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霞 楊長河 鐘小飛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教育家杜威認為,合理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以“表現(xiàn)個性、培養(yǎng)個性、反對上面的灌輸;以自由活動反對外部紀律”為基本原則,以批評性研究作為基本的教育方式。[1]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受到相關專家學者的關注。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界定
當前關于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一般從資源、方法和實踐三個角度對其進行闡述。概括來講,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覺運用隱性課程理論,注重開發(fā)利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比較隱蔽的形式,通過對受教育者周圍環(huán)境如校園文化、校園環(huán)境、教學細節(jié)等因素的塑造和運用,使之無意識地獲得某種思想或經驗的教育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大學生良好思想素質和品行的形成,許多并非是他們有目的地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道德課程獲得的,而是在學習與生活中接受各方面熏陶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其中,教育者高度自覺的政治思想、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親密的師生關系、引人入勝的人文環(huán)境和弘揚正能量的校園活動等都可視為優(yōu)秀教育資源,應按照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準繩加以規(guī)范利用。
(二)全方位育人格局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
其中,“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本質就是發(fā)揮環(huán)境、教師等各種資源在育人中的作用,它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異曲同工,全方位育人是增強隱性教育實效的必要和保障,隱性教育又是全方位育人的落腳點,二者目的指向都是提升育人工作的實效性,回答的都是怎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由此看來,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從全局性的視角,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重以文化人,實現(xiàn)“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耙幼⒅匾晕幕?、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痹S多大學生正是在“趣味校園活動”“志愿服務”等活動中樹立了對學校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忠誠。
注重率先垂范,實現(xiàn)瞻導師之德時而自省的效果。習近平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在傳道授業(yè)中,專職教師、輔導員和班導師應是治學嚴謹?shù)牡浞叮谛@文化生活中又要和學生打成一片,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注重育人規(guī)律,實現(xiàn)明輿情之勢導而自覺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解疑釋惑的過程……要及時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實踐乃至影視劇作品、社會輿論熱議中所遇到的真實困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勢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時效性的關鍵。
注重全局之勢,實現(xiàn)行教化之途異而同歸的效果,努力形成黨委統(tǒng)一領導、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毛澤東曾說過:“思想政治工作,各個部門都要負責任。共產黨應該管,青年團應該管,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管,學校的校長教師更應該管”。
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依據(jù)和實踐準繩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非規(guī)范的隨意而為,而是有著科學的理論依據(jù)和必須遵從的實踐準繩。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依據(jù)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盵2]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如是寫道。具體來講,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源于西方隱性教育相關學說和我國古代與近現(xiàn)代教育思想啟示,依據(jù)于馬克思主義環(huán)境理論、環(huán)境心理學理論、主體間性理論和滲透內化論等。
西方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開始于20世紀初。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和1938年的《經驗與教育》中提出在正規(guī)學習以外還有一種附帶學習即除了在學校和教師安排指導下從課堂和課本中學習之外的,從學校集體活動、規(guī)章制度、校風學風得到教育。1968年美國教育社會學家菲利普·W·杰克遜的專著《班級生活》(Lifein Classroom)一書中首次正式提出了“隱蔽課程”的概念。
我國古代和近現(xiàn)代的許多教育思想蘊含著隱性教育的理念,也一再為當代教師學者所運用。例如潛移默化、以身示教、寓教于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等等,無不展現(xiàn)了古代教育先賢的高深智慧。近代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與隱性教育一脈相通。
馬克思主義關于環(huán)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集中體現(xiàn)在“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3]的經典論斷上。人處于社會環(huán)境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受文化傳統(tǒng)、經濟基礎的影響,人作為其所處既定環(huán)境的產物,其價值標準、思想道德素質與道德觀念往往由環(huán)境決定。校園中的一草一木、一處偉人雕塑,雖未發(fā)聲,人置身其中,心靈受其熏陶,久而久之身上便有大學精神的烙印。
環(huán)境心理學主要包括刺激理論、場所理論和交互作用理論,它認為環(huán)境是感覺信息的來源,真正熟悉的環(huán)境才能對人產生價值,人與文化、社會和自然之間才具有交互作用的互動性。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過這種互動性發(fā)揮教育作用的,受教育者與教師、同學、課堂、文體活動、校園環(huán)境等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著這種交互作用,不斷改變著或加深著自己的某種認知。
主體間性的概念首先是由胡塞爾在《笛卡爾的沉思》中提出,它主要展現(xiàn)一種交互性的關系,以打破主體將自身以外的一切人事物都視為客體的孤立狀態(tài)。將主體間性引入隱性教育之中就是倡導教育主客體之間的平等對話和互相理解,以擺脫二者之間被動服從的單向關系,轉向“本我”與“他我”的認識。
滲透作為教育過程中的一種技巧,是指教育者隱藏教育主題和目的,淡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將教育內容巧妙融入教育對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去,從而對其進行暗示與引導的過程。內化則是通過一些載體,受教育者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內容,逐漸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滲透內化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和途徑,為其提供了活力和支撐力。
(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準繩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貼近社會生活的親和性、操作形式上的非正規(guī)性,但并不意味著實踐中隨意而為,而是必須遵循一定的實踐準繩。
方向性原則是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應具有明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思想構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然而,在隱性教育的現(xiàn)實實踐中確實存在著沒有堅持方向性原則的現(xiàn)象。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高校管理學、經濟學等哲學社科課程存在著明顯的思想政治觀點方面的錯誤。例如,“不搞全面的、徹底的私有化就不能實現(xiàn)市場經濟”,這是在經濟學教學中一種政治性的錯誤觀點。
持久性原則是提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基本保障。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立竿見影的時效性,如聽一場高水平的學術報告,或是上一堂嚴肅的黨課。相比之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長期性過程。20世紀40年代梅貽琦先生曾在一篇題為《大學一解》的文章中論道:“古者學子從師受業(yè),謂之從游?!薄皬挠巍斌w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耳濡目染的長期性。這就要求在隱性教育實踐中,要細致入微,深入持久。
全局性原則在實踐中保證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最優(yōu)化。充分開發(fā)并適當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才能更大程度上發(fā)揮整體功能。毛澤東曾說過:“思想政治工作,各個部門都要負責任。共產黨應該管,青年團應該管,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管,學校的校長教師更應該管?!备鞑块T、教育者思想統(tǒng)一、協(xié)同而行、形成氛圍是提高育人實效的關鍵。
三、全方位育人格局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要點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性、持久性工程,在工作推進中,應注重相關意識理念培育、教育載體及其全局性聯(lián)動建設。
(一)樹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思想前提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不斷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隱性教育意識是基本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內涵廣泛,不僅包括相關校院級領導、專兼職輔導員、班導師,同時包括專職教師、部門職員,甚至校園里的保潔工人都應是思想教育隊伍中的一員。因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在有意無意中對成長中的大學生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然而很多教職員工缺少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識,許多隱性教育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開發(fā)和運用。舉措推動之前,關于隱性教育的沙龍、論壇、講座等理論學習是必要前提。
(二)完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關鍵一環(huán)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系統(tǒng)工程的實踐離不開一定的“載體”,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簡而言之即“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相對于思修課堂等顯性教育載體,諸如校園文化環(huán)境、人際關系等隱性教育載體往往是通過滲透和熏陶發(fā)揮潤物無聲的教育功能。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傳統(tǒng)理念與精神凝練,是學校的氣息與靈魂,并且以一種隱蔽的方式潛移默化著大學生的思想與言行。教育界很多學者認為校園文化環(huán)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培育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高校應注重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開發(fā)拓展隱性教育資源,讓校園里的每一處角落、每一個雕像、每一個標語都發(fā)揮出其啟迪作用。
人際關系客觀存在于校園方方面面,具體表現(xiàn)為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師生與管理人員之間的關系等?!皬挠巍斌w現(xiàn)出師生關系之間的影響效力,“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盵4]同學關系的影響力往往高于師生關系,正是由于其日常交流的持久性、廣泛性和深入性。應充分利用人際關系載體,注重人際關系中的良好氛圍建設,樹立優(yōu)秀典型教師、學生,發(fā)揮人際關系載體作用,引導時代正能量。
除此之外,校園活動載體、網絡載體等無時無刻不在發(fā)揮著隱性教育作用,也越來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應加以規(guī)范運用,建立全方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三)全局性聯(lián)動建設是提升教育實效的重要保證
整體性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注重全局性聯(lián)動建設是提升其教育實效性的一個重要保證。
注重“三個課堂”的聯(lián)動建設是推進隱性教育的有效抓手。第一課堂即教育教學的所有課程,第二課堂涵蓋所有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而網絡平臺逐漸發(fā)展成為具有一定思想引導力的第三課堂。對于第一課堂,在專業(yè)課講授中應滲透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至少不與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違背。第二課堂對大學生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高校應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等融入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去,傳播主流價值觀。第三課堂具有傳播對象廣泛性、交流平等性等突出優(yōu)勢,應逐漸建立起微信平臺、QQ公共平臺、網絡論壇等,搶占這片至關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注重工作隊伍、教育載體和相關制度的全局性聯(lián)動建設是提升教育實效的重要保障。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涉及到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是一項基礎性工作,“政治路線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币磺泄ぷ髯罱K是落實到一些人身上,此部分人思想上接納了這個理念,才會盡心盡力的去執(zhí)行。教育載體與相關制度的重要性無須贅述,載體承載了教育理念,而制度保障了理念的落實。
參考文獻:
[1]杜威.杜威教育論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92.
[4]陳平原.大學何為[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