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偲
摘 要:經過悠長歷史的沉淀,傳統文化就像珍珠一樣,大浪淘沙中越發(fā)顯得奪目和摧殘。小學生正處于探索世界的關鍵時期,將傳統文化向德育教育中滲透,能填補學生的精神空缺,將其引領上正確的價值觀道路上。本文立足傳統文化,對其中蘊含的德育素材進行解析,并提出幾點德育和傳統文化結合的教學建議,以此呼吁全國小學普及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將德育課程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關鍵詞:德育教學;傳統文化;德育素材
小學生就像一張白紙,此階段的德育引導非常重要,傳統文化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瑰寶,將其滲透到德育教育中恰到好處,既能加深學生對優(yōu)良品德的理解,又能使其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從小就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培養(yǎng),能激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進而主動探索文化的深度內涵?,F階段我國小學在傳統文化傳播上做得比較到位,德育課程的開展更加順利。
一、總結傳統文化中典型的德育素材
(一)禮儀文化。"禮"在我國發(fā)展時間較長,可追溯到人類文明起源時代,禮儀文化包含很多內容,用餐、問候等都有其禮儀規(guī)范。禮儀的產生,是人們對和諧社會的一種追求,是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象征,寬容、尊重等都屬于禮儀范疇,在禮儀文化的不斷熏陶下,社會秩序更加協調,人們相處更加融洽。
(二)愛國文化。在朝代的不斷更替中,涌現出一大批愛國志士,流傳后世的很多文學作品,都反應出強烈的愛國情懷,愛國以詩詞和典故形式被傳承下來。其中文天祥就是愛國詩人的代表,詩句中以丹心、汗青等隱喻對國家的熱愛之情。更多甚至將天下興亡,和家庭穩(wěn)定聯系在一起,只有保證國家穩(wěn)定昌盛,小家才能保全。在現代教育中,愛國被劃為德育范疇,各種愛國名句印刻在學生心中,為培養(yǎng)其愛國精神打下基礎[1]。
(三)進取精神。自強不息、積極進取也是優(yōu)秀品德,百折不撓、在逆境中求生存是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優(yōu)秀品質,旨在激勵人們不斷前進。只要確立目標,就應該奮起直追,不畏懼艱難險阻,若小學生繼承此精神,其精神面貌將會煥然一新。
(四)交往美德。以和為貴是傳統文化所主張的,交往過程盡量親近君子,遠離小人,無論和哪種人交往,都要秉承寬厚處世原則。尊重是相互的,交往時做到有禮有節(jié)、尊重他人,才能收獲他人尊重,從小培培養(yǎng)學生交往禮儀,有助于其健康成長。此外珍惜糧食、節(jié)約用水等都是一種美德。
二、德育課程和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傳統文化中的美德文化數不勝數,若將其和德育課程結合起來,學生在文化、美德的熏陶下逐漸成長為健全的社會公民,德育課程將會使其終生受益。
(一)用餐美德培養(yǎng)。節(jié)約糧食是用餐文化中的關鍵點,節(jié)約是一種美德,也是現代社會大力提倡的,國家領導者就曾提出"光盤行動"。小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因此將節(jié)儉文化向其灌輸非常有必要,《憫農》一詩是膾炙人口的佳作,其描述農民種植糧食的艱辛過程,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每粒糧食都來之不易,通過德育教化,讓學生樹立"浪費糧食可恥"這一觀念,進而幫助學生不斷規(guī)范自身言行,將勤儉節(jié)約滲透到生活中。為使學生明白節(jié)約糧食的重要性,老師可搜集人們熟知的名言警句,讓學生默寫誦讀,同時向學生講述古代戰(zhàn)爭案例,戰(zhàn)爭多半是由爭奪資源引起的,一次讓學生牢記古訓,在行動中體現自身修養(yǎng)[2]。
(二)誦讀賞析經典作品?!度纸洝贰ⅰ兜茏右?guī)》等都是小學階段要求背誦的文章,這些經典名作可輔助德育教學。老師每天或者每周組織學生誦讀文章,在此基礎上定期舉辦誦讀比賽,在多次誦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經典之美,每次朗誦學生都會收獲不同感悟,將感悟集中到一起,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會在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下悄然提升。在朗誦比賽評選出"閱讀之星"并給與相應獎勵,以此鼓勵學生向品德優(yōu)秀者看齊,提起學生對經典作品的閱讀興趣,并不斷培養(yǎng)其進取精神。
(三)開展多樣化活動。目前我國小學組織活動頻率有所提升,活動形式也逐漸多樣化,如舞蹈、繪畫以及武術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學校范圍內可組織繪畫比賽,將比賽主題定為"孝道",學生科自由交流感想,然后繪制作品,并將自身作品展示出來,相互交流繪畫經驗。學生每畫一幅畫,都要對自己的畫作主題進行解說,將自身畫作中表現的"孝文化"傳達出來?;蛘呓M織其它類型活動,以德育為話題,讓學生自由交流。多元活動能豐富學生見聞,且為學生提供交流平臺,拉近彼此距離,讓學生在學習優(yōu)秀文化時,逐步培養(yǎng)與人交往的美德。
(四)培養(yǎng)愛國情懷。端午節(jié)是傳統民俗中,祭奠愛國詩人的節(jié)日,經過戰(zhàn)爭洗禮的中國,在此節(jié)日中又多出一項掃墓活動。在向學生講解屈原文化的同時,可在課堂中滲透中國近代戰(zhàn)爭的革命志士,如李大釗、毛澤東等,并在節(jié)日期間組成學生掃墓,讀書和實際行動齊頭并進,讓學生深刻體會偉人的高尚情操,為學生樹立愛國榜樣,逐漸培養(yǎng)其愛國精神[3]。
除上述措施外,還可將學生視野向課外讀本拓展,例如將《西游記》等教育意義深刻的作品編寫者簡易版,讓學生自主閱讀,不斷提升內在修養(yǎng)。
三、結束語
從上述內容不難看出,傳統文化中不乏經典的德育教材,其可以稱之為一筆巨大的德育教學寶藏,若老師能恰當運用傳統文化素材,將其滲透到德育教學中,對學生的啟發(fā)是非常大的。良好的品德應該從小培養(yǎng),目前我國小學的德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
參考文獻:
[1]襲群.小學德育中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及其滲透[J].科學中國人, 2017(8X):453-453.
[2]黃會芳.傳統文化在小學生德育教育中的價值[J].青春歲月,2018(5):254-255.
[3]王龍平.開發(fā)利用傳統文化,開展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J].中國高新區(qū),2018(2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