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廷廷,文美芬,權褔實,李寧,陸艷
(1.銅仁學院教育學院,貴州銅仁 554300;2.銅仁康復醫(yī)院,貴州銅仁 554300;3.延吉市智障兒童康復訓練中心,吉林延吉 222401)
近年來, 個別化訓練作為特殊教育領域中重要的教學方法,頗受關注,主要提倡根據特殊兒童身心發(fā)展水平和特殊需要來制訂相應的干預計劃和對策, 盡可能讓兒童得到最合適其身心發(fā)展的個別化訓練, 由此改善其較弱的功能。 腦癱是指出生前到出生一個月后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 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同時腦癱兒童還伴隨認知、語言等多重障礙[1]。對于大多數腦癱兒童而言, 他們的認知和言語發(fā)展相對于普通兒童較為落后。 研究表明學齡前的腦癱兒童正處于認知和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 在這一階段對腦癱兒童采用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使其能力能夠得到最大可能的補償甚至是恢復。 因此,如何在學齡前期對腦癱兒童的認知與言語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綜合提高腦癱兒童的認知水平和言語能力的發(fā)展,使他們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是當前特殊教育工作的重大目標之一。
目前在T 市某康復醫(yī)院中, 主要根據腦癱兒童的認知水平進行分班教學。在實施干預措施的過程中,由于內容較為單一,枯燥乏味且腦癱兒童的人數較多,導致兒童容易產生疲勞和注意力分散等情況, 干預效果較差。因此,此次研究嘗試將同伴學習策略介入個別化訓練中,觀察此訓練方法對學齡前腦癱兒童成效如何。同伴學習是學習者通過匹配同學的支持和幫助, 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2]。它可以有效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兒童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被很多研究者認為是比傳統(tǒng)教學更有效的方法,。在個別化訓練中運用同伴學習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兒童的學習態(tài)度,集中兒童的注意力。另外,還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因此,研究者將同伴學習策略應于學齡前腦癱兒童個別化訓練中,進行認知與言語訓練。
小爍,男,五歲半。 出生時缺氧明顯,低體重。 出生后患“腦積水”及“房間隔缺損”,3年前因雙下肢行走步態(tài)異常到醫(yī)院就診,經過專業(yè)診斷確診為腦性癱瘓。在入院前,除了簡單家庭教育外,沒有接受其他教育安置形式。 小爍在T 市康復醫(yī)院接受康復訓練已經有4個月,當前接受的康復項目有:運動、推拿、針灸、言語治療、特教課程等內容。 經過我們的觀察、母親提供的信息以及醫(yī)院提供的信息顯示:小爍喜歡和他人交流,由于其口、面部肌肉較緊,舌頭靈活性差,導致說話時容易咬舌,發(fā)音不清晰。 小爍在與他人游戲的過程中,好勝心較強,在訓練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且容易被其他無關事物轉移, 上課時喜歡在教室里跑來跑去的。
1.2.1 訪談法
該研究采用訪談法, 對個案家長和個案的主治醫(yī)生針對案例的基本情況、家庭基本情況、兒童的發(fā)展史等進行訪談。以此來對案例進行初步了解,為后面的研究設計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1.2.2 觀察法
該次觀察根據兒童的IEP 中的實施方案對個案在上課的行為表現正確做記錄。干預持續(xù)時間為十天,一天一次,每次干預時間為30min,將每次干預觀察結果完整的記錄到個別化教育計劃記錄表中。
1.2.3 同伴學習法
為了改善個案注意力容易被轉移這一特點, 我們利用其和別人比賽時好勝心較強這一特點, 設計了同伴學習法。讓一名訓練人員扮演兒童的學習同伴角色,另一名訓練人員負責發(fā)出指令,以朗讀比賽、競寫等形式針對訓練目標展開訓練。以此來增加其學習動機,增強注意力持續(xù)時間, 使兒童能夠在一種輕松自由的游戲氛圍中進行學習。
2.1.1 訓練目標
根據我們收集到的有關小爍的數據, 我們制定了以下的訓練目標:(1)會以正確的姿勢書寫1~5,且書寫的數字比畫要正確,不出現歪、斜等情況。(2)能夠大聲清晰的朗讀1~10。 (3)能邊書寫邊清晰朗讀1~5。
2.1.2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對象小爍的基本情況和訓練目標, 從以下角度探究認知教育與言語康復整合干預研究問題:(1)同伴學習策略對學齡前腦癱兒童認知與言語能力的影響。(2)同伴學習策略對學齡前腦癱兒童注意力的影響。(3)環(huán)境對同伴學習策略介入個別化訓練的影響效果。
該研究將同伴學習策略應用于學齡前腦癱兒童個別化訓練中, 訓練內容主要是針對腦癱兒童的數學認知和言語康復。在教學過程中,學習同伴與兒童根據訓練人員的指令,以朗讀比賽、競寫等形式展開訓練。 兒童在認識和書寫數字的同時,需要大聲朗讀數字,從而進行了言語訓練。 比如,兒童在發(fā)出數字“10”的音時,需要上下齒咬緊,舌頭蜷曲,但雙唇分開,這樣可以鍛煉舌根的力量;兒童在發(fā)出數字“6”的過程中,需要舌頭蜷曲,抵住上鄂,以此來鍛煉舌尖的力量;兒童在發(fā)出數字“5”的音時,需要控臉頰肌肉力量,收緊雙唇,使其呈圓形,以此來鍛煉雙唇和臉頰肌肉。 除此之外,兒童在書寫數字及數學式子的過程中,手部的小肌肉也得到發(fā)展,精細動作得到訓練。因此,小爍在接受個別化訓練過程中,不但接受了認知教育,還提高了言語功能。
首次訓練時,小爍的注意力分散較大,易被無關事物所吸引。當訓練人員使用強化物時,兒童能夠很好地聽從指導,并且能書寫數字1、2、3,但數字2 寫得不規(guī)范,需要多次示范書寫并提醒。
訓練第三天時, 小爍已經能夠在教師的提醒下會書寫數字1~4,特別是數字2 的書寫方面,有明顯的進步。并且在朗讀數字方面也有很大進步,由一開始能朗讀數字1 和3,到現在能夠較清晰朗讀數字1~5。
訓練第六天時, 小爍在數字書寫與朗讀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 從一開始只會書寫數字1 到已經能夠正確并規(guī)范書寫數字1~5,能清晰朗讀數字1~6,但在數字書寫方面,需要教師的提醒。
訓練第八天時,由于小爍進步較大,訓練人員嘗試著在訓練內容中加入加法學習, 通過數字小方塊的變換游戲試著理解并認識加法。 通過十天的同伴學習策略介入個別化訓練中,小爍已經能夠清晰朗讀數字1-10,且能自主地清晰朗讀并正確書寫數字1~8。 并且通過游戲的方式,小爍還明白了加法的概念,并能自主的正確讀寫3 以內的加法。
在訓練過程中, 小爍的注意力容易被周圍環(huán)境聲影響,如其他人員或物體發(fā)出的聲音、上課過程中筆掉落聲等。 我們采用同伴學習的方法,以朗讀比賽、競寫等形式讓小爍在一種游戲的氛圍展開訓練。在這期間,當小爍表現良好時,我們會及時給予獎勵(例如:發(fā)聲的小豬、雪花片、彩色印章等),讓小爍繼續(xù)配合訓練。在小爍休息的過程中, 我們會和小爍玩一些發(fā)音訓練游戲,例如:吹氣球、吹紙片、口舌操等,鍛煉小爍的舌頭靈活性以及放松臉部肌肉,減輕疲勞。
在整個訓練中, 我們在言語康復中對小爍進行了發(fā)音訓練和發(fā)聲器官的訓練, 也在認知教育上教會了小爍數字認識及書寫方面的內容。例如:在教授小爍朗讀數字出現錯誤時訓練人員給小爍示范正確發(fā)音,比如朗讀數字“10”需要上下齒咬緊,舌頭蜷曲,但雙唇分開, 這樣可以鍛煉舌根的力量。 訓練其認知能力的同時,言語功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訓練。
由表1 可知, 小爍達到了訓練人員預期設定的訓練目標。 除此之外,小爍還理解了加法的含義,會自主的邊書寫邊朗讀1+1=2,1+2=3。 說明將同伴學習策略應用于學齡前腦癱兒童認知與語言的個別化訓練中是有效的,并且兒童是可以接受的。
由表2 可知, 通過在學齡前腦癱兒童的個別化訓練中運用同伴學習策略,小爍不論是在學習的主動性、注意力持續(xù)時間還是任務完成度來說, 其結果都是較為可觀的。 說明了同伴學習策略介入學齡前腦癱兒童的個別化訓練中對改善兒童注意力持續(xù)時間及學習主動性是有效的。
在訓練過程中, 有時候由于小組之間的訓練時間發(fā)生沖突,出現多個小組共用一個訓練場地的情況。在這種嘈雜多人的環(huán)境中, 其他人員的聲音或行為都會對兒童造成很大的影響, 使兒童的注意力很難得到集中,知識接受度較低。 不僅如此,還會對其他組訓練造成干擾。在安靜獨立的訓練環(huán)境中,小爍訓練任務完成度較高,且能很好地和訓練人員進行交流,跟隨訓練人員的上課思路,如主動要求教他書寫下一個數字,并在數字發(fā)音方面也能更清晰。 但當訓練室有其他人員或聲音時, 小爍的注意力容易被轉移, 知識接受較為間斷,不能很好地完成預設目標,說明了安靜獨立的訓練環(huán)境更有利于兒童的注意力的集中和持續(xù), 訓練效果更佳。
表1 學齡前腦癱兒童訓練前后對比表
表2 學齡前腦癱兒童訓練前后對比表
表3 學齡前腦癱兒童訓練前后對比表
從訓練結果中得知, 將同伴學習應用于個別化訓練中,小爍不但達到了三個預設訓練目標,還學會了3以內的加法,并且能自主讀寫加法式子。小爍不僅在認知能力方面得到提升,言語功能也得到了改善。
在對小爍進行同伴學習之前, 我們采用了一對一的個別化訓練,但發(fā)現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后來通過觀察發(fā)現,小碩喜歡和別人比賽,我們嘗試將同伴學習策略介入個別化訓練中,且效果較好。 因此,在個案展開訓練之前, 訓練人員要對個案的基本情況及日常行為等進行深入分析, 盡可能選擇適合兒童的教學方式[3]。并且同伴在整個訓練過程中要注意與孩子的交流和感情的培養(yǎng),良好的同伴關系更有助于訓練的開展。
在訓練過程中,我們選擇以朗讀比賽、競寫等形式展開訓練,以小爍喜歡的玩具作為強化物(比如:發(fā)聲小豬、雪花片、彩色印章等)。兒童不僅在言語和認知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主觀能動性、注意力持續(xù)時間也得到改善,還為兒童營造了一個輕松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增強兒童的自信和社會交往能力。
但在強化物的選擇和利用方面, 我們應該選擇兒童喜歡的或者能吸引兒童注意的物品作為強化物[4]。強化物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強化物的更換,避免兒童對當前事物產生疲勞, 降低康復過程的時效性。 除此之外,強化物呈現的時機也尤為重要,我們要在兒童表現良好時,及時呈現強化物,盡可能使強化物的激勵作用發(fā)揮到最大可能性[5]。 強化物移除也要及時,避免兒童大部分注意力被轉移到強化物上, 不能繼續(xù)參與訓練活動。
在安靜獨立的訓練環(huán)境更有利于兒童的注意力的集中和持續(xù),更有助于訓練目標的達成。
研究者在訓練過程中發(fā)現, 除訓練周圍的環(huán)境聲外,訓練場所的玩具擺放也會對兒童注意力產生影響。若訓練場地中有很多玩具, 兒童在進入訓練場地時注意力容易被其他玩具吸引, 訓練人員很難將其注意力轉移至訓練過程中,導致訓練難以開展。 因此,在訓練之前,訓練人員應對訓練場地中的物品進行收納擺放,盡量避免多余物品出現在兒童視線范圍內, 減少兒童注意力分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