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亞蕓
Lunyu is an important Classic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andthe most powerful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Confucius andhis thoughts.In the book of Lunyu,Confucius scatteredmany classical quotations about art design and craftsmanmaking.Although it is short and profound,it has aprofound and profound inn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perspective of the Craftsman'S Cultural world at that time.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bing of the important views inLunyu,including the artistic design thought,such as “Qi YiZaidao”,“Qi Yi Cangli”and“Wenzhi Binbin”,this paperWill elaborate the craftsman culture comcept comtained in it,and explore its value to the modern society to promote thespirit of craftsmanship and build a better life.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史籍,亦是研究孔子及其思想學說最重要的參考文獻?!墩撜Z》一書中散見著許多關于藝術設計、工匠制作的經(jīng)典語錄,雖語句簡短,但內(nèi)涵深刻,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豐富產(chǎn)生了深遠積極的影響,亦是探析當時I匠文化世界的重要視角。本文將通過對《論語》中的重要觀點,包括:“器以載道”“器以藏禮”“文質(zhì)彬彬”等藝術設計思想的分析梳理,闡述其中所蘊含的工匠文化觀,并探討其對現(xiàn)代社會倡導弘揚工匠精神、構建美好生活的價值意義所在。
《論語》匯輯成書于動蕩變革的諸侯爭霸時期,這同時也是一個思想多元的歷史時代。在那個時期,“人類意識”首次集體覺醒,進入了理性思考的時期,創(chuàng)造出各類文明范式,奠定了其后各民族精神文化的發(fā)展趨向。這也許就是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時代”:“發(fā)生在公元前800至前200年間的這種精神的歷程似乎構成了這樣的一個軸心,正是在那個時代,才形成了今天我們與之共同生活的這個‘人。”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軸心時代”,中國相繼出現(xiàn)了孔子、老子、墨子、莊子等一批哲學思想家,諸子百家爭鳴,思想流派紛呈。這一時期所產(chǎn)生的各種基本思想,描繪出了傳統(tǒng)東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框架體系,同時也成為其后中國歷史文化(當然也包括工匠文化)每一次飛躍的精神源泉和動力。宗白華先生在描述這一時期的工匠文化時曾說道, “……但是實踐先于理論,工匠藝術家更要走在哲學家的前面。先在藝術實踐上表現(xiàn)出一個新的境界,才有概括這種新境界的理論?!@就是藝術表現(xiàn)了一個新的境界,從傳統(tǒng)的壓迫中跳出來。對于這種新境界的理解,便產(chǎn)生了先秦諸子的解放思想”。在此時期,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工匠文化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如大型的工匠營造活動——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能工巧匠代表——魯班的杰出創(chuàng)造,同時天文、數(shù)學、醫(yī)學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因此,可以說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對其后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包括工匠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論語》及其研究概述
《論語》是中國首部語錄體裁的著述,戰(zhàn)國初年匯輯成書?!墩撜Z》共有670章,根據(jù)所論述內(nèi)容之不同,分為20個篇目,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在教學及生活中的言論和行事,這些點滴片段經(jīng)由其學生及再傳學生記錄傳授?!墩撜Z》-書既沒有固定的編纂作者,更沒有標準的體例范式,記載的每條言行語錄即為一章,言簡意賅,而內(nèi)容相關的章節(jié)則匯為一篇,這種編輯成書的方式在中國先秦時期的著作典籍中較為常見。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思想家、傳統(tǒng)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其核心思想“禮”與“仁”,彰顯于其政治、經(jīng)濟、哲學、教育、倫理、文化、美學思想的諸多領域,概括歸納為個體修養(yǎng)、人際交往、政治理想、哲理思維四大方面?!墩撜Z》-書中許多語匯成為了當今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速則不達”等等,語言表達均講究韻律對仗,言簡意賅,內(nèi)涵深刻。本文借助中華書局出版的楊燕嬰先生所編著的《論語譯注》,通過介紹孔子的主要思想理念,以探析其中豐富多彩的工匠文化觀。
二、 《論語》中的工匠文化觀
2.1器以載道——工匠文化之哲學
“器”是工匠改造自然之物所呈現(xiàn)的物質(zhì)形態(tài),即工匠的設計和創(chuàng)造;而“道”則是工匠在造物設計活動中所遵循的自然準則以及社會規(guī)范?!墩撜Z》-書中亦是多處論及“道”,如“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保ā墩撜Z·子張》).“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wèi)靈公》)等等,孔子更是將“道”視為人的行為規(guī)范、價值理想的最高準則。器以載道,“道”與“器”兩者之間相互依存,所謂: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是“器”的內(nèi)在本質(zhì)內(nèi)容,而“器”則是“道”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工匠將萬物之“道”高度概括為具體的形象特征,制作器物以象征具體事物所適宜的特定內(nèi)涵,也就是“立象以盡意”?!捌饕暂d道”的哲學思想,對中國古代工匠推崇遵循“制器尚象”的造物設計方法理念有著直接而深刻的影響??鬃油瑫r也主張: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論語·述而》). “道”既是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也是人類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更是一切工匠活動的根本準則。器物承載蘊含著人們認識和掌握世界的觀念、思想和方式。百姓世俗生活中的器與物最大價值就在于其獨特的“日常性”與“普適性”,服務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并起到規(guī)范行為的約束作用。巧奪天工的工匠活動涉及范圍之廣,無論是造物活動中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思想、還是天地人材的設計理念,無不合乎自然之道,無不彰顯“器以載道”的工匠文化哲學。
2.2器以藏禮——工匠文化之文明
禮樂文化貫穿于《論語》全文之中,并成為了孔子的核心思想。 “故鐘鼓管磬,羽龠干戚,樂之器也……簋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禮記·樂記》)工匠對于禮器、服飾、青銅器、建筑、車輛等器物的制造具體體現(xiàn)了禮樂文化的各種儀式制度,其對工匠活動同時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工匠器物的制作必須以“禮”為準;同時器物的使用必須以“禮”為度?!坝袢酥拢?zhèn)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謂之恒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周禮·考工記》).通過器物的使用強調(diào)等級觀念和社會秩序。禮樂制度規(guī)定了工匠制器的材質(zhì)、裝飾和紋樣等等,不同身份地位的使用者所用器物的尺寸都有嚴格規(guī)定,因此工匠制作各式器物必須合乎禮儀規(guī)范,遵循禮制要求??鬃釉凇墩撜Z》中所提及的“禮”,實際源于古代的祭祀跪拜的禮儀,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 “子曰: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論語·八佾》): “子曰: ‘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論語·子罕》)等等,孔子提出“禮”的根本——即是以祭祀禮拜時虔誠敬重的精神態(tài)度對待人事萬物。
禮制文化催生了官營制度,使工匠的分工更加專業(yè)化和精細化,形成了早期的工匠管理體制——民間工匠和官營工匠。工匠亦俗稱為“工”、“百工”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工”制度逐漸趨于成熟;秦朝統(tǒng)一中國,實行中央集權,大修土木工程,在軍工、器具制造及建筑等方面制定嚴苛的制作標準,因此出現(xiàn)專業(yè)的工匠管理機構——將作少府。這是工匠活動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的標志,促使了工匠文化的繁榮發(fā)展。
如果說禮樂制度文化是工匠設計文化的催生劑(其中之一),禮樂文化制度的不斷成熟完善,則是推動工匠文化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工匠的勞動生產(chǎn)活動必然受到特定時期某一理論思想的指導或影響和管理制度的制約或規(guī)范,這是工匠文化中的重要組成內(nèi)容。 “器以藏禮”使得工匠文化彰顯出中華民族禮學文明崇高而神圣的獨特精神意蘊。
2.3文質(zhì)彬彬——工匠文化之價值
孔子認為,國家應該把“禮”作為國家的根本制度,使個人身心和諧,使家庭關系和諧,使各種制度得以確立,從而建立一個規(guī)范有序的和諧社會?!坝凶釉唬骸Y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禮”的最終作用和目標是和諧統(tǒng)一,而和諧統(tǒng)一也正是維系“禮”的重要手段。在古代設計思想方面,孔子同時強調(diào)“文質(zhì)彬彬”和諧統(tǒng)一的設計觀,提出“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棘子成曰: ‘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 ‘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⒈q犬羊之鞟?!?(《論語·顏淵》)。概括而言,即是強調(diào)“文”與“質(zhì)”和諧統(tǒng)一的原則:如果本質(zhì)內(nèi)容過分超越形式美感,就會顯得粗俗;反之,如果外在形式過分超越本質(zhì)內(nèi)容,就會顯得虛浮。
<論語》中對于“文質(zhì)彬彬”的闡述,實際上就是從內(nèi)容與形式、功能與審美上升為道德品質(zhì),強調(diào)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統(tǒng)一、盡善盡美的價值追求。先秦時期的工藝典籍<考工記》中就指出“天有時,地有器,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工匠必須協(xié)調(diào)“天然”與“人工”這一矛盾內(nèi)容,將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匠心獨運的人工技藝完美結合,創(chuàng)作出“天人合一”的優(yōu)良器物??鬃訉ⅰ拔馁|(zhì)彬彬”的理論思想推廣至萬物萬事,自然也包括工匠的造物活動,受其影響的工匠文化必然呈現(xiàn)出不偏不倚、和諧統(tǒng)一的審美傾向。
三、結語
工匠文化正是對人們?nèi)粘I钪械囊?、食、住、行、用社會文化的歷史積淀。在工匠的造物世界中,工匠不僅要制作有形的“器物”以滿足人類日常生活的物質(zhì)需求,更要創(chuàng)造無形的“道”以滿足人們?nèi)找尕S富的精神需求。因此,工匠作為勞動主體,必須從“器以載道”“器以藏禮”“文質(zhì)彬彬”等思想出發(fā),將造物活動置于人們?nèi)粘I畹睦硇越Y構、情感結構和倫理結構之中,創(chuàng)造出服務日常生活的工匠文化。同時,面對人類對美的不斷追求,更需要以“工匠之心”融入我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態(tài)發(fā)展的各個方面,融人生產(chǎn)、設計、制造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為美好生活的構建與發(fā)展提供精神營養(yǎng)。
參考文獻:
[1]趙克理.順天造物:中國傳統(tǒng)設計文化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76
[2]卡爾雅斯貝爾斯.智慧之路[M].柯錦華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8:68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6
[4]《論語》[M].張燕嬰.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2-303
[5]周振甫.周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1:244-249
[6]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75
[7]姚丹.先秦設計美學思想研究[D]. 武漢武漢大學.2016:19-20
[8]周禮考工記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9:922
[9]聞人軍.考工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10
[10]鄒其昌.論中華工匠文化體系——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系列研究之-[J]藝術探索201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