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憶
摘要:中國經(jīng)濟的騰飛使得中國與外國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我國開始重視中國文化的傳播。但是在英語口譯教學中進行跨文化交流時,經(jīng)常會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即無法將中國文化順暢的用英語表達出來。本文通過研究文化失語現(xiàn)象,深入分析了產(chǎn)生該現(xiàn)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幾點改進方法,以期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關鍵詞:中國文化失語癥;英語口譯;跨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5-0053-02
一、引言
目前,全世界的通用語言是英語,在國際交往中,往往占據(jù)較大的比重,故而英語學習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播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中,交流是一種同時點溝通的行為,對時效性要求很強,所以英語口譯的重要性就越來越凸顯出來。但是在實際與外國人交往時,許多學生并不能將中國文化有效的用英語進行闡述,甚至常常詞不達意,嚴重降低了交流的效果,這是“中國文化失語”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導致學生與西方人溝通的積極性大大降低,從而只能被動地接受西方文化,只有輸入沒有輸出,無形中給交流造成了一定障礙。
二、英語口譯教學現(xiàn)狀
受到當下環(huán)境的影響,英語口譯教學已經(jīng)由文化教學向有目的的文化教學轉變。許多大學生由于在求學過程中對母語文化的重要性長期忽視,一邊倒的重視英語課程的教學模式使得在國際間文化交流時,雙方處于不平衡的狀態(tài)。進而使得這些學生不能夠精準順暢地把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中國的風土人情,飲食偏好等用國際通用語(英語)介紹出來。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中國文化失語癥”。
三、“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成因
1.對跨文化交際的片面理解。在英語口譯教學階段,理論上已經(jīng)開始重視對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在實際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中,還是有不少人對跨文化交流存在一定的誤解。跨文化交流不是一種單邊的行為,是一種具有雙向屬性的溝通方式,反映的是不同文化間的互動和交流,所以,僅僅對目的語的吸收和輸入并不能算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正是由于對母語文化輸出的忽視,導致我國在長期的英語教學中,在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方面有所欠缺,導致母語文化不能獲得有效輸出,降低了教學的質量。
2.重視英語文化的教學,忽視中國文化的教學。我國在英語教學中,長期以來,都集中資源對如何單純導入英語文化進行研究,甚至有時會理解為如何導入西方文化甚至于狹義到如何輸入英美文化,將中國文化置于無足輕重的地位。比如,幾乎所有的教學材料涵蓋的內(nèi)容都是如何學習西方文化,而并沒有系統(tǒng)地說明,如何用英語輸出中國文化。課本的偏重、教師國語文化素養(yǎng)的低下以及對中國文化的不重視,導致學生很難在這種環(huán)境中對本國文化的學習富有激情。知識的不對等現(xiàn)象使得在進行交流時,存在溝通障礙,比如很多學生對西方文化學習的頭頭是道,但是對中國文化中較為重要的部分,如“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都很難說對。
單向地導入已經(jīng)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進步和人才的需求了,一重一輕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失語”也就不難理解了。長期以來,在如何學好英語這方面的研究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對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角色和作用的研究就鳳毛麟角了,我國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上都沒有擺正兩者的位置,導致學生陷入英美文化的“包圍圈”,在英語學習中存在“逆差”。教育中中國文化的缺失,使得學生一味尊崇外國文化,對母語文化的認同感大大降低。
3.對母語與英語學習的關系理解具有片面性。由人類語言共性的特點可以知道,母語和外語在學習中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能相互促進的。當在教學中實際操作時,提倡課堂上在交流時用外語,在進行精講時用母語,前者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有利于快速進入狀態(tài),后者可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同時在學習外語時不斷強化對母語的輸入。適當借助于母語來實施外語教學,不僅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在舒適自然的環(huán)境中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使學生能夠對目的語更加敏感,領悟能力更強,達到快速吸納并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解決策略
1.調整思想,培養(yǎng)正確平等的交際意識。交流是雙向的,就是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傳播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轉變思想,強化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提升認同感和自豪感。遏制跨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霸占話語權的現(xiàn)象。我們要革新英語教學方式,重新規(guī)劃教授語言及傳輸文化的方式,從全局上提高總結經(jīng)驗的高度,盡快使得母語文化的儲備和外語文化的運用能力提升。
歸納起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做到:
(1)透徹理解母語文化。理解一門語言,應該掌握其精髓,而文化的精髓就是能夠通過對前人前事經(jīng)驗的總結,對當下人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具有發(fā)展和研究價值的,占有重要地位,能夠被他人認同的那部分。在外語的教學過程中,要求我們要多多鼓勵學生廣泛閱讀,關注對中國的文化內(nèi)涵的培養(yǎng),掌握外語語言和文化學習的同時也要重視本國文化的素質提升,從根本上和思想上意識到漢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要理解和辨別外國文化,首先要對中國文化有深刻的理解。(2)建立對等交流意識。由于對等交流意識的缺失,使得中國人在跟外國人進行交流時,可能會出現(xiàn)令外國人感到不適的說法,進而產(chǎn)生誤解。這種情況下,往往會被認為是中國人不夠禮貌,原因是其并沒有對本國文化形成成熟的理解。所以,應該意識到,文化與文化間是沒有高低之分的,應該是平等的,在吸收一種文化的同時也要對另一種文化加強理解,建立平等觀念,才能更好地做到互相尊重,相互理解。(3)將文化與教學相結合。課堂給教師和同學們的時間往往是有限的,導致課堂上能夠傳遞的內(nèi)容也是有限的,這就使得教師不能夠在課堂規(guī)定的時間將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所設置的任務一一完成。因此,要將文化和教學結合在一起,需要長期地探索和磨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知識,多參與課外活動來提升自己對于外國文化的理解,降低文化差異帶來的不適感。
2.調整英語教學使用教材?,F(xiàn)階段我國在英語教學中所采用的教材,不能不說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的。英語教學重點上的決策失誤導致我國課堂講授所使用的英文教材中,涵蓋有關中國文化介紹的文章少之又少。同時教育系統(tǒng)沒有統(tǒng)一的教育材料來介紹中國文化,同時,從其他渠道也很難獲得,給教學造成非常大的困難。導致遇到帶有中國氣息的文章段落時,只能自己翻譯,翻譯的隨意且不知準確與否,通常在實際使用中會發(fā)現(xiàn)錯誤。
基于此,在學習外國語言時,我們應該在吸納外國文化的同時也重視本土文化,兩者雙向平行吸收,教育系統(tǒng)要改革對教材的編制,在教材中加入更多地宣揚中國文化的版塊,為想要學習的學生和教師提供權威的可參考資料。
五、結語
21世紀是一個飛速發(fā)展的世紀,國家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離不開人才,具有專業(yè)知識,能夠對外無障礙交流的人才更是受到高度重視,口譯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能夠順暢交流的能力,因此“中國文化失語癥”現(xiàn)象必須要從根本上得到改善,使學生的口譯能力確實得到提高,這就要求我們改進現(xiàn)有課程參考資料,優(yōu)化課堂模式,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對教師的水平進行嚴格把控,提升教員素質,弘揚中國本土母語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心,讓口譯教學的效用達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班煒.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J].文教資料,2016,(29):189-190.
[2]陳曉霞.開放式創(chuàng)新視閾下“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實證研究[J].海外英語,2018,(13):61-63.
[3]雷婉.全球本土化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癥”探析[J].英語廣場,2018,(0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