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申
【文題展示】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清華大學(xué)一位教授趙家和的助學(xué)故事讓人看了心里暖暖的。趙家和教授一輩子生活簡樸,不到10元的化纖毛衣一穿就是10多年。別看對自己摳門,他隱姓埋名捐出1500多萬元,資助兩千多名窮苦孩子上學(xué)。這件事直到他去世好幾年后才被人知曉。
千金散盡只為助學(xué),趙家和教授的人生境界令人敬佩。他為什么能做出這樣的選擇呢?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趙家和教授說,求仁得仁,了無遺憾。
趙家和的做法和想法,對你有何啟示?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漏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dǎo)】
予人玫瑰,手上肯定會留下淡淡的清香的,而且,那一縷幽香,會不斷地擴散。溫良恭儉讓,這樣的品格在趙家和身上一點都不違和。他放棄了一般人眼中的好日子,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結(jié)果,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應(yīng)該追求什么。他用無私的愛展示出高尚的精神境界,實現(xiàn)了自己追求的生命價值。考生可以參考以下立意角度:
角度一:仁愛之心。求仁得仁,又有何怨?這是從孔子開始,中國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就一直努力踐行的信念。這種信念,是對他人的關(guān)注和愛護。這種關(guān)注,不含功利心;這種愛護,十分純粹。同時,這也意味著需要付出。
角度二:生命價值。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有很多選擇,影響選擇的因素更多,以致有時候模糊了我們的初衷,忘記了為何出發(fā)。選擇積極向上的方向,展示出昂揚的精神面貌,才能最大程度彰顯人生價值。
角度三:溫暖陽光。生活需要愛,有愛的空間才能充滿陽光。愛,能夠化解傷痛,能安慰心靈。一點資助,或許并不能給別人帶來更多的幫助,但是,其中的暖暖愛意,就如陽光一樣,會讓那些貧困家庭獲得精神的力量。
【考場佳作】
恪守仁義 綻放人生價值
河北南宮中學(xué)高二19班 宋玉瑋
清華大學(xué)一位教授趙家和曾在生前隱姓埋名捐出1500多萬,資助兩千名窮苦孩子上學(xué),而他卻穿了一件不到10元的化纖毛衣10多年。在問他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時,他說:求仁得仁,了無遺憾。恰恰是這種對仁義的追求,才使他綻放了他的人生價值,而恪守仁義,應(yīng)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價值準則。
仁義,是一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是一種崇高的價值品德。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就對“仁”有了深刻的認識,孟子在孔子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了“仁政”及“仁義禮智”的道德準則。這一思想在其文章中也有體現(xiàn),“舍生而取義者也”告訴了我們?nèi)柿x要高于生命;“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告訴了我們?nèi)柿x并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求仁得仁,了無遺憾。這是趙家和教授恪守仁義的原因。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沒有遺憾求得仁義,而我們?yōu)槭裁匆非笕柿x呢?其一,學(xué)會仁義可以使我們寬容,讓我們更好地懂得為人處事的方法。其二,仁義即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人生真諦,綻放人生價值。
那么,如何做到仁義呢?2018年《感動中國》上出現(xiàn)了這樣一位人物:來自木蘭縣的一位老奶奶馬旭與她的丈夫清貧了一輩子,只為一次奢侈,將自己與丈夫的3000萬元積蓄全部捐贈給了木蘭縣來發(fā)展教育。據(jù)介紹,在她年輕時家鄉(xiāng)曾推薦她當兵。而捐贈的理由很簡單:家鄉(xiāng)造就了我,我就要用自己所能回報家鄉(xiāng)。
這個故事感動了無數(shù)人,我們也許沒有這樣守得一生清貧的毅力,也或許不會有千萬元的積蓄,但守得感恩之心,依然可以做到仁義。做到仁義,就要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并且做到從小事做起,因為仁義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我們在生活中保持一顆善心,多關(guān)注他人,多關(guān)注身邊就可以做到仁義。
仁義作為千百年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所弘揚和踐行的傳統(tǒng)美德,有其自身獨特的魅力。把仁義作為我們?nèi)松膬r值準則,恪守仁義,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多希望我們都能在恪守仁義的過程中綻放自己的價值。
【點評】
這是一篇優(yōu)秀的考場作文??忌o扣材料核心內(nèi)容開篇提出中心論點,觀點準確而鮮明。接著對“仁義”的含義作了準確的闡釋,并追溯其來源從孔子到孟子都有對仁義思想的具體論述;然后作者再次回扣材料,分析指出趙家和教授恪守仁義的原因;如何做到仁義呢?文章舉了感動中國人物馬旭夫婦捐資助學(xué)的事例來論證,只要我們能保持善心多關(guān)注他人就可以做到仁義;最后呼吁大家恪守仁義,綻放自己的價值。
樹“仁”心 ,行“仁”事
河北南宮中學(xué)高二25班 耿姍姍
“求仁得仁,了無遺憾,”這是清華大學(xué)趙家和教授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才發(fā)出的感慨,他隱姓埋名,生活簡樸,為兩千多名貧苦孩子捐出1500多萬元助學(xué)金,他能做出這樣的選擇,我認為歸根到底只有一個字——仁。
趙家和教授一輩子生活簡樸,不到10元的化纖毛衣一穿就是10多年。在別人的眼里顯得很“摳門”的他,卻隱姓埋名捐出1500多萬元,資助兩千多名窮苦孩子上學(xué)。然而這件壯舉卻直到他去世好幾年后才被人知曉,如此“仁”心,讓人看了,聽了之后,心中無不暖洋洋的。他千金散金盡,卻不似詩仙李白般自己揮霍一空,而是將他們留給最需要的人,為國家的教育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的人生境界,這樣的“仁者仁心”,無疑讓人肅然起敬。
關(guān)于“仁”字,在我國古代傳統(tǒng)儒家思想里有很多體現(xiàn),諸如孔子、孟子等大量儒家先圣都有關(guān)于“仁”的思想主張,典籍著作?!叭省钡闹匾约罢_性就不言而喻。那么,何為“仁”呢?我們常說“仁義”“忠孝”,可見,它與“忠、孝、義”,同為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我認為,“仁”即為“大愛”,大愛天下,愛萬物,愛生命。因此,擁有“仁”心,無疑是一件了不起的,值得受人尊敬的大好事。
在當今社會中,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大批類似趙家和、“蘭小草”等有“仁”心者為教育等公益事業(yè)大量捐款的好人好事,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看似平凡,卻因為有一顆“仁”心而變得不同平凡。
作為高中生的我們,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擁有這樣的仁心是我們應(yīng)該做到。正所謂“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我們要在努力學(xué)習(xí)科學(xué)文化知識的同時,向那些杰出的仁人志士們學(xué)習(xí),以他們?yōu)榘駱?,樹“仁”心,行“仁”事,不斷磨煉“仁”的美好品質(zhì),鍛煉自己的意志力,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祖國未來的發(fā)展建設(shè)貢獻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讓自己的人生因為“仁”心而變得不平凡。
趙家和、蘭小草等仁人志士的事例猶在我們耳畔回響,我們應(yīng)該不辜負他們的一片“仁”心,在學(xué)習(xí)中樹立如他們一般的“仁”心,做出如他們一般的仁事,以成就自己的輝煌人生。
【點評】
本文開篇簡要引述材料內(nèi)容,提出中心論點;接著對趙家和的模范事跡展開分析評論,他的人生境界讓人肅然起敬;然后闡述了“仁”字的豐富含義以及考生自己的觀點;最后作者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和自身,認識到要樹“仁”心,行“仁”事為社會做貢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文章結(jié)構(gòu)清晰,邏輯嚴密。
踏上奉獻求仁之路
河北南宮中學(xué)高二25班 高碩婧
清華大學(xué)教授趙家和一生致力助學(xué),生活簡樸。千金散盡只為助學(xué)的境界著實令人敬佩。他的奉獻精神啟示著我們也要踏上奉獻的求仁之路。
好一句“求仁得仁,了無遺憾?!边@句話就像前方的燈塔般,瞬間照亮了我們前進的方向。奉獻,一個高尚的詞匯,從此成為我們的人生信條。我雖少年,卻要向趙家和教授學(xué)習(xí)奉獻之道,做一個致力奉獻之人。
馬旭,普通八旬老人,15元的人造革皮鞋壞了修修再穿。多年省吃儉用只為那一次奢侈,感念家鄉(xiāng)之恩,將畢生積蓄全數(shù)捐出。那一千萬元的背后是沉甸甸的奉獻,我雖少年,無經(jīng)濟能力,卻也要像馬旭老人一樣,生活簡樸些,這也是在奉獻。
人生是一趟沒有回頭的旅行,在這次旅行中,我愿擔(dān)上奉獻之責(zé)去旅行,正如習(xí)近平主席所言:“我將無我”一樣,處處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奉獻、著想。
什么樣的人生最有意義?在他遍布西藏的足跡中就可看出,為祖國的植物收集做出了巨大奉獻的他,雖然生命定格在51歲卻也無悔。他就是復(fù)旦大學(xué)教授鐘揚,為國為民的他永遠被記在人民心頭。同趙家和教授一樣,他的一生也可用“求仁得仁,了無遺憾”來形容。我雖仍少年,卻可將奉獻精神永記心間,牢牢遵守。
用雙手與三十六年的艱苦奮斗挖掘出天渠的黃大發(fā)老人,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終了也是為民,為村民能喝上水而奉獻自己的力量。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堅定說出“你退后,讓我來!”不怕犧牲,保護戰(zhàn)友的排雷戰(zhàn)士杜富國,他的身上綻放著奉獻的光芒,體現(xiàn)著他的崇高信仰。扎根大山二十九年,為山里孩子成為全能教師,花白了他的雙鬢,將自己奉獻給了孩子們的教師張玉滾,“蠟炬成灰淚始干” 就是他的真實寫照,他的奉獻讓人仰望、崇敬。他們的身上無不體現(xiàn)著奉獻精神,他們的行為都指引著我為國為民奉獻一份力量。
我們要時刻堅守這種奉獻精神,并不斷地向樂于奉獻之人學(xué)習(xí)。在我們的人生路上,奉獻精神不可缺,在奉獻精神的熏陶下,我們終將會成為一個“我將無我”之人,成為一個能照亮別人之人,成為一個真正稱得上“春蠶”與“蠟燭”的人!踏上奉獻的求仁之路,我了無遺憾,愿中國之少年皆可如此!
【點評】
文章首先簡述人物事跡,提出自己的觀點——踏上奉獻求仁之路。接著作者指出致力于奉獻的人生才最有意義,并例舉了馬旭、鐘揚、黃大發(fā)、杜富國、張玉滾等人物事跡,有力地論證了人要具有奉獻精神。結(jié)尾處再次回扣中心論點,并希望中國之少年皆可踏上奉獻的求仁之路。文章首尾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