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乾
[摘 要]滇西民族音樂歷史傳統(tǒng)悠久且特點鮮明。現階段我們對民族歌曲的解讀研究以及改編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地方民族音樂中挖掘新的營養(yǎng)同樣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歌曲《小河淌水》的創(chuàng)作源頭是云南滇西文化,通過研究《小河淌水》的音樂特點與情感處理則可以進一步深入地解讀、詮釋作品。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云南滇西;《小河淌水》;音樂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7-0084-02
云南民族音樂作品在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的寶庫中熠熠生輝,主要的特點就是詩與樂的完美結合,這種規(guī)范的音樂形式以其節(jié)韻規(guī)范的內涵美受到音樂研究者的高度青睞。近年來,在我們的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涌現了如《小河淌水》等很多彰顯地方特點的民歌作品。
一、《小河淌水》的創(chuàng)作歷程與時代背景
《小河淌水》這首云南彌渡的地方民歌音域寬廣,歌曲旋律流暢歡快,歌詞既寫實又抒情,質樸無華的作品整體呈現出一種由內而外的美感。這首作品屬于滇西民歌中的經典,除自身的旋律美以外,更讓人不能忘懷的是它歌詞的畫面美。作品《小河淌水》是在全國解放前的1947年,在革命年代隨著黨和人民的艱苦卓絕斗爭的大背景下,在云南大學的校園里創(chuàng)作問世,作品中所體現的文學意蘊和質樸之情使之快速傳唱于大江南北,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感動了全國的人民大眾,并見證著黨和國家走向最終的輝煌勝利。[1]20世紀50年代起這首作品被頗多歌唱家演繹后收錄于聲樂教學的教材之中,開始以其獨特的營養(yǎng)哺育成長中的學生。
云南省彌渡縣是云貴高原上的一顆明珠,彌渡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極其豐富,地方音樂更是滇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尹宜公(1924-2005)是云南彌渡人,1944年參加革命,尹宜公曾擔任云南省級單位多項職務,不但在藝術道路上造詣頗深,在政治仕途上同樣服務于一方人民。彌渡歌曲《小河淌水》作品的創(chuàng)作是源于一個當地久為流傳的故事:當年在彌渡的茶馬古道上,河邊有少女在洗衣服,急湍的河水把少女浣洗的衣服沖走,年輕的小伙子看到后跳入河中把打撈上來的衣物交還與少女,愛情就這樣開始,相愛的兩人相互表達了婚娶的愿望后,卻因滿載茶葉的馬隊要趕路不得不分別了……。于是彌渡人便有了故事的素材,也有了后來的《小河淌水》。與故事同樣唯美的是作品《小河淌水》的文學色彩,歌詞中的愛情故事描繪得婉轉而含蓄,質樸而熱烈。借景抒情與寫實主義相結合的表達形式更突出浪漫的故事色彩與民族情調。
從歌詞所勾勒的畫面可以看出,阿哥阿妹面對自己的心上人時只能遙寄思念,僅僅能夠在遙遠的上崗山徘徊遙望,與之相伴的是溪水河流與水中明月……極強的畫面感流露的全是熾熱的情感,濃郁的相思,加上一聲聲鶯歌般的歌聲,這怎不使聽者落淚見者惆悵。[2]內心的思念與情感的壓抑無處不向人訴說著相愛不得相見,也用了強烈的對比:歌聲之美與距離之感。在副歌和結尾處的歌詞內容也可以看得出,經歷這一場遙寄相思的歌中對話后,表達出了情感的釋放和互訴衷腸的內心世界?!傲镣敉?、清悠悠”在字面上,結合了詩歌的韻律,采用了敘述的筆法,清晰而又準確地表達出了聲樂語言的魅力所在。
這首作品與其他作品的歌詞相比而言,更值得品味與解讀的是文字與地方音樂旋律相互交織的靈動婉轉之美,歌詞字句結合歌曲旋律的提煉,以及歌詞在旋律中所體現出來的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特點,最終使得歌曲《小河淌水》不僅在歌詞和旋律層面,甚至在音樂形式與和聲織體等方面也是高度吻合。
二、《小河淌水》的音樂特點與情感表達
尹宜公先生創(chuàng)作的歌曲《小河淌水》的歌詞還給我們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簡潔的語言已勾勒出詳盡豐富的畫面,現實主義的手法也道盡了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蘊含著哲理的同時也給人無限遐想。一針見血地將愛戀與思念呈現出來,也為后面的歌聲做足了鋪墊。向往愛情渴望幸福是多么單純而美好的愿望。
歌曲《小河淌水》用了極簡的音樂素材和寥寥5個樂句構成,全曲采用羽調式的創(chuàng)作基調將羽音和角音相互交錯,整體曲風回轉呼應具有獨特而鮮明的民族音樂特點。伴奏與和聲明顯體現出小調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首尾呼應的小調主音以及主副三和弦的交替行進也是作品的獨特韻味所在。歌曲《小河淌水》旋律以穩(wěn)定級進為主的形式進行,部分樂句唱腔靈巧婉轉的出現,使整個歌曲以抒情的歌唱狀態(tài)推向作品高潮的色彩。
歌曲《小河淌水》的情感表達與處理是解讀、詮釋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演唱者首先要對云南地方民歌有較多的了解,還要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內在表達有一個整體把握,還要對所要演唱的選段曲譜進行深耕細讀,最后再運用自己的聲樂技術技巧將個人的理解用聲樂語言傳遞給觀眾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例如作品伊始“月亮出來亮汪汪”,從這句中的“亮”字便可看得出演唱者的氣息控制能力,演唱這句那就必須注意發(fā)音咬字要標準,同時還要注意力度與情緒,氣息穩(wěn)定做訴說狀,歌唱語氣中要透露著幾分感傷與惆悵。當帶著情緒鋪敘到歌詞“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加上人聲在音樂功能上作用獨特,表現力愈發(fā)突出,演唱者要從歌詞和音樂屬性方面多做研究,用氣息將樂句串聯起來,演唱時注意旋律線條的連貫,也通過此曲表現出阿妹內心的思念之苦。從作品的整體性能夠看出演唱樂句跳躍性明顯,上下行旋律走向的相互交換,這都要求演唱者要結合呼吸、咬字吐字、共鳴、音色控制等層面的具體技巧來做好樂句上下行的強弱處理,傳遞主人公情緒的起伏變化,采取旋律線條的連貫表現以及聲音力度的控制收放,以求準確塑造作品人物形象。
《小河淌水》歌詞的音樂性與情感貼合度極高,在進入角色后應當在實際演唱中把握人物的情感角度,阿妹與阿哥分別后望月遙寄相思,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這種婉轉含蓄的表達很容易將人物的內心呈現出來,把握好人物的情感,在演唱出流露出真摯的感情,那作品則是質樸感人的。唱段中“清悠悠” “叫阿哥”音樂表情術語的標注和體使用,顫音的要求以及附點節(jié)奏的頻繁使用都說明作者的意圖是要表現阿哥阿妹的真摯情感,所以在演唱時可以使用語氣語感帶出樂句的情感表達。阿妹的內心在訴說,這時的情感真摯似是對話,語言和樂句聲樂語氣呈現得更為明顯,不管是歌唱藝術還是表演藝術,最終的目的都是用真情的流露去打動觀眾,去傳遞真和美。
三、《小河淌水》的不同演唱版本比對研究
歌曲巧妙的音樂構思主要體現在對音樂素材的運用上。整部作品的音樂素材根植于云南民族音樂深厚文化土壤,在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與抒情歌曲文化的植入層面,最典型的音樂創(chuàng)作方式的融入不但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內涵,同時也進一步賦予作品更豐富的情感表現形式。音樂結構與節(jié)奏的藝術美則體現在樂句分配與織體行進,別出心裁地使用了中國民歌的作曲手法,旋律線條清晰明快,演唱時連貫而流暢,織體和旋律流向都是淳樸自然的抒情曲風,《小河淌水》的整體音樂特點洋溢著民族音樂的人文氣息。
不同歌唱家演繹的版本解讀詮釋有所不同。例如:彭麗媛的演繹處理人物塑造得規(guī)范端莊,阿妹阿哥的思念盡顯,令人聽來回味無窮。宋祖英的版本則顯得相對空谷回轉縹緲悠揚,對歌曲中很多樂句快速靈巧的處理,使整個歌曲以激進、爆發(fā)的歌唱狀態(tài)推向作品高潮的色彩,呈現出阿哥阿妹的細膩情感。[3]再有龔琳娜的版本,則顯得俏皮輕松,讓人感到思念的弦外之音,是一位嬉戲的阿妹阿哥,龔琳娜的演唱極其注意吐字的力度,每個字都舒展有力并清晰而又準確地連貫發(fā)出,使演唱者運用飽滿的歌唱情緒做到聲音的干凈空靈。
要做好不同版本的吸收與學習,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一定要注意伴奏音樂的特點,在詮釋作品時要結合伴奏音樂的形式??梢钥闯鲎髌反蠖嗍遣捎昧酥胶拖?,音樂功能為屬七和弦。聲樂演唱則運用了跳進音程,其音樂行進極其細膩,在音樂的審美范疇內,這不僅是聲樂氣息技術技巧的難度體現,也是作曲家別有用意的安排和寫作。通過此般音樂設置和寫作,將人聲與樂器伴奏相互交融、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阿哥阿妹的思念之情。在演唱歌曲時,要注意語言中所透露的音樂情感,最終將愛情故事的意境表達出來,使作品的藝術形象形成一個鮮明的主題。作品主要表現在由舒緩松弛的樂句展開,與之前相對自由的節(jié)奏型相比,節(jié)奏特點在于節(jié)拍的音樂行進一起帶出同性質的旋律與和聲,結合樂句的律動和流動把握作品。
結 語
滇西民歌《小河淌水》是云南民歌作品中的經典,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納入到聲樂教材曲目后,是很多實踐者在聲樂演唱的學習道路上都要學習演唱的作品,作品具有較高的民族音樂藝術價值。演唱歌曲的核心點在于作品的把握和處理,無論是作品的節(jié)奏音準抑或是發(fā)音吐字,除了技術技巧層面外,作品整體的情感把握與處理顯得更為重要,以期幫助學者更好地解讀處理《小河淌水》這首經典作品。
注釋:
[1]李 婷.對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實施分層教學的策略分析[J].藝術教育,2015(02):112.
[2]居其宏.當代音樂的批評話語[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2(09):292—293.
[3]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J].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06):133.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