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帆
摘 要:小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雖然不足,自尊心也較強,但是勝在其好勝心極強。這時,小學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工作時,就要注意避免過于苛責和批評導致的學生自尊心受損,而應該利用激勵教育來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讓學生積極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從而促使整個班集體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本文著重就如何在小學班級管理中運用激勵教育來開展工作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激勵教育;促進;頻率
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現(xiàn)在的小學生由于在父母、長輩的重重維護和愛護下長大,大多以自我為中心,而且聽不得半點批評的聲音。但是,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一定要超過他!”這就給小學班主任提了個醒,為何不“順毛捋”,多鼓勵多激勵他們呢,教育的本質不就在于鼓勵、激勵和喚醒嗎?因此,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一定要善于運用激勵教育來促進班級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一、制定激勵目標
明確的目標是行動成功的必要保障。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不論教學計劃的制定,還是教學策略的設計都會有章可循,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導致教學過程顯得凌亂、隨意。因此,小學班主任在運用激勵教育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一定要制定明確的激勵目標,通過制定激勵目標,再圍繞著這一目標來制定各種行之有效的實施計劃,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切實發(fā)揮激勵教育的真正作用。
例如,我看到一個教學案例頗受啟發(fā):臨下課之前,有的小學生東張西望,有的學生動手動腳,有的學生交頭接耳,班內紀律特別差。剛開始老師是這樣處理的:“等大家都不動了,我們就下課?!笨墒前嗌锨闆r一點都沒有好轉。僵持一段時間后,老師改變了策略:“誰做的最好最先下課?!辈闹刑暨x出了兩個做的最好的讓其下課。這時,班上的紀律立馬變好了。受此啟發(fā),有一段時間班級的整體紀律不好,我就通過激勵教育來抓好紀律。我利用小小的肥皂做獎品,第一次挑選出紀律最好的三個學生進行獎勵。最先得到獎勵的三個學生無疑激起了全班學生的好勝心,班內的紀律立馬好了很多。依次我又挑選出了第二批、第三批......紀律好的學生進行獎勵,這樣一來,班上的紀律得到了明顯好轉。
二、實施不同措施
激勵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讓班級變得更好。那么,一切出發(fā)點都應該是學生。這就決定了,小學班主任在進行激勵措施的實施時,不能一概而論,而應該因人而異,根據(jù)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以及不同的事件采用不同的激勵措施。但是,一再地強調激勵教育,并不是說不能批評,一味地表揚,而是應該注意批評的方式和方法,應該注意到小學生脆弱的內心和強烈的自尊,既要激起學生的好勝心,也要避免學生的自尊心受到打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變得更好。
例如,班上有個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偶爾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自尊心受到了打擊,使得其特別失落。這時,我就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并心平氣和地與他進行溝通和交流,讓他知道我們一直在尋找目標,超越他人,這是好事,但是要把目光放得更加長遠,不要把一次的得失看得太重,既要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比,勝不驕敗,努力讓自己變成“更好的自己”。這樣一來,通過談心,學生的自信心和好勝心又重新被激發(fā)了出來,表示愿意為了做更好的自己而更加努力。
三、把握激勵頻率
在激勵教育中強調頻率,是指的對學生的表揚次數(shù),激勵程度的強和弱。小學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因此,激勵教育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但是,如果把握不好激勵的程度和次數(shù),也會容易使得教學效果過猶不及。因此,小學班主任在運用激勵教育開展班級管理時,一定要準確把握激勵教育運用的頻率和強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內心最真實,最強烈的訴求,從而促使激勵教育的吸引力得以最強,發(fā)揮其真正的作用。
例如,對于性格內向、靦腆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她取得一點點進步的時候就及時表揚,即使他犯了錯誤,教師也要注意批評的方式,心平氣和地與他進行溝通,并告訴他應該怎樣去改正才能保證下次不犯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發(fā)揮激勵教育的最大作用。相反,對于性格外向,在課上經常活潑好動,調皮搗蛋的學生,教師就必須要注意激勵的程度,要嚴格把握表揚的時機和次數(shù),太多的激勵只會讓他變得更加傲嬌,更加張揚,而應該適當?shù)乜刂票頁P的次數(shù)和強度,讓他能夠真正沉靜下來,變得更加謙虛好學。
總而言之,激勵教育好比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就能夠促使激勵教育的效果發(fā)揮到最佳。但是,運用不當又會使得激勵教育過猶不及。因此,小學班主任在運用激勵教育時,一定要堅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恰當?shù)剡\用激勵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小學班級管理的效率得以大大提升。
參考文獻:
[1]袁二克.淺談激勵方法在技校學生管理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2011(33).
[2]張建英.抓好小學班級管理做好班主任工作——論小學班主任的管理工作[J].課程教育研究,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