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靜
【摘要】目的:探究三陰性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點及其復發(fā)和生存狀況。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三陰性乳腺癌患者36例,分析所有患者病理結果,進行隨訪并統(tǒng)計患者復發(fā)和生存狀況。結果:發(fā)病年齡26-64歲,平均年齡(41.3±2.8)歲。絕經前患者24例,絕經后患者12例。病灶位于外上象限14例,位于內上象限12例,內下象限6例,外下象限2例,中央區(qū)2例。病灶直徑0.7-7.5cm。T1期13例,T2期18例,T3期3例,T4期2例。浸潤性導管癌有28例,浸潤性小葉癌8例。PCNA陽性表達31例,p53陽性表達25例。共有3例患者存在脈管癌栓,16例患者有淋巴結轉移。共有5例患者出現死亡, 1年內復發(fā)的患者有8例,1-2年復發(fā)的患者有7例,2-3年發(fā)生復發(fā)的患者6例,在隨訪期內未發(fā)生復發(fā)的患者有10例。未死亡患者生存質量總平均分為(83.6±16.2)分。結論: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病灶多位于外上象限,女性高發(fā)年齡在絕經前,且患者PCNA和p53多為高表達狀態(tài),本研究中患者復發(fā)率較高,但患者生存質量尚可。
【關鍵詞】三陰性乳腺癌;病理特點;生存狀況
乳腺癌作為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其預后較差,致死率高。三陰性乳腺癌是指癌細胞免疫組化結果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1],是乳腺癌中一種較為特殊的病理類型。本研究旨在通過回顧分析,統(tǒng)計三陰性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點及其復發(fā)和生存狀況。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三陰性乳腺癌患者36例,年齡26-64歲,平均年齡(41.3±2.8)歲。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進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檢測,三種受體的表達均為陰性,根據診斷標準患者均為三陰性乳腺癌;(2)所有患者簽署治療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患有其他惡性腫瘤;(2)合并患有心血管、血液、肝腎等系統(tǒng)疾病;(3)無法進行定期隨訪復查的患者。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根據患者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可采取改良根治術或保乳術,術后選擇進行輔助放化療。對患者術后病理標本進行評估,統(tǒng)計數據。對患者進行定期隨訪,隨訪截止時間為2018年6月,保證每位患者至少隨訪1年,最長隨訪時間為3年,統(tǒng)計患者疾病變化情況。
1.3 觀察指標
根據病理標本,準確記錄患者病灶情況,包括病灶位置、病灶大小,并對每位患者進行分期評估,統(tǒng)計病理類型以及詳細的病灶情況。
根據隨訪結果統(tǒng)計患者復發(fā)情況,并采用癌癥治療功能評價系統(tǒng)-乳腺癌生存治療測評量表(FACT-B)對患者進行生存質量評估。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
2 結果
2.1臨床病理特點:
(1)36例患者均為女性,發(fā)病年齡26-64歲,平均年齡(41.3±2.8)歲,高發(fā)年齡段為33-52歲,共有27例患者,占比75.0%。絕經前患者24例,絕經后患者12例。
(2)病灶情況:病灶位于外上象限14例,位于內上象限12例,內下象限6例,外下象限2例,中央區(qū)2例。病灶直徑0.7-7.5cm,平均直徑(3.2±3.9)cm。
(3)疾病分期:T1期13例,T2期18例,T3期3例,T4期2例,分別占比為36.1%、50.0%、8.3%、5.6%。
(4)疾病分型:浸潤性導管癌占比最高,共有28例,占77.8%,浸潤性小葉癌8例,占比22.2%。
(5)PCNA、p53表達情況:PCNA陽性表達31例,占86.1%,p53陽性表達25例,占69.4%。
(6)共有3例患者存在脈管癌栓,16例患者有淋巴結轉移,轉移數目不等。
2.2 所有患者復發(fā)與生存情況
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隨訪實際時長7個月-36個月。其中,共有5例患者術后預后不佳,出現死亡,占比13.9%;在未死亡患者中,1年內發(fā)生腫瘤復發(fā)的患者有8例,占比22.2%,1-2年復發(fā)的患者有7例,占比19.4%,2-3年發(fā)生復發(fā)的患者6例,占比16.7%,在隨訪期內未發(fā)生復發(fā)的患者有10例,占比27.8%。
2.3 評估患者生存治療
對未死亡的31例患者進行生存質量評估,采用FACT-B量表。生存質量總平均分為(83.6±16.2)分,其中,生理領域得分(21.1±4.6)分,社會/家庭領域得分(13.8±3.9)分,情感領域得分(16.5±4.2)分,功能領域得分(12.4±3.2)分,附加領域得分(19.8±4.0)分。
3 討論
乳腺癌作為危及女性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其預后較差,致死率高。三陰性乳腺癌是指癌細胞免疫組化結果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占所有病理類型的15%-25%[2]。目前,對于乳腺癌最重要的治療途徑就是通過內分泌以及基因的靶向治療[3],但是由于三陰性乳腺癌缺乏內分泌和基因治療靶點,使得對于其的靶向治療藥物開發(fā)進展緩慢,而同時其高惡性程度、易復發(fā)、轉移早等特點,導致三陰性乳腺癌成為致死率相當高的惡性腫瘤[4]。
本研究通過回顧分析本院收治的三陰性乳腺癌患者36例,統(tǒng)計分析三陰性乳腺癌的病理特點,并通過隨訪統(tǒng)計患者復發(fā)和生存情況,通過量化表對患者生存情況進行評估。疾病發(fā)病年齡在26-64歲,平均年齡(41.3±2.8)歲。絕經前患者24例,絕經后患者12例。病灶位于外上象限14例,位于內上象限12例,內下象限6例,外下象限2例,中央區(qū)2例。病灶直徑0.7-7.5cm,平均直徑(3.2±3.9)cm。T1期13例,T2期18例,T3期3例,T4期2例,分別占比為36.1%、50.0%、8.3%、5.6%。浸潤性導管癌占比最高,共有28例,占77.8%,浸潤性小葉癌8例,占比22.2%。PCNA陽性表達31例,占86.1%,p53陽性表達25例,占69.4%。共有3例患者存在脈管癌栓,16例患者有淋巴結轉移。共有5例患者出現死亡, 1年內發(fā)生腫瘤復發(fā)的患者有8例,1-2年復發(fā)的患者有7例,2-3年發(fā)生復發(fā)的患者6例,在隨訪期內未發(fā)生復發(fā)的患者有10例。未死亡患者生存質量總平均分為(83.6±16.2)分,其中生理領域得分較高,可以看出患者對于疾病的恢復情況還是較為滿意的。
綜上所述,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病灶多位于外上象限,女性高發(fā)年齡在絕經前,且患者PCNA和p53多為高表達狀態(tài),本研究中患者復發(fā)率較高,但對生存質量基本滿意。
參考文獻:
[1] 嚴石. 三陰性乳腺癌臨床病理特點及預后因素分析[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1):85-86.
[2] 苗蘭芳, 雷瑞雪, 楊海軍,等. 基底樣乳腺癌和三陰性乳腺癌的臨床病理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刊, 2017, 44(2):40-42.
[3] 陸建菊, 郭文利, 黃建棋,等. 三陰性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分析[J]. 浙江臨床醫(yī)學, 2017, 19(6):1024-1025.
[4] 萬宇, 黃建軍, 包剛. 三陰性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和EGFR、Ki67的表達及相關性[J]. 江西醫(yī)藥, 2016, 51(4):29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