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弋戈
在國家博物館的“復興之路”主題陳列中,一幅幅圖片、一張張圖表、一件件實物,把人們帶回了近代以來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洞開了清朝“閉關(guān)鎖國”的大門。激蕩的戰(zhàn)火之下,西方工業(yè)文明震醒了近代中國知識精英,興起了一股“西學東漸”的新風。魏源、馮桂芬、康有為、鄭觀應、洪仁玕等一批進步思想家逐步意識到西方世界的強大與其完備的社會制度有著密切關(guān)系,在他們的著作中曾多次談到保險或“社會保障”。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提及唯一的一名中國人,乃清朝咸豐時期的戶部右侍郎王茂蔭。為求悉夷、師夷、制夷之法,王茂蔭曾向朝廷舉薦思想家、政治家魏源所著的《海國圖志》。遺憾的是,王茂蔭的建策如泥牛入海。而《海國圖志》飄洋過海來到日本時,日本卻如獲至寶,首次從這部大型世界政治歷史地理著作中詳盡地洞悉了西洋各國。據(jù)日本保險史料記載,《海國圖志》是日本最早傳播保險知識的文獻。
《海國圖志》以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主編的《四洲志》為基礎(chǔ)編纂而成。19世紀40年代,魏源在《海國圖志》中將保險(Insurance)意譯為“擔?!保馂谋kU(Fire Insurance)譯為“宅擔?!保I媳kU(Marine Insurance)譯為“船擔?!保藟郾kU(Life Insurance)譯為“命擔?!薄N涸粗赋?,保險經(jīng)濟補償制度為西方各國的“恤商之政”。
19世紀50年代,洋務派代表人物馮桂芬在《收貧民議》一文中寫道:“荷蘭國有養(yǎng)貧、教貧二局, 途有乞人, 官若紳輒收之, 老幼殘疾入養(yǎng)局, 廩之而已; 少壯入教局, 有嚴師, 又絕有力, 量其所能為而日與之程, 不中程者痛責之, 中程而后已。國人子弟有不率者, 輒曰逐汝,汝且入教貧局, 子弟輒詟為之改行,以是國無游民, 無饑民?!笔穼W研究者認為,從馮桂芬關(guān)于社會保障和義務教育制度之言論分析,向來被傳統(tǒng)士大夫視為落后野蠻的“夷狄之邦”之所以能夠打敗堂堂的“天朝上國”,決非僅僅靠手中的“利炮堅船”,背后還有“制度”因素在起作用,社會保障制度就是其中的一種。由此,馮氏開辟了從“社會保障視角”分析理解西方文明強盛本源的新路徑。
在早期出洋者的日記中,經(jīng)挖掘發(fā)現(xiàn)有大量關(guān)于西方社會“貧孩院”“養(yǎng)老院”“貧民醫(yī)院”等的記載。清朝駐英國公使館副使劉錫鴻在其出洋日記中,將英國社會保障政策稱為“養(yǎng)民之政”,大加褒揚,他這樣記述:“(英)人無業(yè)而貧者,不令沿街乞丐,設養(yǎng)濟院居之,日給饗餐,驅(qū)以除道造橋諸役。故人知畏勞就逸,轉(zhuǎn)致自勞而自賤,莫不奮發(fā)以事工商。國之致富,亦由于此?!?/p>
戊戌變法運動領(lǐng)袖康有為認為,救國必須從“扶貧救弱”開始,只有國民走出“窮弱”,國家才能變得強大。他在《大同書》提出,只有建立“公養(yǎng)”“公教”“公恤”的社會保障制度,人類才能真正地走向大同。
《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在書中這樣說:“ 保險有三等:一水險、二火險、三人險。水險保船載貨,火險保房屋、貨棧,人險保性命、疾病?!编嵱^應對西方國家恤工制度非常欣賞,在其著作中以“百工保險”介紹了德國施行的社會保險辦法:“凡七日抽工銀數(shù)厘,廠主各助數(shù)厘,國家貼官帑若干,積成巨款。如遇百工或老、或弱、或疾病、或受傷,即將保險之資撥賠養(yǎng)贍”。
此外,太平天國干王、一度總理朝政的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提出,太平天國應該效仿西方,在舉辦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同時,還應興辦社會保障事業(yè),規(guī)劃設計“興士民公會、興醫(yī)院以濟疾苦、興保人物之例、興跛盲聾啞院、興鰥寡孤獨院”等。在中國思想史上,《資政新篇》第一次系統(tǒng)介紹了西方社會保障事業(yè)的基本情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