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萬程
揚州的瘦西湖是河,不是湖,這一點恐怕很多人不知道。
登上城市的自然制高點—大明寺的棲靈塔,往下俯瞰,便會恍然大悟。所謂的瘦西湖其實是一片綿長的水域,交匯于長江與京杭大運河。
揚州水很多,不僅體現(xiàn)在穿城繞街的大小河道,也隱藏在揚州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日常中。緩緩流淌的河水,與市民的生活節(jié)奏同步。
應水而生,緣水而興,因水而衰,歷史上揚州的起落與水脫不開關系。因物產資源、水運樞紐、鹽業(yè)政策,三度“維揚雄富冠天下”。但隨著海洋時代與鐵路革命來臨,運河應聲而衰。與運河命運死死捆綁在一起的揚州,最后的榮光也隨之黯淡。
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城市發(fā)展卻慢了腳步,這顯然不是揚州所希望的。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guī)劃綱要》,綱要明確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方向、目標和任務。
作為中國運河第一城,揚州能否乘風于“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良機,再續(xù)當年文脈,找回天下通衢的輝煌?
揚州城北,河水靜靜匯入古運河。河的南岸有一座碑亭,中立一塊石碑,“古邗溝”三個紅色大字赫然在上。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鑿溝引水,北上爭霸。此后,運河成為了揚州文明的源頭,到了隋朝開掘大運河,終于成就了“天下之揚州”。
但遺憾的是,近代在鐵道逐漸取代水運的地位后,這個偉大工程由于河道淤塞、生態(tài)破壞以及沿岸的過度開發(fā),在不同省市都出現(xiàn)了斷流、污染等狀況。理應波光粼粼的運河,在通州成了污水溝,在滄州化作龜裂土。
2006年,《小康》雜志的“搶救大運河”專題揭露了這一實情,國家與各省市政府開始重視對大運河的治理,申報世界遺產也被提上日程。
揚州是當年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但從立案到成功,申遺之路整整走了八年,其艱難困苦只有身處其中才能體會。
曾任大運河聯(lián)合申遺辦副主任的姜師立就是揚州人,他編纂的《中國大運河遺產》提到,各城市經濟發(fā)展程度不同,經濟實力的差異導致對于大運河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同。
土地整理、企業(yè)搬遷、歷史街區(qū)保護、城中村改造、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綠化景觀提升、水質改善等都需要大額資金。在整個中國社會都在向“錢”沖的21世紀初,這些投入遠遠比不上招商引資,開發(fā)土地對城市的提升更加直接。
不夠成熟的保護意識,難度較大的省際配合使得申遺工作進展緩慢,直到2014年,卡塔爾多哈世界遺產大會上,這條世界最老的運河才被認定為世界遺產。
到了今年,申遺成功的大運河已走過五個年頭。申遺并非一勞永逸,如何在“后申遺時代”保護好大運河,并為其注入更多的現(xiàn)代活力,與大運河共生的揚州想得更多。
“大運河文化帶,其實最初的名字是大運河經濟帶?!睋P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杰,被業(yè)內人士戲稱為大運河文化帶提案的“始作俑者”。
2014年,江蘇省委宣傳部和省社科聯(lián)聯(lián)合主辦的省社科大會蘇中分會上,黃杰做了《建議將“建設大運河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主旨報告,在做了進一步完善后,這份報告作為2017年重點提案提交到了全國政協(xié)提案委員會。
不夠成熟的保護意識,難度較大的省際配合使得申遺工作進展緩慢,直到2014年,卡塔爾多哈世界遺產大會上,這條世界最老的運河才被認定為世界遺產。
報告主要是圍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而展開,大運河經濟建設只是其中一部分。順應習總書記在十八大以來所提倡的“文化自信”,黃杰遂將經濟帶改為文化帶,希望大運河可以成為一個“中國好故事”,以文化引領區(qū)域協(xié)調高質量發(fā)展。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圍繞“保護、傳承與利用”,第一要義仍是保護。在經濟學上,環(huán)境保護和經濟發(fā)展是一對矛盾,尤其在短時間內,在環(huán)保的投入上往往見不著經濟回報。那么,牽頭大運河申遺,已作出較大犧牲的揚州,將如何化解這對“矛盾”?
揚州城海拔不高,但發(fā)展之路卻看得很遠。三天采訪下來,《南風窗》記者對揚州的低天際線、高綠化率、隨處可見的書房、公園以及體育設施印象深刻。
為守護古城天際線,揚州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限高。瘦西湖周邊蓋新樓,先把氣球放到設計高度,若在景區(qū)內望見氣球,必須降低建筑高度。這些揚州人熟悉的氣球,在城市上空飄了10多年。
“公園城市”戰(zhàn)略,在近年成為眾多城市爭相學習的范例。五年內350座公園的造園速度,市區(qū)44.03%的綠化覆蓋率令人咂舌。夜幕降臨,你很難在這個城市找到跳廣場舞的大媽,因為她們都在公園的跑道、球場和草地上。
31家城市書房,在各街區(qū)星羅棋布地散落開。揚州常住人口400余萬,年書房使用者達180多萬人次。暑假的書房中,更是擠滿了“如饑似渴”的少年。
無論是限高還是綠化,公園還是書房,好像都與傳統(tǒng)的“城市經濟建設”背道而馳。但城市宜居性的提高最終在土地增值與吸引外來人口、聚集產業(yè)方面起到了增益效果。當?shù)卣冀K堅持老城區(qū)高度不變,黃金地皮用作民生建設,顯然,這些措施都是在打更長遠的牌。
大運河文化帶是圍繞“文化”二字展開的,一方面是其文化精神內核。黃杰把它歸納為兩點,一是中華民族在治水過程中所展現(xiàn)的鍥而不舍的精神,二是連接五大水系、南北地區(qū)的“多元合一”的大同思想。這也是講好“大運河故事”的根基。
文化中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在揚州486非遺集聚區(qū),集聚了將近300個不同級別的非遺展示項目,包括雕版印刷、古琴藝術、揚州剪紙三個世界級非遺項目,揚州漆器鬁漆技藝、揚州玉雕、揚州刺繡、金銀細工制作技藝、毛筆制作技藝等19項國家級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