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鵬 陳姍姍
摘 要:以某省四所高校的897英語專業(yè)學生為被試,通過問卷調查方式,探究了英語專業(yè)學生第二語言學習力的現狀。研究從動力、毅力、執(zhí)行力以及能力四個維度分析英語專業(yè)學生第二語言學習力的總體特征以及不同年級、性別和不同類型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在第二語言學習力上呈現的差異。結果顯示:⑴英語專業(yè)學生二語學習力總體水平不高;⑵不同年級學生的二語學習力存在顯著差異,并隨著年級增長逐步上升;⑶不同語言能力水平的學生二語學習力存在顯著差異,語言能力水平較高的學生學習力均高于語言水平較低的學生。
關鍵詞:英語專業(yè)學生;第二語言;學習力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5-0164-05
一、問題的提出
學習力是“一個人或一個企業(yè)、一個組織學習的動力、毅力和能力的綜合體現”,是最活躍的創(chuàng)造力和最本質的競爭力,由組織學習活動、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伴隨學習過程而發(fā)生的一系列智力要素構成[1]。其中,第二語言學習力(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ower)是學習者對于一切以英語文字為載體進行學習的動力、毅力、執(zhí)行力和能力的綜合體現[2],是學習者個體可有效地將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的能力,是由實踐經驗、情感經驗和知識習得等轉化而成的學習品質,是影響學習質量高低的決定性因素,更是動態(tài)地衡量一個人的綜合素養(yǎng)和學習競爭力的重要尺度。
目前國內外存在大量關于學習力的研究。吳也顯等學者認為在當今社會,學習已成為人們的生存方式,學習力則是現代人基礎性的文化素質。他指出學習力是一個人為了實現明確的奮斗目標,依靠堅強的意志,通過全面掌握理論知識和不斷積累實踐經驗而培育發(fā)展起來的能力[3]。沈書生和楊歡綜合人的全面發(fā)展提出一次性學習的時代已告終結,學是獲取的過程,習是反復學習、不斷運用、逐漸掌握,進而熟能生巧、創(chuàng)新進步的過程,而力是能力,包括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毅力等要素[4]。裴娣娜提出學習力的研究將成為國內學生學習研究的新視野和新領域[5]。較國內對學習力的構成要素理論性分析,國外研究更側重學習力的提升策略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評估系統(tǒng)。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Clax-ton等人和Fisher的研究團隊。Clax-ton等人的終身學習項目[6],是國外對學習力理論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代表,而Fisher則開發(fā)出了課堂上提升學習力的四步策略:解釋、協調、評論、建模[7]。在學習力評估方法的應用研究主要是英國的ELLI項目探索了一種稱為“蜘蛛圖”的學習力的動態(tài)評估方法[8]。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提出,要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英語作為信息交流的主要載體,學習好英語是成為國際化人才的必要手段。在我國2018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外語語言教學質量標準明確要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fā)大部分仍是由語言教學所承擔的教學任務[9]。但綜合現有研究結果可知,國內對學生第二語言學習力的探索仍停留在理論階段,還沒有足夠的實證研究來探討學生的語言學習力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本研究立足中國現狀,通過探究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第二語言學習力現狀,為培養(yǎng)合格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英語專業(yè)學生提供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問題
(1)英語專業(yè)學生第二語言學習力有何整體特征?
(2)不同年級的英語專業(yè)學生第二語言學習力有何差異?
(3)不同性別的英語專業(yè)學生第二語言學習力有何差異?
(4)不同類型高校的英語專業(yè)學生第二語言學習力有何差異?
(二)被試
邀請某省四所高校的英語專業(yè)學生參與本次調研,兩所一本高校,兩所二本高校。本次調研原計劃招募合格英語專業(yè)學生1000人(250人/年級),因大四學生人員較為分散,無法集中參與被試,所以只選取大一、大二和大三英語專業(yè)學生作為被試。問卷發(fā)放1000份,剔除無效被試,有效被試共897人。被試的人口學變量如下:共有男生162人,女生735人。其中一年級325人,含男生63人,女生262人;二年級293人,含男生57人,女生236人;三年級279人,含男生42人,女生237人。來自一本高校共412人,含男生78人,女生334人,二本高校485人,含男生84人,女生401人。
(三)研究工具與程序
研究第一步借鑒2012年由Koedinger等人設計的學生第二語言學習力維度建構[10],利用SPSS 21.0和AMOS19.0,在經過了三次修訂問卷編制的必要步驟之后,編制出符合英語專業(yè)學生實際情況的《第二語言學習力問卷》。量表包含30個題項,并分為四個子量表:動力量表、毅力量表、執(zhí)行力量表、能力量表??傮w量表Cronbachs α值為 0.96,各子量表的Cronbachs α值的范圍為0.86-0.96之間。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獲得總量表中各題項的標準化因子載荷數據,并計算出了AVE(平均方差抽取值)和CR(組合信度)。結果表明,各題項的標準化因子載荷均高于0.5,各維度AVE值均高于0.5,CR值均高于0.7,說明量表具有比較理想的聚合效度。具體如表1所示。
確保問卷調查表具備內部一致性信度后,本研究對所有被試進行發(fā)放問卷,并對回收后的問卷利用SPSS21.0進行數據分析。
研究第二步在有效被試中隨機抽取研究對象進行郵件訪談,以解析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各類第二語言學習力所呈現的特征。抽樣結果如下:總體60人,其中男生30,女生30人,二本高校30人,每年級10人,一本高校30人,每年級10人。訪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自己在課堂的學習行為表現如何?有何原因?第二,如何評價自己在英語專業(yè)學習上的動力、毅力、執(zhí)行力和能力?有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