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璐
[摘 ?要:現(xiàn)行的高考制度是語數(shù)外加綜合的模式,改革之后高考成為了“3+3”的模式,即保持語數(shù)外三科不變,將現(xiàn)在分科的文綜和理綜改為由考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以及想要報考高校的要求從政、史、地、物、化、生6科中選擇三科參加考試并計入高考成績,其他的三科學完就要進行考試,但在高考中不計入成績。由于此次新高考的改革會使課程教學也發(fā)生變化,本文以此為背景,提出自己對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的看法。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歷史;教學改革]
近年來,歷史的高考使用全國卷后,題目難度提升,使很多考生的分數(shù)偏低,致使學生雖然對歷史感興趣,但也有所“忌憚”,或許會放棄對歷史學科的選擇,這樣的情況對歷史教學很不樂觀。因此,我們需要對高中歷史教學進行改革和優(yōu)化,積極發(fā)展歷史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發(fā)展。
一、注重對相關史料的擴展
(一)補充歷史資料
積極主動的搜集和補充歷史資料對教材、學生已經教師來說都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在補充史料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形式的豐富多樣。在歷史資料中如果能夠加入名言、詩歌、畫像、視頻資料等的話,會有更好的效果;②影片和文學作品作為史料補充的話要慎重。因為影片和文學作品都會根據(jù)受眾的需求加以改動,與真實歷史有所違背;③補充史料的數(shù)量要適中。補充其精華才是最重要的,倘若補充了很多但都是沒用的資料就本末倒置了;④補充的歷史資料要恰當。
(二)補充基本常識
歷史常識能夠體現(xiàn)一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印記,因此補充歷史常識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在日常的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滲入對歷史常識的教學,歷史不是考試內容,在教學中多加點撥就可以。例如古代皇帝的年號和謚號、紀年、古代輩分講究、陰陽五行等等,接觸到的大小歷史常識問題都可以三言兩語帶一下,讓學生有一個基礎的認識。而教師要做到這些,便要求教師多讀書,博學多才,知識面廣。對于教師來說,只有自己知識視野足夠廣闊,才能為學生有效地答疑解惑。
(三)加強學科整合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只關注歷史學科的獨立性,很少從其他學科的角度引導學生思維,破壞了學生知識的整體性。脫離了實際生活,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為了使學生學到綜合知識,提高歷史知識的消化能力,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得出以下幾點技巧。
1.歷史與文學整合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多借助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在文學的學習中不自覺的滲入歷史知識,感受歷史、了解歷史。唐詩千百年來的經久不衰,是由于其中包涵了唐朝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歷史的發(fā)展狀態(tài)。通過對唐詩的解讀引出歷史知識,既在文學中認識了歷史、掌握歷史,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同時有鞏固了文學知識。
2.歷史與美術整合
歷史是一門集政治、經濟、文化于一體的綜合型學科,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可以通過美術作品的展現(xiàn)來人是歷史。例如《蒙娜麗莎》中,體現(xiàn)的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等。學生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與解讀,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還可以與地理、政治等多個學科進行融會貫通,以歷史為主線的多學科資源融合的教學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型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分析歷史事件的意義、作用和影響
只有具體分析了歷史事件的意義,總結其影響,反思其作用,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每一件重要歷史的知識點,理解歷史事件的意義,看清其本質,進而認識社會。分析總結歷史事件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首先,要從歷史的內在聯(lián)系去分析,從因果關系中得出結論,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其次,要從經濟方面也就是物質條件分析事件的發(fā)展以及結果,因為經濟基礎能夠決定歷史的演變。最后,從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分析歷史事件,矛盾推動著歷史的發(fā)展。
運用以上的方法,分析歷史事件的意義、作用和影響,能用最快的時間縷清整個歷史事件,對歷史事件有一個全新的把握與理解。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意義、作用和影響的分析,簡化了歷史教學的方式,為學生在學習歷史事件的過程中提供思路。
三、將歷史事件進行對比分析
歷史是由歷史事件構成的,在歷史測試中經常有比較的題型出現(xiàn),因此對于歷史事件的比較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說:①把具有不同特點,但是性質相同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②把性質相同但是又不在同一個歷史時期歷史階段又有緊密聯(lián)系的歷史事件綜合比較分析,找出發(fā)展線索與事件的特點;③把同一類型的歷史事件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表現(xiàn)方式和特點對比分析;④性質相似或相同但是所起的作用和意義不同的時間進行比較;⑤性質不同但表現(xiàn)相同的歷史事件對比分析,認清其本質的不同。
在以上歷史事件的對比分析時,要時刻把握一個度。一定要注意歷史的真實性、客觀性,實事求是。堅持用互相聯(lián)系、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進行分析評價,杜絕片面化、絕對化。功過是非都要評價清楚,不可只褒不貶等。還要有正確的立場和標準,站在社會發(fā)展、國家的層面看待問題,把評價對象防止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看其是否對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有推動作用。最后,舉例分析的觀點要突出。
四、結語
不管高考制度如何改革,我們對教育、對歷史教學的改革與優(yōu)化都不能停止。積極對教學方式和內容創(chuàng)新,才能使學生學習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識。同時也要求教師不斷地進行學習,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更有效的培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許明華.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析論[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2):135-136.
[2]胡佳新.論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轉變——基于全球史觀的視角[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5,(03):106-107.
[3]劉軍.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性質和基本理念的認識——《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淺析[J].歷史教學,2003,(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