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慶業(yè),劉文舉,蒲宏偉,陳世雄,陳清華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由心肌急性缺血引起的一系列綜合征,具有發(fā)病急、進展迅速、死亡率高的特點[1]。早期診斷具有一定困難,嚴重影響患者及時就診及預后[2]。因此尋找能準確反映ACS患者病情的指標成為當務之急。心肌肌鈣蛋白T(cTnT)是心臟特異性抗原,因其在血液出現(xiàn)時間早,升高持續(xù)時間長,有較長診斷窗口期,被作為常用心肌受損標志物[3,4]。高敏感性cTnT(hs-cTnT)在傳統(tǒng)cTnT的檢測技術基礎上大幅提升檢測敏感性,使診斷更可靠,成為ACS診斷的主要依據(jù)。缺血修飾蛋白(IMA)是早期診斷心肌缺血的標志物,與肌鈣蛋白、心電圖等傳統(tǒng)臨床診斷方法相比,IMA的敏感性和陰性預測價值更高[5,6]。心外膜脂肪組織(EAT)由胚胎期的棕色組織分化而來,包裹著心臟,近年來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EAT與冠狀動脈(冠脈)粥樣硬化有關,但與ACS相關報道較少[7]。本研究旨在觀察ACS患者上述指標的變化,分析其與ACS進展的關系,為早期診斷和病情評估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胸痛發(fā)作于儋州市人民醫(yī)院就診的ACS患者113例,男性61例,女性52例,年齡34~76歲,平均(60.3±11.7)歲。納入標準:①胸痛發(fā)作3 h內入院;②入院時血清白蛋白水平30~55 g/L;③既往無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事件;④意識清醒,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嚴重周圍血管病變或血栓性疾病患者;②妊娠期婦女、惡性腫瘤患者;③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患者;④近3個月內嚴重感染或嚴重外傷手術者;⑤植入動脈支架的患者。另選40例非缺血性胸痛患者作為對照組,排除標準同上,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59.6±8.9)歲。
1.2 診斷標準和分組[8]ACS分為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UAP)、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本研究依據(jù)診斷結果將患者分為UAP組(69例)和AMI組(44例)診斷標準如下:UAP:有典型胸痛癥狀,心電圖缺血表現(xiàn),伴有ST段或T波變化,心肌酶譜顯示無心肌壞死。STEMI、NSTEMI:胸痛且應用硝酸甘油不能緩解,心肌酶譜顯示心肌壞死進行性改變,即可診斷AMI,如果心電圖顯示ST段抬高或存在ST-T改變即為STEMI,無此特征診斷為NSTEMI。非缺血性胸痛:心電圖無缺血表現(xiàn),入院即刻及6 h 后檢查cTn陰性,無其他證據(jù)表明心肌缺血。
1.3 檢查方法
1.3.1 血液學指標所有患者于入院3 h內采集靜脈血6 ml,其中2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另取2 ml血液室溫靜置30 min后,3000 rpm離心20 min,分離血清保存至-20℃冰箱備用,hs-cTnT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試劑盒購自羅氏診斷試劑公司,操作按照說明書進行。剩下2 ml血液采用白蛋白鈷結合試驗比色法(ACB法)間接測定IMA含量,試劑盒購羅氏診斷試劑公司,操作按照說明書進行,測得的ACB值越低表示IMA含量越高。
1.3.2 EAT測量[7]所有患者入院后擇期應用Siemens SC20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行EAT厚度測量,檢查由同一位超聲醫(yī)師操作,探頭頻率3.5 MHz,所有研究對象均取左側臥位,檢查胸骨旁左心室長軸的切面,主動脈瓣環(huán)作為定位標志,顯示出右心室游離壁前方ETA,于舒張期末停幀凍結圖像,在右心室游離壁前垂直主動脈瓣環(huán)處,測量EAT厚度,連續(xù)測量4個心動周期,最終結果取平均值。
1.3.3 冠脈造影[1]所有患者在入院后擇期行冠脈造影術,采用Judkins法經橈動脈或股動脈穿刺,常規(guī)多體位投照,判定造影結果。冠脈狹窄程度評價采用Gensini積分法,血管狹窄程度≤25%計1分,26%~50%計2分,51%~75%計4分,76%~90%計8分,91%~99%計16分,100%計32分。給予不同血管相應積分系數(shù),左主干5.0,左前降支近段2.5,中段1.5,遠段1.0,第一對角支1.0,第二對角支0.5;左回旋支開口處3.5,近段2.5,其他節(jié)段1.0;右冠狀動脈1.0;小分支0.5。將各血管的狹窄程度得分乘以積分系數(shù)再求和得到冠脈狹窄程度的總積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7.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ma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臨床資料比較ACS組患者TC、TG、LDL-C及吸煙比例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ACS患者HDL-C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2.2 不同患者血清IMA、hs-cTnT及EAT厚度比較ACS患者IMA、hs-cTnT及EAT厚度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均<0.05),AMI組患者hs-cTnT、EAT厚度均顯著高于UAP組(P均<0.05),UAP組患者IMA(ABS)高于AMI組(P<0.05)(表2)。
2.3 IMA、hs-cTnT及EAT厚度與冠脈病變嚴重程度的關系依據(jù)Gensini積分水平將ACS患者分為低危組(0~20分)、中危組(20~40分)和高危組(≥40分)并分析不同組間指標的差異。結果顯示,高危組hs-cTnT、EAT厚度均顯著高于低危組和中危組(P均<0.05),高危組IMA(ACB)低于低危組和中危組(P均<0.05)(表3)。
表2 各組血清IMA、hs-cTnT及EAT厚度比較
表3 按Gensini分組的臨床資料
2.4 相關性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血清IMA(ACB)與Gensini呈負相關(r=0.617,P=0.000),血清hs-cTnT(r=0.685,P=0.000)和EAT(r=0.472,P=0.003),與Gensini呈正相關。
ACS是冠心病的重要臨床類型,其病理基礎是冠脈粥樣硬化性病變,不同之處在于繼發(fā)病理改變不同,UAP主要是由于粥樣斑塊破裂和內出血引起血小板聚集導致冠脈痙攣,使心肌缺血引發(fā)心絞痛,而心肌梗死則是粥樣斑塊破裂引起血栓形成,導致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且無有效的側支循環(huán)形成,導致心肌壞死[1,9]。當胸痛患者發(fā)病之初,并不能確定其僅僅是UAP還是會進展為AMI,因此將此類患者統(tǒng)稱為ACS有利于提高重視,慎重觀察和治療。
在英國,Cummins等[10]首先報道了通過檢測cTn來診斷AMI,隨后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cTnT和cTnI就有較好的特異性和靈敏度[11]。目前cTn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診斷AMI的重要依據(jù),歐洲心臟病協(xié)會和美國心臟病學會在定義AMI時強調cTn必須高于正常參考值99%位,且不精密度(CV)<10%[12]。近年來,隨著檢驗技術的發(fā)展,同時借鑒高敏C反應蛋白的檢測技術的成功經驗,將cTn的檢測敏感性和精密度進一步提高,以羅氏公司的專利hs-cTnT檢測技術為例,其檢測限僅為0.003 ng/ml[13]。本研究顯示,ACS患者hs-cTnT水平顯著高于非缺血性胸痛患者,并且AMI患者hs-cTnT水平高于UAP患者,提示hs-cTn參與ACS患者病變過程,與以往研究結論相符[14]。
IMA是一種對缺血極為敏感的白蛋白,傳統(tǒng)的心肌標志物如cTn、肌酸激酶同工酶、心電圖等檢查,往往只能在心肌發(fā)生不可逆的損傷后才有陽性結果,IMA在缺血發(fā)生的幾分鐘內即可檢測到,40 min達到高峰,并可維持6 h左右[15],因此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對于早期診斷ACS具有更高的臨床價值[16]。本研究結果顯示,ACB值與ACS患者冠脈病變程度呈負相關,因為ACB值越高表明IMA濃度越低,因此IMA與病變程度呈正相關,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7]。但是IMA也有缺陷,當患者其他組織發(fā)生缺血時甚至心肌一過性缺血都會導致IMA大幅升高,而cTnT僅在心肌中表達,只有當心肌細胞發(fā)生損傷時才會在血液中檢測到,因此IMA的特異性低于cTnT[18]。
EAT是介于心肌和心包之間的組織,集中在房間溝、房室溝、右室游離壁等處,以往認為EAT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心臟和神經,近年來的研究顯示EAT能夠對冠狀動脈組織釋放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脂聯(lián)素等多種細胞因子,加重脂質代謝紊亂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19]。研究顯示,EAT增加1倍,心血管事件發(fā)病風險增加1.5倍[20]。Wu等[21]研究顯示冠心病患者EAT厚度顯著高于非冠心病患者,本研究結果顯示,ACS患者EAT厚度顯著高于對照組,且EAT厚度與Gensini評分呈正相關,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說明EAT能較好反映ACS患者冠脈病變程度。綜上所述,EAT厚度、血清IMA及hs-cTnT與ACS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呈正相關,有望成為臨床診斷鑒別的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