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艷 陳萬會
(聊城大學 外國語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59)
空間運動是人們最熟悉的經驗之一,語言對運動事件如何編碼成為認知語言學和語言類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近年來,國內不少學者將國外學者提出的運動事件理論應用到漢語研究中,并注重從對比的角度就英語和漢語的運動事件進行研究。本文通過簡要梳理近20年間國內學者對此問題研究的基本情況,指出未來的研究方向,為該問題的研究提供一定啟示。
以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為文獻來源,輸入“英漢、對比、運動事件、運動”等主題詞和關鍵詞,按照相關度進行篩選,逐一排查后共獲涉及英漢運動事件對比研究的論文76篇(1998-2017年)。按發(fā)表時間統(tǒng)計,這些論文分布如圖1所示。
圖1國內英漢運動事件對比論文發(fā)表時間示意圖
1998年嚴辰松的《運動事件的詞匯化模式:英漢比較研究》是第一篇關于英漢運動事件對比的文章,此后5年國內未有文章涉及此問題。2004-2009年,關于該問題的研究成果開始增多,從2011年起國內對英漢運動事件對比的關注度明顯提高。2011-2017年7年間共發(fā)文60篇,是前7年發(fā)文量的近4倍,這7年間歷年發(fā)文量盡管略有波動,但總體趨于平穩(wěn)且近3年上升態(tài)勢明顯,這說明國內學界對英漢運動事件對比研究逐漸重視。這些論文總體質量較高,發(fā)表在核心期刊(CSSCI核心和北大核心)上的論文48篇,占總數(shù)的63%。隨著研究的深入,該問題在研究范式上也經歷了一個明顯轉向:2010年前以思辨研究為主,主要通過英漢語例句對比進行描述論證,沒有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分析,此后實證研究逐漸增多。
對英漢運動事件對比采用實證研究,主要是基于實驗和語料庫,運用量化方法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和統(tǒng)計分析。由圖2可知,近年來量化實證研究論文占比較大,2015和2017年實證研究的論文比例均達到70%以上。如今,大數(shù)據(jù)時代為我們帶來了廣闊的量化維度,采用定量實證研究,可以大大增強漢英運動事件對比的客觀性、實證性和精確性,得出的結論更具信服力。
圖2實證研究論文發(fā)展趨勢
總體看來,國內英漢運動事件對比研究主要聚焦于英漢位移運動事件詞匯化模式對比、英漢非真實位移表達對比、宏事件特征與語義切分對比、英漢運動事件語言類型探討、運動事件對比應用研究等幾個方面。
該研究主要探討位移運動事件語義要素與形式之間的映射,這是英漢運動事件對比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也是2010年前國內研究的主要關注點。Talmy(1985:57-149;2000)認為,英語和漢語運動事件詞匯化類型一致,都是附加語構架語言。但事實上英漢運動事件的概念化在語言表征上存在差異。
1.英漢位移運動事件“方式”語義及表征研究
英漢語“方式”概念常與“運動”概念合并,融合為“方式動詞”表達,漢語和英語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表示一般“方式”的動詞,這一點兩種語言具有一致性。但比較而言,漢語的方式運動動詞較英語少,特別是在表達精細方式時,漢語不及英語,所以漢語使用者通常借助狀語等形式來補充表達“方式”(嚴辰松,1998)。
為使對比更精細化,有學者對運動事件某一動詞小類的詞匯化模式進行考察。羅思明(2007)、郭泉江(2011)分別對英漢“緩步”類、“投擲”類動詞的詞匯化模式進行詳細考察,指出Talmy提出的英漢運動事件動詞詞匯化模式為“動作+方式或原因”之說并不全面,應歸結為“動作+方式(原因)+X”,即都在“動作+方式(原因)”外有外圍語義成分X,X可為情態(tài)、目的、距離、時間、結果、方向等,且英語中X的語義內容和數(shù)量遠比漢語豐富。這些研究從微觀入手,對Talmy總結的英漢運動動詞詞匯化模式提出了修正和補充。
2.英漢位移運動事件中“路徑”語義及表征研究
“路徑”是運動事件表達的核心語義成分,更多學者也將目光聚焦于英漢“路徑”概念表達的異同。總體而言,表達路徑概念的主要方式有:包容在運動動詞中;以附加語的形式出現(xiàn);以其他介詞短語的形式出現(xiàn)。這三種手段在英漢語中均有所表現(xiàn),但在具體使用時表現(xiàn)出差異。
首先,Talmy將詞匯化模式為[運動+路徑]的動詞稱為路徑動詞,他認為英漢語都以方式動詞為主,但學者們考察發(fā)現(xiàn)兩種語言也都存在一些表達相同語義范疇的路徑動詞,如英語的enter,ascend,rise,pass;漢語的“下降、上升、落、去、回”等。只是英語的路徑動詞多借自法語或羅曼語,與方式動詞相比,使用頻率較低;而漢語的路徑動詞大多來自古漢語,使用頻率較英語高。其次,英漢以介詞短語表達“路徑”概念時也存在差異,英語表達路徑的介詞短語通常放在運動動詞后,漢語則通常置于運動動詞前。當然,英漢語表達“路徑”概念使用最多的無疑是附加語形式,但兩種語言附加語表現(xiàn)不一:英語中的附加語主要指動詞后的小品詞,即構成動詞短語的介詞或副詞,如in,out,up,down,on,off,along等,而漢語則主要是趨向動詞“上、下、進來、回來”等(周長銀、黃銀鴻,2012)。
除真實位移運動,語言中還普遍存在描述非真實運動現(xiàn)象的表征模式(如The highway runs through the valley.),Talmy(2000)稱之為fictive motion。近幾年國內學者對這種非真實運動事件的關注度逐年提升,相關論文有16篇。如李雪(2009)對比了英漢隱喻運動事件的語言表征,認為英漢運動事件詞匯化模式的差異可以擴展至隱喻用法,非真實運動的表達與人們的隱喻和轉喻認知模式密不可分。李秋楊(2014)認為英漢非真實運動表達在位移動詞類型上并無顯著區(qū)別。鐘書能、傅舒雅(2016)從英語的時間性和漢語空間性角度分析了英漢非真實位移主體在時間和距離表達上的語義限制。孫方燕、鄭國鋒(2016)探討了英漢情緒虛構運動各語義要素的表征的差異。李書卿、張艷(2017)指出虛擬運動可理解為概念整合的過程??傊?,這類研究主要是探究英漢非真實運動事件各語義要素言語表征的異同,為運動事件的語言類型歸屬提供進一步的依據(jù),并從認知的角度予以闡釋。
非真實位移體現(xiàn)了靜態(tài)空間的動態(tài)建構,反映了人類共同的認知模式。目前國內這方面的對比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首先術語還未統(tǒng)一,有“想象性運動”“主觀位移”“虛擬位移”“隱喻運動事件”等多個名稱。其次,研究者們往往選取非真實位移中的某一小類,通過例句進行對比分析,系統(tǒng)性不強且缺乏對大規(guī)模雙語語料的定量分析。此外,國外學者多通過繪畫實驗、眼動實驗等驗證非真實位移的心理現(xiàn)實性,而國內這類研究還是空白。
早期國內研究者探討運動事件多借用Talmy的運動事件理論,其理論主要按運動事件核心圖示的表達把語言分成幾種類型,但是大多數(shù)語言表達運動事件的結構都不止一種,因此有學者提出從構式的角度對運動事件類型進行新的切分,如Bohnemeyer提出的“宏事件特征”構式。他認為一個復雜的位移運動可以再分為開始、經過、到達三個子事件,“一個構式具備宏事件特征指當且僅當時間成分能夠覆蓋這個構式的所有子事件”(Bohnemeyer,2007:496)。如果說Talmy的理論注重空間在運動事件中的重要性,Bohnemeyer則從時間的角度對運動事件的表達進行更精細地說明。宏事件特征理論在國外關注度漸高,而國內運用這一理論的還比較少。目前從這個角度進行英漢運動事件對比的代表學者是鄭國鋒(2013;2014)。他通過自建英漢書面語平行語料庫對比分析了英漢語使用者對位移運動事件的切分,發(fā)現(xiàn)英漢語大多將位移運動映射到“[離開]+[經過]”和“[經過]+[到達]”的概念結構上,因此,兩種語言使用者對位移運動事件的切分相似,只是相比而言漢語更嚴格遵守時間律。
雖然僅通過考察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的數(shù)量對語言進行分類不夠全面,但基于宏事件特征對英漢運動事件對比為這一研究指出了新方向,今后可進一步對比英漢口語語料,充分挖掘兩種語言具有宏事件特征的復雜運動事件的路徑概念切分模式,對語義類型特征進行比較。
探討英漢運動事件的表達往往最終要落腳到語言的類型歸屬??傮w來看,運動事件類型學研究主要有形態(tài)句法和語用傾向性兩個角度。英語作為附加語構架語言(S語言)的代表,學者們并無異議,但Talmy將漢語定位為同樣的類型,而且是較強的附加語構架語(Talmy,1985:61,68;2000:102,272),引發(fā)了國內諸多學者的質疑。在形態(tài)句法方面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漢語“路徑”概念的表達方式上。由于漢語的路徑主要由動趨結構表示(如“他游過了河”),而動趨結構中的趨向動詞與英語動詞后的小品詞不同,往往又能單獨做核心動詞(如“他過了河”),對于動趨結構中哪個是主要動詞,哪個是附加成分,學者們持有不同的觀點,認識的不同也影響著漢語運動事件類型學歸類。
沈家煊(2003),張建芳、李雪(2012)基本同意Talmy的看法,認為趨向結構中第一個動詞是主要動詞,趨向補語是附加成分。他們的理由主要是:趨向補語是一個封閉類,且多數(shù)讀輕聲,形成前重后輕的韻律格式,動補式可帶“了、過”,這是動詞的語法特點,說明在這個結構中動詞的語法功能跟整個結構的語法功能更一致。韓大偉(2007)通過對英漢五種路徑成分的考察,認為兩種語言表達“路徑”的成分呈現(xiàn)出較為一致的分布特征。而戴浩一(2002),吳建偉(2009)則不認同Talmy的觀點,他們指出漢語動趨結構中的趨向動詞可單獨使用,是句子的主要動詞,傾向認為漢語是以“動詞構架語言”(V語言)為主的語言。李福印(2017)通過對三類典型位移運動的“路徑”語義的實證研究,也支持漢語是V語言,但他同時指出,研究不同的事件語域會得出漢語是不同類型的結論。
以上研究大多是描述性分析,缺乏實證研究,近些年學者們更多地采用定量統(tǒng)計方法對英漢兩種語言運動動詞的使用情況進行對比。李雪(2010)通過對英漢樣本中移動動詞的使用頻率、類型及方式狀語使用情況的調查統(tǒng)計,認為漢語移動動詞表現(xiàn)的是“移動+方式”和“移動+路徑”并行的詞匯化模式類型。闞哲華(2010)的實證研究也證實了漢語的位移方式動詞與路徑動詞充當謂語中心詞的機會均等。因此,漢語是兼有S型語言和V型語言特點的均等架構語(E語言)的觀點為更多學者認同。應該說,采用定量分析得出的結論確實更具說服力。但上述學者的研究主要考察的是路徑動詞和方式動詞,事實上這是遠遠不夠的。
后期有學者在Slobin(2004:219-257;2006:59-81)提出的語用傾向性角度指導下進行對比,涵蓋背景表達、修辭風格、各類要素在語篇中的使用傾向等。如闞哲華(2010)以位移方式動詞和路徑動詞、精細事件片段描述、背景為考察點,發(fā)現(xiàn)在復雜位移事件的片段描述方面,漢語和英語等S語言類似,而在背景信息表征上則具有V語言的特征。許子艷(2014)則通過語料收集,專文實證對比分析了英漢運動事件背景表達的特點,認為在背景表達方面,漢語同時具有S語言和V語言的特征。董銀燕(2015)選取動詞數(shù)量和動詞結構、運動背景、連續(xù)性場景三個語用參數(shù),系統(tǒng)考察英漢運動事件語用傾向性的異同,同樣認為漢語雜糅了S語言和V語言的特點。
從語用傾向性角度多方面考察運動事件的表達相對更為全面,這些研究成果,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兩種語言在運動事件表達類型學上的差異。但問題是,將漢語定位為E語言,其表現(xiàn)出的S語言和V語言的特征是否完全均等?考察的語料不同(如書面語料和口語語料,不同語域事件的語料),考察的要素不同等,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語言的類型歸屬?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入研究的問題。
1.英漢運動事件對比與翻譯的相關研究
英漢語言運動事件表征存在差異,給語際翻譯帶來一定難度。由一種語言轉化為另一種語言需要對原文進行解析和重組,實際上是一種再詞匯化的過程。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研究者多以具體語篇為例,探討英漢運動事件翻譯過程中語義要素的保留和轉換,提出運動事件的翻譯策略,如英譯漢時要么添加副詞狀語,要么忽略英語原文動詞中的部分方式信息,根據(jù)兩種語言的特點,將語義要素打亂重新組合等(劉華文、李海清2009)。蘇遠連(2017)等人則特別針對英漢虛擬位移,提出翻譯策略和相應的教學建議。這些研究對運動事件的英漢互譯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2.英漢運動事件與語言習得相關研究
英漢語運動事件的習得研究是運動事件應用研究的又一重要內容,這類研究重視實證,主要聚焦兩方面問題:一是對比母語使用者運動事件表征和發(fā)展情況;二是關注二語習得者運動事件的表達特征,探究母語特征對二語習得者運動事件表達的影響。
第一類研究以紀瑛琳等(2011)為代表,她通過考察英漢兒童對運動事件的表達,發(fā)現(xiàn)在空間表達方面漢語兒童語句比同齡英語兒童的語句信息密度高,漢語兒童的空間表達從3歲起即展現(xiàn)出某些與成人的空間表達極為相似的特征。這類研究揭示了母語的特點在語言習得中的重要作用,從動態(tài)角度窺視詞匯化發(fā)展模式,為進一步明確語言類型歸屬提供了依據(jù)。
第二類研究主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母語特征是否會影響學習者使用第二語言表述運動事件;第二,學習者用二語進行運動事件表達時有何特點,運動事件中哪些語義要素更易受到母語特征的影響;第三,隨著二語水平的提高,母語特征的影響是否會減小。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又有兩個立足點:中國英語學習者習得英語運動事件和漢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習得漢語運動事件。許子艷(2013),曾永紅、白解紅(2013),李恒、曹宇(2016)等通過對中國英語學習者和本族語者運動事件表達的對比,得出基本一致的結論:漢語的框架結構對路徑表達習得存在遷移作用,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路徑]語義更敏感。郝美玲、王芬(2015)則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作為考察對象,同樣認為在[路徑]描述上會受其母語語言類型的影響。但是在母語特征的影響是否會受到二語水平的調節(jié)這一問題上,研究者有不同觀點。曾永紅、白解紅(2013)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中高水平英語學習者在動詞使用、背景描述等方面并無顯著差異,但更多學者(管博,2012;郝美玲、王芬,2015;張擁政、于翠紅,2017)都認為語言差異對真實位移運動事件表達的影響會隨二語水平的提高而減小,二語發(fā)展水平是影響運動事件認知和加工的重要因素。鐘書能、黃瑞芳(2017)實證研究證實,這個結論同樣適用于非真實運動事件。此外,鄧巧玲、李福印(2017)另辟蹊徑,研究外語環(huán)境下英語學習對漢語運動事件表達的負遷移,證實學習二語后不論水平高低,二語都會再反向影響一語的運動事件編碼。
總之,上述研究多采用實證分析,側面證實了不同類型語言的詞匯化模式差異是二語習得者形成偏誤的重要原因,從不同的角度厘清了二語學習者進行運動事件表述時的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對二語教學和學習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通過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認識。
1.國內學界多方引進國外理論,對英漢運動事件對比的研究呈上升態(tài)勢,研究范圍越來越廣,研究內容逐步深入。早期主要借鑒Talmy的理論,聚焦于位移運動事件的對比及語言類型學討論;后期開始關注非真實位移運動對比,將Slobin、Bohnemeyer等學者的理論應用于漢語研究,多要素多角度考察兩種語言運動事件的表達,并將該問題與翻譯、語言習得研究結合在一起,使語言學研究更好地與實際需求相結合。
2.語言事實十分復雜,現(xiàn)有研究證實,兩種語言運動動詞的詞匯化模式遠非Talmy所歸納的“運動+方式/原因”或“運動+路徑”可以概括,且一種語言選擇某種詞匯化模式作為主流詞匯化模式,并不表示它排斥其他詞匯化模式??疾靸煞N語言運動事件的表征也不應僅限于“路徑”和“方式”,還需充分考慮其他語義要素(如背景、主體、原因等),并從句法層面擴展至語篇層面,這樣才能使認識更為全面。從原型范疇的視角加以審視,英漢語言運動事件的表征應該具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S-語言、E-語言、V-語言可以形成一個連續(xù)統(tǒng),我們應該確立多種參數(shù)綜合系統(tǒng)考察,進一步明確兩種語言在這一連續(xù)統(tǒng)中的位置。
3.英漢運動事件對比在研究范式上經歷了由思辨研究向實證研究的轉變,且實證研究以量化研究為主。語言對比研究既要關注語言的特性,又要注重普遍性,而基于真實語料的數(shù)據(jù)驅動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方法。進行量化分析時,一方面要選取合適的實驗材料對被試進行語言誘導實驗,廣泛搜集真實語料,建立大規(guī)模英漢運動事件表達的口語語料庫;另一方面借助大規(guī)模英漢平行語料庫,通過文本的計量揭示語言的規(guī)律。這里,實驗的設計以及語料選取的范圍和類型都至關重要。事實上,在目前的實證研究中,學者們選取的語料類型各異,樣本較小,直接導致研究結論的不一致。我們需要將大規(guī)模真實的口語語料和書面語料結合起來,系統(tǒng)考察英漢運動事件表達的各種語域,才能更好地窺見兩種語言運動事件表達的全貌。此外,目前的實證研究主要是量化研究,今后可運用有聲思維、訪談等方法進行質性研究,以便進一步了解語言使用者理解、產出英漢運動事件時的思維過程。
4.在研究視角方面,目前國內研究者們都聚焦于現(xiàn)代英語和漢語運動事件共時對比,要知道兩種語言運動事件的表達都經歷了歷時演變,如果忽視語言發(fā)展的歷史,語言研究就如同無本之木。據(jù)考察,英語于19世紀產生了較多的方式動詞,使得S型語言得以強化(史文磊,2011),漢語則在歷時發(fā)展中經歷了由V型到S型的轉變(史文磊,2012)。特別是通過共時對比,我們看到現(xiàn)代漢語運動事件類型歸屬確實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這需要我們采取歷時和共時相結合的視角,才能充分認識兩種語言的特性。
5.根據(jù)Talmy(2000)的研究,靜態(tài)的存在可以看作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我們需要進一步明確運動事件的界定,對其進行分類?!斑\動”和“靜止”可以從“客觀”和“主觀”兩個角度進行認知,因此會產生真實運動、真實靜止、非真實運動、非真實靜止四種語言表達,每一類還可以再細分,如真實運動事件又可以分為自發(fā)運動事件和致使運動事件。目前真實位移運動的研究成果頗豐,非真實運動對比的發(fā)文量逐年增多,成為新的研究熱點,而“靜態(tài)的運動事件在研究中幾乎完全被忽視了”(李福印,2015:39)。對靜止運動事件進行研究對我們全面了解英漢運動事件和語言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6.拓展研究領域,開展英漢運動事件對比的跨學科研究。進入21世紀,神經語言學研究蓬勃發(fā)展,國外有將運動事件與眼球運動、神經元細胞研究相結合,而國內還少有將運動事件與神經系統(tǒng)結合在一起。探討英漢運動事件生成、習得和理解的生理機制和心理機制,從神經心理方面挖掘兩種語言運動事件表達理據(jù)及背后的差異,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此外,語言只是眾多模態(tài)的一種,其他如手語、伴語手勢等也可以幫助我們進行運動事件意義的表達,言語和手勢在運動事件的表達中是否具有同一性?英漢手語運動事件的詞匯化模式有何異同?加強英漢運動事件多模態(tài)的對比考察,也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綜觀國內英漢運動事件的對比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某些方面還存在一些不應忽視的問題。如研究范圍有待擴大;實證研究比例仍需提高;主要著眼于兩種語言運動事件的共時比較,少從歷時的角度探索英漢語運動事件的詞匯化軌跡,對比二者的演化機制,因此,該問題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間。當前,語言學已經從藝術與人文科學轉向認知與生命科學,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也從內省式向使用復雜技術與最新設備的實驗方法轉變。語言對比研究更需要這種轉變:基于大規(guī)模真實語料對比的數(shù)據(jù)驅動,進一步加強實證研究,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相結合,共時和歷時相結合,在現(xiàn)有研究領域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運動事件的神經語言學及多模態(tài)研究將會是今后英漢運動事件對比研究的一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