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實踐,如今的音樂課堂教學越來越生動、豐富和多樣,教學手段和方法不斷更新,音樂課堂氣氛越來越熱烈。然而靜下心或稍換角度思考,難免有疑問和困惑產(chǎn)生。音樂課堂上教師帶給學生的究竟是什么?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真正地得到了體現(xiàn),并且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了發(fā)展?看似豐富多變的教學活動中蘊涵的教學高效性有多少?只有學生學到了,學好了,發(fā)展了,才是有效的教學,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了,提高了,才是自能的課堂。課堂教學必定要以生為本,以學為本,課堂教學所有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因此,我們必須要立足于學生,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和諧、健康、全面主動發(fā)展,增進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愛好,提高音樂課堂的實效性。
關鍵詞:興趣愛好;實效性;全面發(fā)展
一、 準確了解學生,調(diào)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準確全面地了解學生是課堂高效的前提條件。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是不同的。只有準確全面地了解了學生的特點教師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設計合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選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只有準確全面地了解了學生,在教學中才能清楚地知道“這一階段的學生能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圍繞目標,環(huán)環(huán)相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針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知識主要靠感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我從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意境入手,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能力,在唱唱跳跳中,在搖搖拍拍中,在游戲中,發(fā)展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想象力、表現(xiàn)力,陶冶學生的性情和品格。當然這還需要老師有較強的應變和調(diào)控能力,及時、正確引導孩子進行音樂活動。比如,我在上二年級的一節(jié)音樂欣賞《單簧管波爾卡》時,抓住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游戲的特點,采用游戲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用玩呼啦圈、玩球等的方式來感受音樂的節(jié)奏強弱變化和旋律起伏變化,并利用學生熟悉和喜愛的七個小矮人的形象來貫穿整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玩中學有所樂,學有所得,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中、高年級的學生雖然也有表現(xiàn)的愿望,但是有的孩子比較害羞,想表現(xiàn)又怕出錯丟臉,針對這一特點,音樂課上我就多設計集體、小組的活動形式,給孩子更多自主探究、實踐的機會。多啟發(fā)、多鼓勵、多贊賞、多溝通,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最棒的。
二、 從學生興趣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探究音樂的主動性
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說過:“一個帶著積極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是學生自覺學習音樂以及其他活動的“發(fā)動機”,而“興趣”則是開啟這一“發(fā)動機”的鑰匙。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自覺探索音樂的主動、能動性,首先應培養(yǎng)其對音樂的興趣,讓學生“樂之然后知之。”
小學生對各種新生事物都充滿好奇,有極強的求知欲。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這一點,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設計出不同和能夠引發(fā)學生好奇心和興趣的課,來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使他們樂學,為自能高效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在學習一些音樂知識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快地掌握,我抓住了學生“以形象性思維”為主的特點,將枯燥、難記、抽象的音樂知識形象化。如在學習四分音符的時候,當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很難掌握,于是我編制了一些順口溜來幫助學生記憶:“四分音符太驕傲,伙伴朋友全不要,光桿司令一個音,唱完一拍哈哈笑”。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記住四分音符的特點;再如“漸強記號”,我是這樣編的:“漸強像只小喇叭,嘴巴越張口越大”等等。形象的描繪,生動的講述,加上老師的勾畫,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引入音樂術語,學生理解得快,掌握得牢,從而加強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音樂課堂充滿了趣味性。
三、 深化音樂體驗,提高音樂課堂教學實效性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是流動的藝術。音樂要素是音樂教學的靈魂,是音樂教學之根本,開展音樂教學都必須緊緊抓住音樂要素。教師應不拘泥于某種教學模式,以在活動中促進學生發(fā)展為宗旨,結合學習對象的不同特點和學生認知、情感的實際,創(chuàng)造和采用合理、靈活、適用的多種教學形式。學生喜歡的是活動性強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中應實現(xiàn)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在《小雨沙沙》這一活動中,我將課堂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回憶下大雨和小雨時的不同的聲音,一種是“嘩啦嘩啦”一種是“沙沙沙沙”,并讓學生來模仿。用這種方法讓學生來體會聲音的強弱力度變化;在上《火車開了》這一課時讓學生聽辯火車出發(fā)時的聲音“嗚——”和火車正在行進中的聲音“喀嚓喀嚓喀嚓喀嚓”的聲音,通過比較兩種聲音的不同,在模仿“開火車”的游戲中知道了節(jié)奏的快慢和速度的變化;在《單簧管波爾卡》中讓孩子玩綢帶,讓他們用綢帶的飄逸很好地感受和表現(xiàn)旋律的優(yōu)美。在學習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時,讓學生按節(jié)奏進行走和跑的小律動,于是學生就在妙趣橫生的律動中了解到這兩種音符的時值等等。抓住了音樂的要素,利用孩子們喜歡的方法,就能使學生從音樂作品的題材、體裁、風格、調(diào)試中理解音樂的內(nèi)容和所表達的情感,同時提高了他們主動參與音樂的興趣。
教育是永無止境的,音樂課教學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們還應在不斷探索和實踐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zhì),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
作者簡介:
李靜,湖北省襄陽市,湖北省襄陽市??悼h歇馬鎮(zhèn)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