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倩
時光如梭,歷史發(fā)展到21 世紀的今天,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產、生活、風俗習慣都能通過照相、攝像、錄音、錄像等手法活靈活現(xiàn)地記錄下來?;仡櫨嘟窦s兩千年的漢代,人們的生活怎樣?如何生產?又有哪些風俗習慣?我們雖然可以從《史記》《漢書》《后漢書》等書中有所了解,但文字量大,不夠直觀,難以廣泛傳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隨著農田水利等基本建設和考古發(fā)掘工作的推進,出土了大批漢畫像磚和漢畫像石,鄭州是出土漢畫像磚比較集中的地區(qū)之一。鄭州出土的漢畫像磚上的畫像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將漢代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完美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為我們了解漢代人的生產、生活及思想觀念等方面提供了實物材料。
鄭州市區(qū)及所屬市縣發(fā)現(xiàn)的漢代畫像磚,多是從漢代墓葬中出土,應是專門為建筑墓室而精心設計制作的。漢畫像磚多為空心大磚,長40~160 厘米,寬16~50 厘米,厚14~28 厘米(多數厚20 厘米),其長寬大小多以建造墓室大小而專門設計制作: 墓門的門框用豎長方形磚,其畫像上下豎排(圖1);門楣用橫長方形磚,其畫像則為橫幅排列;門扉用豎長方形磚,其畫像上下豎排,往往鋪滿磚面(圖2);墓壁用橫長方形磚,邊框上的紋飾和中間的畫像多是滿鋪橫排(圖3);墓頂和鋪地所用磚多飾花紋,畫像較少。因建墓室不同部位的需要,空心大磚還有抹角形、三角形、梯形和楔形等。
鄭州出土空心磚上的紋飾和畫像,多是用小印模在磚坯未干之前壓制而成的,印模多為陰線刻,印在磚面上變成了凸起的淺浮雕和陽線相結合的圖案,印出的紋飾及線條纖細而洗練,印出的畫像輪廓清晰、立體感強,展現(xiàn)出古拙、大氣、博雅的人文精神。印制畫像的印模是一個印模一個內容的小印模;印制邊飾的印模多為圖案統(tǒng)一的較長的條形印模。在磚上印制時,根據需要,或連續(xù),或交替壓印,組成整塊大幅的裝飾圖案。
鄭州空心磚上的畫像題材非常豐富。有反映當時生產生活的門闕、庭院、樓閣、侍衛(wèi)、小吏、武士、狩獵、格斗、軺車出行、舞樂、斗雞、斗牛、刺虎等;有描繪歷史和神話故事的狗咬趙盾、后羿射日、東王公、西王母、玉兔搗藥、九尾狐和三足鳥等;有辟邪的祥瑞熊、虎、龍、鳳、龜、鶴、鋪首銜環(huán)等。其裝飾圖案也很豐富:有四乳五銖錢紋、百乳四方紋、柿蒂紋、勾云紋、漩渦紋、云朵紋、山禽樹紋、回字紋等。這些畫像內容往往或多或少地印制在一塊空心磚上,既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又有現(xiàn)實生活的場景,有中西文化交流的畫面,還有奇幻的天界仙境。歷史與神話、仙界與人間渾然一體,構成鄭州漢畫像磚的獨有特點。
鄭州漢代空心磚上的畫像,反映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和活動的畫像有很多,僅門闕就有單層的、兩層的、三層的、多層的,大多數成雙地立于宮殿、祠廟、陵墓之前,是進入建筑的大門。畫像上的屋門外往往有持戟相交的兩位護衛(wèi),體現(xiàn)了主人官吏富豪的身份地位(圖4-1、2)。
鄭州漢畫像磚上多有軺車出行的畫面,一匹馬、兩匹馬、三匹馬都有體現(xiàn),其中以一匹馬居多;車上一般乘坐兩人,前者為馭手,后者為主人;有的車前有儀仗或迎接者,有的車后有侍衛(wèi)跟隨(圖4-3、4)。這些畫像不僅體現(xiàn)了漢代的出行方式,也反映了墓主人希望在去世后的另一個世界依然能夠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
圖1 門框磚
圖2 門扉磚
圖3 墓壁磚
鄭州漢畫像磚上表現(xiàn)的漢代人的娛樂活動更豐富多彩。歌舞方面常見的有建鼓舞、長袖舞、樂舞等,其中長袖舞的舞者寬衣長袖,緊束細腰,長長的衣袖隨著動作的變化飄繞紛飛,這是對古籍中所記載的“翹袖折腰”之舞的形象描寫,而長袖和細腰便是這種舞蹈表演的重要特征(圖4-5)。建鼓舞是一鼓固定在木頭制作的鼓座上,左右各一人手持鼓槌,一邊敲鼓、一邊舞蹈,動作張揚協(xié)調,步法矯健,充滿活力。而樂舞表現(xiàn)的是既有舞者又有演奏者的歡樂場景。
鄭州漢畫像磚上還發(fā)現(xiàn)有斗牛圖、斗雞圖、刺虎圖等,有表現(xiàn)實力的對刺圖、奔逐圖(圖4-6),還有各式各樣的騎射圖、山中伏擊圖、山間圍獵圖等生產畫像(圖4-7、8),這些畫像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安逸、享樂的日常生活場景。
鄭州漢畫像磚上的圖像刻畫細膩,甚至將人物的衣著紋路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中有身著長衫、長褲、束腰帶,頭戴冠,手持棨戟的官吏,有擁慧的門吏(圖4-9、10);有狩獵時為了便于活動的半長衣,有專門表演的長袖衣、寬袖衣,也有對刺時的武士衣等。從此可見漢代的服飾以寬袖長衫、長褲為主,配以相應的腰帶和頭冠,同時也反映出漢代社會安定、人民富足的景象。
圖4 反映漢代生產、生活的鄭州漢畫像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鄭州漢畫像磚上還發(fā)現(xiàn)有中西文化交流的畫面(圖4-11):兩匹強壯的駱駝駕著一輛軺車,車上裝有華蓋,乘坐者頭戴銳頂氈帽、與駕車者都是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反映了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中亞的絲綢之路后,不少胡人到中國內地進行經貿、文化交流的史實。
鄭州漢畫像磚上有很多宣揚忠孝禮義等封建倫理和升仙辟邪等方面的畫像。如在鄭州新通橋發(fā)現(xiàn)的一座漢墓中的畫像磚上就有表現(xiàn)遠古神話的后羿射日圖像。圖中一棵茂盛的長有橢圓形樹葉的大樹占據了畫像大半空間,表現(xiàn)出蒼穹之大;樹枝間棲息有三只鳥,另有一只鳥正向大樹飛來;樹下一獵手模樣的人身佩長劍,手拉大弓仰天對準飛來之鳥做欲射狀,此人旁邊還有一棵小樹,獵人的形象偉岸高大,在畫面中非常突出。這個畫像磚上的畫像表現(xiàn)的內容和古籍中后羿射日的記載極其吻合(圖5-1)。據《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薄胺瞿尽睉獮榉錾?,“烏”即為載日的神鳥。據《淮南子·本經訓》記載:“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堯乃使羿……上射十日……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庇纱丝梢?,后羿射日的傳說故事在漢代廣為流傳,一幅小小的畫面把后羿的英雄氣概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是當時人們對造福萬民的后羿敬仰尊崇的真實表現(xiàn)。
鄭州漢畫像磚上經常出現(xiàn)西王母、玉兔搗藥等神話形象,表達了當時人們對長生不老的希冀與向往,也反映出對西王母的崇拜是當時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其中有一幅漢畫像,畫面上在起伏高聳的昆侖山上從右到左依次刻畫了不死樹、玉兔搗藥、西王母、飛翔的青鳥、手托三足烏的羲和與山中露出的虎頭,虎頭應為開明獸,西王母之下還有一只九尾狐。如此集中地表現(xiàn)眾多的仙人和瑞獸,在漢畫像磚中也屬罕見(圖5-3)。而畫像中的仙人形象在典籍中均有記載。如《山海經·大荒南經》云:“東南海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薄洞呵镌份d“日中有三足烏”,《淮南子·精神訓》也記載“日中有踆烏”。畫像中托三足烏的女子應為太陽神羲和。關于西王母的記載就更多了。如《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薄渡胶=洝の魃浇洝酚涊d:“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薄渡胶=洝ず缺苯洝酚休d:“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碑嬒裰形魍跄赶路降木盼埠灿衅鋪須v。《山海經·南山經》 就有記載:“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倍盼埠鼈髡f為西王母的使者。在《山海經·海內西經》里還有關于不死樹的記載:“開明(獸)北……有不死樹。”“開明(獸)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天神)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庇秩纭渡胶=洝ずM饽辖洝酚涊d:“有員丘山,上有不死樹,食之乃壽;亦有赤泉,飲之不老?!碑嬒裰杏裢蒙砗蟮某G鄻鋺怯涊d中的不死樹,玉兔取其枝葉而搗之,制成長生不老之藥,這些不老藥由西王母掌管,傳說嫦娥便是盜食了西王母的長生不老藥而被罰月宮。這些記載如同注腳般詮釋了畫像的內涵,而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工匠們以高超的技藝、夸張古樸的藝術手法完美地表現(xiàn)了古籍的記載,更是漢代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真實體現(xiàn)。
漢代宣揚的忠孝禮義思想在鄭州漢畫像磚上也有諸多真實的表現(xiàn)。如鄭州發(fā)現(xiàn)不少表現(xiàn)狗咬趙盾的漢畫像磚,其中在一個比較有特色的畫像中(圖5-2),一武士身穿鎧甲,足蹬皮靴,手握長劍巍然而立,人物右下方有一惡犬狂吠著欲向其撲咬,其反映的便是春秋時期的狗咬趙盾的真實故事。畫像中的武士便是趙盾,他面目清晰、胡須飄然,是春秋時晉國的正卿,執(zhí)政期間力主改革,勇于開拓,使晉國的國力不斷提升,維護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據《史記》記載:晉靈公暴虐施政,趙盾力諫,靈公忌恨,欲除趙盾,便在一次宴會上設下伏兵,欲在趙盾酒醉后將其殺害。曾被趙盾救濟過的廚師亓瞇明知道后示意趙盾,趙盾會意后借故離去。靈公見計謀未成,便放出一條惡犬去咬趙盾,亓瞇明挺身而出殺死惡犬,后又阻擊了刺殺趙盾的兵士,使趙盾得以逃脫。這個故事中趙盾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誠、亓瞇明知恩圖報的義勇行為正是漢代統(tǒng)治階級所宣揚的忠孝禮義思想,如此狗咬趙盾的畫像在漢代的畫像磚上頻繁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5 反映漢代思想意識的鄭州漢畫像
鄭州出土漢畫像磚的時代多為西漢至東漢中期,在那個時期為什么能出現(xiàn)這么多制作不易的大型空心畫像磚,這與漢代人們生活富足、社會流行孝道和厚葬之風有直接的關系。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形成了大一統(tǒng)的國家,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確立起了封建主義社會體系,使社會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后因刑法的殘暴和苛刻的徭役,廣大民眾難以生存,秦朝僅維持了15年的時間就在農民起義中土崩瓦解。漢王朝建立后,繼承了秦制,延續(xù)了它先進的政治體系。統(tǒng)治者劉邦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采取了“無為而治”和“與民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使廣大人民生活較為穩(wěn)定富足,國家也逐漸富強。從漢高帝到漢武帝初期短短70 多年,社會經濟發(fā)展,出現(xiàn)了繁榮昌盛的社會景象,這給漢代文化藝術的繁榮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也給中外文化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
鄭州地處漢代中心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的恢復發(fā)展帶動了商業(yè)、手工業(yè)、經貿、文化的全面進步。從都城洛陽“復廟重屋,八達九房”(張衡 《東京賦》)、“飛館生風,重樓起霧”(楊衒之《王子坊》)可以看出那時人民居住的景象,而且洛陽是“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的商業(yè)發(fā)達城市。冶鐵技術的發(fā)達更促進了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統(tǒng)治者子孫后代被封王封侯,成為官居一方的達官顯貴,也有逐漸發(fā)跡的巨戶豪紳。他們生前極盡奢侈,信仰靈魂不滅,認為人死是由陽間到陰間,生前 “王侯將相,宅第相望”,死后也“事死如事生”,為死者修建陵墓建筑,陪葬人生在世時的大量用具的厚葬之風從統(tǒng)治者到平民百姓席卷整個社會。當時統(tǒng)治階級對忠、勇、孝、義的提倡和尊崇,再加上漢代統(tǒng)治者以儒家中正統(tǒng)一思想,使人們崇信儒家的“忠”和“孝”,普遍認為不“孝”者不可能“忠”,“忠”是最大的“孝”,而厚葬是“孝”的實際行動。這樣官宦、富豪建陵修墓極其奢侈華麗,普通民眾也竭盡所能修建墳墓,用以顯示“孝”。整個漢代社會厚葬之風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段。據記載,漢文帝時(公元前179—前157年)還曾下詔制止,但因思想觀念的固化,社會上的厚葬習俗并無減少。鄭州出土的大型空心磚墓便是當時厚葬之風的產物。到東漢中晚期,一些中下層人家因為厚葬而傾家蕩產者不斷出現(xiàn),厚葬成為一種社會弊端。
漢代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經歷了426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第一個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時代,農業(yè)、手工業(yè)相當發(fā)達,經濟發(fā)展帶動了各行各業(y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渾天儀、地動儀以及造紙術等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為世界先進水平;文化藝術空前繁榮;商貿業(yè)發(fā)達,商品流通海內外;儒家思想的忠孝禮義已深入人心,成為人們尊崇的道德規(guī)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不斷深入人心,“西王母”“玉兔搗藥” 這些神話傳說故事在漢畫像中不斷出現(xiàn)就是這些一思想觀念的重要折射。
兩千多年前的厚葬之風成為拖垮漢朝經濟的重要因素,使?jié)h朝國力不斷衰微,但其留下的“豪華” 墓葬卻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鄭州出土的漢畫像磚通過那一幅幅小小的畫像真實地展示了漢代人的生產、生活、風俗習慣、思想信仰等生動場景,還從深層次反映出人們的美學觀念及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的水平,是我們了解歷史的珍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