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朝路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推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而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是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文章在介紹了跨文化意識概念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探討了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關鍵詞:跨文化意識;核心素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6-0177-03
Abstract: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moting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talent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of English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nd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his paper explores ways to cultivat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Keyword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core competencies; talents cultivation
語言是記錄人類歷史和思想的工具,也是文化的產物,每種語言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特色。廣義來講,文化是指特定的人群或國家內部所使用具有自己特點的知識,具體可以是語言,飲食,社會習俗,音樂,藝術等。
語言是社會符號系統(tǒng),由形式和意義兩部分組成,形式反映意義,意義通過形式得以體現。因此, 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系統(tǒng)知識的講授,更應重視對目的語文化的傳播。在高校外語教學的重點是提高大學生的語言交際效能,而提高語言交際效能的前提是掌握已有知識間的聯系及相應的文化知識。學習者通過比較學習母語文化和外語文化的差別和聯系,可以更加深刻學習和理解外語語言本身,并且了解語言背后文化差異可能導致的交際困難。當前,在我國基礎教育中,英語課堂教學大都強調對英語世界的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各層面精神文化內容的介紹。這種將中西文化的學習完全割裂的做法易產生兩種傾向:一是對英語學習越感興趣的學生越容易忽略母語文化的學習;二是能力很強的學生不能就母語文化的相關話題進行順暢的英語表達。這種教學方法顯然無法滿足當今教育國際接軌的要求。
如今在國際上中國所主導的經濟戰(zhàn)略“一帶一路”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熟知和認可,在這一提倡下中國與越來越多的國家交往合作,過程中我國需要大量具有國際視野和受到跨文化教育人才來擔負勝任起相應的任務和責任,在國家信息中心17年發(fā)布的《“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7)》顯示“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需要的人才類型中,跨文化教育語言人才位列需求第一,并且認為這樣的人才是“一帶一路”互通互聯的基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負責培養(yǎng)這類人才的高等院校需要緊扣時代的人才需求,逐步不斷完善加強外語教育中跨文化教育。
本文將就高校外語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及教師對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作用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跨文化意識的概念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在1976年發(fā)表的《可獲得的全球視野》一文中漢威談到跨文化意識(Cross-Cultural Awareness)是一種可學習的思維意識,這種意識常常幫助人類發(fā)現世界其它文化的思想性和多樣性,以及通過對比自己母語文化和其它文化,發(fā)現母語文化中特有的部分和易被忽視部分。這個定義又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通常意識到文化的表層明顯可見部分,這種意識較為粗淺,常常會形成偏見,認識的途徑包括書本知識等;第二層,通常意識到文化深層不明顯部分,通常認識途徑是由自身體會到文化沖突時;第三層次,通常意識到文化深層次部分,并且能夠用理性去認識文化的特征;第四層,通常意識者會從目標文化持有者角度出發(fā)去理解目標文化。從這四個層次可以看出:前三個屬于跨文化意識的認知層面,參與者能夠認識、理解、辨別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異同;而第四個層次則是跨文化意識的最高境界,要求參與者具備“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領。
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大家熟知,21世紀人才核心素養(yǎng)通常分為三大類:
1. 學習與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與協(xié)作能力、創(chuàng)造與革新能力。
2. 數字化素養(yǎng),包括:信息素養(yǎng)、媒體素養(yǎng)、信息與通信技術素養(yǎng)(ICT素養(yǎng))。
3. 職業(yè)和生活技能,包括靈活性與適應能力、主動性與自我導向、社交與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產力、責任感、領導力等。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英語作為一門國際化的語言,大大擴大了對英語學習運用的需求。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成功應對文化差異,避免文化沖突,實現文化間的交流合作,促進民族之間的友誼顯得尤其重要。因此,對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代國際人才是我國英語教育的當務之急,這既符合語言的特性,又是改革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需要,同時也是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客觀要求。同時,“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給我國經濟發(fā)展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對我國的人才市場提出新挑戰(zhàn)。培養(yǎng)合格的國際化人才關鍵在于高質復合型跨文化人才的培養(yǎng)。
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教育促進學生對人類不同文化間差異的理解和尊重,承認文化差異的價值,尊重差異才能幫助學生形成對世界各個民族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只有通過學習英語了解世界文化,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意識。我們不僅要學好外語,更重要的是要用好外語。當今社會全球就是一個地球村,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特別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把中國和世界結合的更為緊密。在與外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必須要熟悉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這就要求國人既要有傳統(tǒng)美德和民族精神,也要有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理解和尊重別國文化,這樣才能在國際舞臺上深入交流和睦共處。
目前的大學英語教育由于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實際的教學中常常依然將文化和語言分開來講,甚至僅僅還停留在單一講授語言知識,輕視深層語言文化內涵的分析,側重語言技能的訓練,忽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等問題,結果導致學生把語音純正、詞匯量大、語法精通作為在大學學習的終極目標,最終就是為了通過各種考試,尤其是四六級考試而學習英語,而且把分數的多少作為衡量英語水平高低的標準。這就使得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缺乏文化差異意識,缺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對蘊有文化內涵的語言現象理解不準確、不透徹,在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學生往往受母語文化定式的干擾,造成表達不得體,出現語用失誤,導致交際失敗。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得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加強素質教育教學。
三、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跨文化教育是指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互動,是一個動態(tài)的教育過程,它是隨著多元文化教育發(fā)展而逐步形成的,是國際教育發(fā)展的一種新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則是以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為前提。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和途徑把英漢兩種語言差異與中西方文化差異有機結合起來,如何幫助學生通過語言現象分析其文化本質,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和靈活運用各種交際手段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成功地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這是新時期的大學英語教師所面臨的艱巨任務。
(一)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當今課堂教學依然是大學英語教學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培養(yǎng)其語言技能的重要手段。在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也離不開課堂教學這個平臺。英語教師在課堂中應重視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播,以擴展學生國際視野,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引導學生文化概念的形成,從而形成鑒別不同文化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課堂教學中利用教材進行文化導入的內容可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詞匯文化、篇章文化、交際文化和非語言交際文化。具體而言,這些文化內容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傳授:
1. 直觀視聽法
借助微課等新的教學模式,將蘊涵西方文化的形象、標志或實物進行收集整理,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如西方名人的照片、建筑物圖片、西方樂器、西服、西藥、報刊雜志等或播放錄像、影視、磁帶等創(chuàng)造再現真實情景,從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在感性直觀中增進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意識。
2. 實踐討論法
課前教師充分收集準備教學材料,精心設計課堂盡力營造出具有英語文化交際的氛圍,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語言交流,增強其跨文化意識,也可讓學生分組討論體現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差異的話題如:飲食文化,日常生活,問候方式等,逐步讓學生發(fā)現英語文化的特質并增強其認識。
3. 對比分析法
在英語教學中對涉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內容應進行比對教學,通過分析兩種文化的異同,增強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和對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從而理解尊重目的語文化,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態(tài),為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奠定基礎。西方人崇尚個性自由,崇拜個人奮斗,尤其善于表達自己,從不掩飾成功的喜悅。而中國文化崇尚中庸,不主張炫耀,尤其避免鋒芒太露,招人嫉妒。在西方很多國家,在出席常規(guī)會議和講座時都有提前到達會場的習慣,只是,西方人提前到的目的是為了占據前排比較顯眼的位置,并在紙牌上書寫自己的姓名,折疊后作為桌簽方便被提問。而在中國,很多時候,提前到的目的是為了搶個不顯眼的位置,避開他人視線,方便開小差而已。在西方國家,強調自己為自己負責,而不習慣過分關心他人,尤其是不能過問和干涉他人的私事。而在中國,判斷一個人道德是否高尚常常通過他的奉獻精神來衡量的。在中國,主動關心他人、熱心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而在西方國家,一般人都不愿意接受陌生人的幫助,即使是善意的關心也會讓人感到不自然。在西方,你時不時地看到在公交車上有些老太太寧可站在座位旁,也不愿意接受你的讓座,因為他們不愿意因為接受這種“照顧”而讓自己顯得老態(tài)龍鐘,一無是處。再如在交際時中西方對恭維、謙虛的態(tài)度和款待、送禮的方式都不一樣:中國人習慣謙虛,對別人的恭維常表示“不接受”,而西方人認為謙虛是不自信的表現,喜歡坦率接受對方的恭維。對比分析西方的“Valentine's Day”和中國的“七夕情人節(jié)”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概念,加深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認識。只有將本土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進行深入的對比和探討,才能幫助學生提高文化認知的能力。
(二)合理設置的課外活動
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課堂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并限制,如課堂時間有限以及教學材料不足等會難以深度有效地培養(yǎng)出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然而課外豐富的語言文化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歌曲大賽等可以彌補這些不足,英語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參加這些活動,去主動提高自身的文化感知力和交際能力,除此老師也可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尋找更多豐富的跨文化學習素材,讓學生能夠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主動學習培養(yǎng)出跨文化意識。因此,現代的大學英語教學不應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應充分拓展課外天地,利用課余時間,開辟英語文化教育的第二課堂。同時,在英語教學中也不能忽視對本族語文化的輸入與理解,只有全面深入掌握本土文化,才能更好地與目標語文化進行對比,更準確地找出差異,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對比意識,從而實現跨文化意識的建立。
四、結束語
跨文化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播在跨文化交際中至關重要,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巧妙設計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將文化背景知識融入語言教學中,努力營造一種文化氛圍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逐步提升整個社會文化交際能力。當然,跨文化教育也包括外國留學生來我國接受的漢語學習培訓,我們也可以借助這個平臺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講好中國的故事,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參考文獻:
[1]Hanvey, R. G.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H] New York Friends Group, Inc,1976.
[2]Michael W. Marek Levels of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siaCall,2014.
[3]常曉梅,趙玉珊.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大學英語教學行動研究 [J].外語界,2012.
[4]賈連慶.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3).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1997.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J].中國大學教育,2004(5).
[7]劉衛(wèi)東.論在英語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7).
[8]吳菲,仲玉英.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內涵分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5(1).
[9]莊淑娟.如何加強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意識[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5(6).
[10]姜宇,辛濤,劉霞.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改革實踐途徑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