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玉山 黃小桃
【摘要】 ?應用意識是《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十個核心概念之一。課程標準對這一內容進行了描述:有意識利用數(shù)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xiàn)實世界中的現(xiàn)象,解決現(xiàn)實世界中的問題。
【關鍵詞】 ?數(shù)學 應用意識 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3-040-03
這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第90頁內容,是2013年教育部審定義務教育教材新增的教學內容。這是一道應用數(shù)學知識,引導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現(xiàn)實中的實際問題。這樣的內容,既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百分數(shù)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又能使學生積累更多的問題解決經(jīng)驗,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讓這一核心能力落地生根。
【初次試教】
一、復習舊知,溝通聯(lián)系
1.圖書室去年有800冊圖書,今年比去年增加了20%。今年有多少冊書?
(1)單位“1”是( ? ? ? ? ? ? ? ? ? ?)。
(2)數(shù)量關系是( ? ? ? ? ? ? ? ? ?)。
2.陳老師原來體重是60千克,鍛煉后體重是50千克,陳老師體重減少的幅度是多少?
(1)體重減少幅度是什么意思?
(2)口答列式。
[思考]
解決百分數(shù)問題的關鍵是找準單位“1”,確定數(shù)量關系。所以有了第1題的復習題,這也是之前例4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點。第2題的復習旨在幫助學生理解“幅度”的意思,為新知的閱讀與理解掃清障礙。同時,旨在為應用作好知識鋪墊。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出示例5:一件商品4月的價格比3月降低了20%,5月又比4月漲了20%,5月的價格和3月比是漲了還是降了?變化幅度是多少?
[閱讀與理解]
1.找信息和問題,小組交流后匯報。
2.根據(jù)匯報,整理信息和問題。
信息:4月的價格比3月降低了20%
5月又比3月漲了20%
問題:5月的價格和3月比是漲了還是降了?
變化幅度是多少?
追問:1.這道題的單位“1”是什么?和之前學習的百分數(shù)題目有什么不同?
2.變化幅度是什么意思?
[思考]
閱讀:首先是讓學生找出已知信息(條件)和問題。理解:在找出條件和問題的基礎上,理解題意。教學片段中教師僅有追問,這對于學生理解題意有幫助,但是還不夠,可以畫線段圖,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題意。
[分析與解答]
(一)分析
1.要求變化幅度是多少?就要先知道什么?
2.要求變化幅度需要知道5月比3月的價格究竟是漲了還是降了,也就是要先求出第一個問題,才可以解決第二個問題。
3.要求5月價格比3月漲了還是降了,需要知道5月和3月兩個月的價格,但是這兩個都不知道,該怎么辦呢?
4.生討論交流,匯報想法。
5.可以用假設法,假設3月的價格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4月價格,進而求出5月的價格。
6.求4月的價格、5月的價格,分別要用到了哪兩個數(shù)量關系式?
[思考]
采用分析法,從問題出發(fā),尋找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條件。當學生說出只有知道3月的價格,才能求出4月和5月的價格時,假設法就呼之欲出。學生說可以假設3月價格為100元或是單位1時,從而得出4月和5月的數(shù)量關系式,為正確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二)解答
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后,全班交流。
方法一:
假設此商品3月份的價格是100元。
100×(1-20%)=100×0.8=80(元)
80×(1+20%)=80×1.2=96(元)
(100-96)÷100=4÷100=4%
方法二:
假設此商品3月份的價格是單位1.
1×(1-20%)=1×0.8=0.8
0.8×(1+20%)=0.8×1.2=0.96
(1-0.96)÷1=0.04÷1=4%
[思考]
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解決了問題。如果學生有假設3月價格為10元或其它數(shù)量,也請他們來匯報、交流。
[回顧與反思]
1.回顧解題方法
剛才我們是用怎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假設法)
2.溝通聯(lián)系
與之前學習的百分數(shù)題目比較,異同在哪?
相同點:實際上此題包含了比一個數(shù)多(少)百分之幾的數(shù)是多少和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少)百分之幾兩個百分數(shù)問題。
不同點:今天所學的是兩步計算的求比一個數(shù)多(少)百分之幾的數(shù)是多少,有兩個不同的單位“1”。
[思考]
此環(huán)節(jié)突出假設法,這是數(shù)學中經(jīng)常用到了的一種方法,很有啟發(fā)意義。反思時,溝通了此題與之前學過的題型之間的聯(lián)系。不足之處是,沒有拓展到一般,假設a元時,結論是否一致。
三、聯(lián)系生活,鞏固練習
四、全課總結,歸納提升
【教后反思】
整節(jié)課,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經(jīng)歷了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清晰,在“閱讀與理解”時發(fā)現(xiàn)按照“要求漲幅或降幅,就要知道前后的價格”的常規(guī)思路,遇到了3月價格不知的障礙,由此產(chǎn)生假設3月價格的需求。在找準4月和5月的數(shù)量關系式后,放手讓學生自主解答。在“回顧與反思”時,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教學效果尚可。
課后,研究團隊成員進行了激烈的研討,各抒己見,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大致總結如下:第一,這原本是應用舊知解決生活中數(shù)學問題,是個很有趣的百分數(shù)問題,可是整節(jié)課下來,學生興趣并不濃。第二,此題對于后進生來說,還是有難度,教學時有必要為學生提供直觀的教具,幫助潛能生理解題意。第三,問題串沒有形成,能否創(chuàng)設有趣的生活情景,把整節(jié)課串起來呢?第四,學生雖然掌握了假設法解題,但體會變中不變的思想印象不深。
好課多磨,磨出好課!本著精益求精的追求,帶著對研討的見解,我們重新調整方案,重新設計,進行了第二次大膽的探索與實踐。
【再次實踐】
一、情景引入,激發(fā)興趣
1.播放鐘老師買大衣的錄音
雙11的時候,這件大衣打特價,具體多少錢我忘記了,但是老板說過,這件大衣11月的價格比10月降了20%,11月天氣不是很冷,我就猶豫了一下沒買,現(xiàn)在天氣涼了,我想去買,可是老板又跟我說,這件大衣12月的價格比11月又漲了20%。先降了20%,接著又漲了20%,那這件衣服的價格是不是沒有發(fā)生變化?
2.借助長方形卡紙條,直觀演示:11月的價格比10月降低20%。12月的價格比11月漲了20%。
[思考]
教學例5,恰好是冬季的12月份,故創(chuàng)設了語文科鐘老師購大衣的情景,學生興趣濃厚,個個欲試。為了說明價格到底發(fā)生變化否,教師巧妙地利用卡紙條,直觀地展現(xiàn)11月、12月的價格變化,教師在演示時,突出了兩次不同的單位“1”,所以降、漲的價格不一樣,通過比較,學生清楚地發(fā)現(xiàn)12月價格比10月降了,這為后續(xù)例題學習做好了充分的鋪墊。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教師把情景內容整理成如例5的題型。
一件大衣11月的價格比10月降低了20%,12月又比11月漲了20%,12月的價格和10月比是漲了還是降了?變化幅度是多少?
[閱讀與理解]
1.自主完成“學習單”。
2.學生匯報,老師相機板書。重點突出求變化幅度是什么意思。
變化幅度就是12月的價格比10月漲了(或降了)百分之幾。
[分析與解答]
1.小組合作:用卡紙條分別表示出10月、11月、12月的價格。
2.設疑:題目要解決的問題是12月的價格和10月比是漲了還是降了,變化幅度是多少?可以直接列出算式了嗎?
3.假設法:我們可以假設10月價格為100元或假設為單位“1”等。
4.小組交流,老師順勢板書數(shù)量關系式。
5.獨立列式——小組交流——請兩名學生上臺板演并說解題過程。
[思考]
本環(huán)節(jié)與第一次試教類似,但順暢多了。因為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10月、11月和12月的價格關系,所以容易找到如下數(shù)量關系式:11月價格=10月價格×(1-20%);12月價格=11月價格×(1+20%);變化幅度=相差量÷“1”。
[回顧與反思]
1.假設成a元呢?變化幅度還是一樣嗎?
播放微課:
2.在解決以上問題時,我們用到了什么解題方法?——假設法。
3.為什么先降20%,后漲20%,回不到原價?——因為單位“1”不同。
[思考]
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反思數(shù)學方法,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三個步驟。通過播放一個微課,把原價假設為a元,發(fā)現(xiàn)計算結果和a沒有直接關系,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各種假設的合理性以及內在的一致性。教師的追問:為什么先降20%,后漲20%,回不到原價?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單位1不同,故降的和漲的價格是不一樣的,所以回不到原價。
四、聯(lián)系生活,鞏固練習
1.播放錄音
桃子(妮稱),真奇怪呢?聽隔壁商店老板說:他店內的大衣11月份比10月份漲了20%,后因滯銷,12月又比11月份降了20%,桃子,都把我弄糊涂了。剛才是先降20%后漲20%,現(xiàn)在這家店是先漲20%后降20%,這回價格應該不回變吧。
2.比較:
變化幅度仍是4%,這是為什么?
3.播放錄音:謝謝你,桃子!感覺數(shù)學真有趣!天氣越來越冷,想買一條圍巾,聽一個朋友說呀,有一款圍巾很好,不斷的漲價,11月比10月漲了10%,12月又比11月漲了10%。我想呀,12月比10月一共漲了20%,桃子,你說對嗎?
四、全課總結,歸納提升
1.通過以上學習,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2.給你留下最深印象是什么?
3.你想對老師或同學說點什么?
[思考]
巧設情意,設計對比練習,進一步突出重點。在問題的引領下,讓學生不斷的探索與思考,掌握利用假設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變中與不變的思想。
【教后反思】
“用百分數(shù)解決變化幅度問題”這節(jié)課,巧設問題串,將整個課堂串連起來,學生饒有興趣地經(jīng)歷著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應用全過程。具體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新課程理念提出數(shù)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數(shù)學的價值和神奇。
例如,教學例5時,時值恰好是冬季,故創(chuàng)設了語文鐘老師購大衣的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fā)著孩子的興趣。接著,在練習中,順勢設計了先漲后降的情境,產(chǎn)生了新的問題,價格能回到原價嗎?變化幅度還是4%嗎?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不斷的思索,在解決問題中掌握了假設的方法,通過比較,體會變中不變的思想。由于天氣漸漸轉冷,又創(chuàng)設了購圍巾的生活情境,產(chǎn)生了是不是兩次共漲價20%的新問題,有了前面的學習,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不可能是10%+10%=20%,從而產(chǎn)生思考、計算的需求,很快學生得出正確答案漲幅為21%。
整堂課下來,給人感覺就是:課始,趣已生;課中,趣正濃;課后,趣未盡。
二、動手操作,突破難點
此題對于潛能生來講,確實有點難。原因之一就是有兩個不同的單位“1”;之二是容易產(chǎn)生錯覺;之三是沒有具體的數(shù)量。如何突破難點?我們研究團隊首先想到了線段圖,后因實物圖更直觀更易操作,就改用了卡紙條。
復習題時老師親自演示,用剪刀剪下10月的20%后就得到11月的價格。12月份的價格又漲了20%,老師拿著剛剪下的一段卡紙接上去,不是又回到了10月份價格嗎?在此處制造認識上的沖突,有學生就提出質疑,12月價格應該是在11月份價格的基礎上漲20%,而不是10月份的基礎上。老師的故作錯誤,突破了此題理解上的難點。在嘗試解決例題時,學生親手操作,感悟10、11、12月價格的變化,直觀地現(xiàn)12月份價格比10月份要低。
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課始,結合生活創(chuàng)設鐘老師購大衣的情境,學生嘗試應用已有知識解決;課中,借助卡紙條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應用數(shù)量關系試著解決問題;課末,又結合生活及開始的情境題,設計了兩道類似題,學生應用剛學到的假設法順利解答。
整節(jié)課三個階段,學生沉靜在解決生活中現(xiàn)實問題,促進了學生應用意識的形成。
[ 參 ?考 ?文 ?獻 ]
[1]義務教育教科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師教學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