀娟,張浩,倪廠清.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研究:內(nèi)涵與過程[J].電化教育研究.2014,35(12):23-28+33.
[12]郭華.深度學習及其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13]胡林瑞.國外數(shù)學題的一次測試所見[J].數(shù)學教學,1990(03):29-31.
[14]戴再平.開放題——數(shù)學教學的新模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5]姜云鵬.初中生物開放性試題設計研究[D].魯東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