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李軍
[摘要]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在提高政府的行政執(zhí)行力、政策實施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改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務的同時,也帶來了隱私保護的問題。以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中的個人信息隱私權保護問題為出發(fā)點,并結合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和實踐,從管理、技術、法律以及公民個體四個層面對個人信息隱私權可能被侵犯的原因進行分析,最終提出應該完善管理體系、加大系統(tǒng)安全核心技術支持、重視立法工作以及提高公民個人信息隱私權意識等對策。
[關鍵詞]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個人信息隱私權
[中圖分類號]D913;D035.3[文獻標識碼]A
1? ? 理論基礎與問題的提出
隱私權概念的首次提出,來源于1890年美國著名學者布蘭戴斯和沃倫在《哈佛大學法律評論》第4期上發(fā)表的《論隱私權》文章中。目前,理論界關于隱私權的定義較為廣泛,《法學大辭典》認為,隱私權是公民對自己個人生活秘密及生活自由為內容,禁止他人來干涉的一種人格權。已在國內形成一般共識的觀點認為,隱私權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私人信息可以依法得到保護,不會被他人非法侵擾、搜集、知悉、利用以及公開的一種人格權。所以,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就是個人信息的保護。綜上理解,個人隱私權可被我們狹隘的理解為個人信息隱私權,具體而言指的是公民對個人信息的知情、擁有、使用、公開的控制權,并且享有不被侵犯的權利。隨著我國電子政務應用的逐漸深化,將管理與服務通過網絡實現有機的集成,對電子政務信息資源進行整合與共享,成為當前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指的是將政府在處理行政事務過程中所形成的全部信息都歸為計算機的管理,使其成為一種可供網絡化查詢利用(共享)的資源,在其逐漸深化的過程中,隱私保護問題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公民在電子政務過程中所享有的個人信息知情權、安全權和使用權等權利可以被狹義地理解為是電子政務中個人信息隱私權。
政府作為社會信息資源的最大生產者、擁有者、使用者和傳遞者,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時,收集、儲存、使用和傳播的個人信息(數據)量非常大,由于網絡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的特點,加之政務信息本身地位較為重要,使得個人信息安全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因而相應的個人信息隱私權的保護也迫在眉睫。
2? ? 文獻綜述
2.1? ? 國外研究綜述
早在1998年,克林頓就指出:“由于聯邦機構對個人信息記錄的逐漸網絡化,會引起使用分析信息的方式上個人隱私權的削弱”。美國前副總統(tǒng)戈爾(2002)指出,在電子政務的發(fā)展過程中應當解決好與保護個人隱私權之間的關系。Ryan M D(2013)研究認為,當今政府數據的空前高速增長和積累,用戶信息已經滲透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社會主體都時刻面臨著信息安全和隱私信息泄露的威脅。Zhao J J,Zhao S Y(2010)研究提出,全球各國執(zhí)行的電子政務安全與隱私保護政策、標準、規(guī)范以及制度與新興信息技術結合得還不夠緊密。
2.2? ? 國內研究綜述
信息資源的公開與共享有利于建設效能政府、推動電子政務的巨大發(fā)展,但在其過程中,部分人的隱私很可能會被涉及到,使得個人信息被泄露出去,致使社會公眾對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存在恐慌的心理。對此相關的研究主要有:查先進(2006)指出,不適當的信息公開或篡改可能會對社會產生極其嚴重的惡果。劉友華,何振(2005)指出,政府部門是電子政務信息公開過程中對個人隱私權最大的威脅者。賀軍(2007)指出,有些單位在搞信息化建設時,往往就是將本單位掌握的各種信息全盤端到網站上,使一些個人信息自覺或不自覺地被擴散,對公民的隱私權造成了侵害。
此外,針對隱私權保護問題,相關學者從不同視角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夏樹仁(2008)認為,我們應當建立適合電子政務環(huán)境下隱私權保護的新體系。劉友華,何振(2005)提出了采用利益衡量和權利限制原則,構建安全港模式的解決辦法。董梅,李婉平(2006)認為,在憲法和民法中,應將隱私權作為獨立的人格權去加以規(guī)定,明確隱私權的法律地位。舒小慶(2010)通過對侵權行為的深入分析,從立法的角度提出了電子政務中網絡隱私權保護的相關建議。駱梅英(2009)通過對電子政府先進國家的案例分析,提出了約束電子政府對個人信息處理的五項一般原則。呂欣,高楓(2012)提出將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劃分為基于數據挖掘或統(tǒng)計產生決策的業(yè)務和業(yè)務協同兩類,分別采用數據預處理和使用業(yè)務協同模擬器的方法,以解決共享中的隱私保護問題。
電子政務安全與隱私保護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該研究是一項全面的、持續(xù)的、動態(tài)的工作。通過對代表性成果的研究可以看出,現有研究主要從風險評估與技術方案、法律法規(guī)與國內外的實踐應用案例分析等方面開展,而在有關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個人信息隱私問題研究方面,大都集中在法律和制度兩個層面。事實上,隱私保護還應從技術、社會等多個層面去研究,隱私保護需要集多種因素為一體。本文將從管理、技術、法律以及公民個體四個層面對個人信息隱私權可能被侵犯的原因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3? ? 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中個人信息隱私權可能被侵犯的因素分析
電子政務的不斷推進,伴隨著相當數量的個人信息被公用化,電子政務給公民的個人數據隱私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在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中,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侵害公民個人信息隱私權。
3.1? ? 管理層面的因素
當前,我國電子政務的發(fā)展正處在初創(chuàng)階段,如何消除數字鴻溝是目前發(fā)展的重心,在個人隱私權保護方面較為滯后。權威機構統(tǒng)計表明:70%以上信息安全問題的產生,是由于管理不當所造成的。而事實上,針對由此所產生的安全問題,我們是能夠運用科學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法來避免甚至解決的。當前,政府保護公民權益的觀念還比較淡薄,政府網站在對個人信息進行收集、儲存、分析與使用的過程中,由于沒有相當程度合理的限制規(guī)則,常常會超出社會管理原本的范圍和目標。政府的行政標準不統(tǒng)一、公民應有的知情權利受到侵犯;不合理的保密制度、不健全的安全防范機制;對電子政務相關工作人員安全意識教育力度不足、約束監(jiān)督力度不夠,進一步促進了公民信息隱私權被侵犯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我國并未建立有關電子政務外包業(yè)務的管理機制,在簽訂相關合同時也存在不按照法律法規(guī)程序的現象。政府在工作中將很多數據信息傳遞給企業(yè),這些數據中包含了大量的公民個人隱私信息,一些企業(yè)在取得這些數據后,又將其分包給其他企業(yè),很可能由于服務公司技術人員責任心不強、操作不當等原因損害或者丟失相關數據,又無形的加重了公民信息隱私權被侵犯。
3.2? ? 技術層面的因素
一是由于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設備不可能僅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全部生產,并且也沒有必要這樣做,因而會有其中部分設備必須通過外部來生產,或者直接引進國外產品,在此過程中個人信息隱私很有可能通過設備被侵犯。同時,在實現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的共享過程中,需要將計算機連成網絡,使得每臺計算機中的資源可以相互提供給其他計算機共同使用,也難免會侵害個人信息隱私權。
二是由于較為落后的電子政務安全防范技術。當前,我國政府長期、大量存在著一些危害政府政務信息安全的行為,這些行為具有技術手段高、防范難度大、升級換代快等特點,嚴重影響到政府的正常工作秩序。由于我國對于高素質電子政務人才的缺乏,加之我國電子政務信息系統(tǒng)整體技術水平不高,政府網站和相關數據庫防范系統(tǒng)存在較大的缺陷甚至漏洞,使我國公民個人信息隱私處于較大的風險環(huán)境中。
三是缺乏統(tǒng)一的信息安全認證標準。當前,除了在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操作系統(tǒng)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方面世界上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外,信息安全標準、密碼算法和協議的統(tǒng)一也有所欠缺,因而無法進行嚴格的安全確認。在此背景下,我國的電子政務安全技術標準也不統(tǒng)一。電子政務安全建設不僅在總體水平上存在著不均衡的現象,而且在各級、各地區(qū)政府之間也存在著不同程度化的電子政務安全技術水平,因而保證政府之間信息往來過程中的公民信息隱私安全就成為其過程中的一大難題。
3.3? ? 法律層面的因素
電子政務的建設需要強大的法律體系作為其運營的支撐和保障。我國電子政務起步較晚,相關法律、法規(guī)還不夠健全,立法滯后于電子政務的發(fā)展、缺乏系統(tǒng)的立法思路,法律層次較低,效力低下。相關法條主要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保守國家秘密法》、《信息安全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中分散,個人信息保護法還在制定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公民信息隱私權的危機。
3.4? ? 公民個體方面的因素
在社會生活中,許多公民都錯誤的認為政府擁有能夠無限制地收集、使用、公開和共享公民個人信息的權利,對確保個人信息隱私權不被侵犯缺乏重視。在相關權益被侵犯后不知該如何進行自我救濟,成為了信息隱私權被侵犯的“縱容者”和“默認者”。
另一方面,在保護個人信息隱私權這個層面也缺少相應的應對措施。例如在傳遞、使用較重要的文件時沒有進行加密,沒有完善的、安全的計算機防火墻系統(tǒng)?,F實生活中,有些公民對侵犯個人信息隱私權行為的認知存在偏差,他們并不認為其行為是違法的,在掌握或有意收集了用戶的私人信息后,私自將個人隱私信息進行處理,導致個人信息隱私泄露及相關利益損失。
4? ? 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中個人信息隱私權的保護
4.1? ? 完善電子政務管理體系,加強電子政務相關工作人員的保密教育,提高其職業(yè)道德
應不斷完善電子政務信息安全制度的建設工作,制定嚴格的業(yè)務行為規(guī)定。首先,政府應當盡快設立專門的部門和機構,加強對其管理范圍內的信息收集、保存、使用、公開以及共享行為的統(tǒng)一管理和監(jiān)控。其次,建立電子政務信息生態(tài)環(huán)境評價機制,為政務信息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檢測、評估、建設和管理提供依據。最后,政府在收集個人信息時,應及時、準確的告知信息提供者相關具體情況,包括計劃將信息用在何處、在使用的過程中會采取何種保密措施等,保護公民的知情權和其他基本權利。
第二,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工作人員必須要做到保守黨和國家的秘密、這不僅是必須遵循的職業(yè)道德,也是其必須要遵循的工作原則之一。各級政府都應該重視對其工作人員(尤其是對主管計算機應用工作的相關領導、系統(tǒng)管理員、操作員)進行職業(yè)道德教育、保密教育、公民隱私權保護等教育工作,讓他們意識到將政務信息中涉及個人隱私的內容泄露出去會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雙重制裁。
4.2? ? 加大對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系統(tǒng)安全的技術支持,注重人才培養(yǎng)
電子政務的信息化處理具有很高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要求,要注重預防和化解病毒的爆發(fā)、黑客的攻擊、犯罪分子的非法入侵等引起的隱患和危機。當前,我國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系統(tǒng)所涉及的核心關鍵技術的開發(fā)研究能力較弱,政務信息是關系到國家根本利益和公民個人隱私的重要內容,要從根本上把握信息安全保障的主動權,在學習和借鑒國外高新技術的同時,必須加強自身在關鍵性核心技術方面的研究能力,以防技術設備上的安全漏洞,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實行非對稱戰(zhàn)略,堅持從管理和技術兩方面予以支持。
第二,要提高國家公務員的綜合素質。重視各項培訓工作、注重知識的更新、積極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政府應采取“引進來”、“送出去”的辦法,選拔、培育一些具有較高素質的計算機專業(yè)人才,將其派遣到政府部門中去工作,將技術管理和二次開發(fā)實現部門化和本地化。
第三,應當實行信息安全等級保護。針對不同層次的機構,不同類型的信息開展不同力度的保護和打擊,提供客觀、公正、安全的信息數據,以實現個性化和多元化相結合的供給形式和保障策略。
4.3? ? 重視公民個人信息隱私權保護的立法工作
在電子政務信息公開與隱私保護方面,美國擁有較為完善的立法與司法體系,加拿大的《隱私權法案》,德國和瑞典的數據保護法等,世界各國在應對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倡導信息公開與共享,保護信息隱私方面擁有比較完善的法律框架,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系統(tǒng)、明確的法律是保護個人隱私權最后的、最有力的手段。目前,我國有關公民個人信息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存在著零散化、極度不完整等現狀。因而,應重視公民個人信息隱私權保護的立法工作。
據悉,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彭靜向大會提交了《關于以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為基點優(yōu)化我國的信息法制環(huán)境的建議》,希望盡快制定、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追責濫用行為。此外,我們可以制定一部專門的、系統(tǒng)的《個人信息隱私保護法》,規(guī)定關于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中個人數據隱私權的相關問題。同時,我們還應當建立健全個人信息隱私被侵權的事后救濟法律制度。
4.4? ? ?提高公民個人信息隱私權意識和道德水平
要積極進行普法宣傳和教育工作,讓每個公民都熟知個人信息隱私權的基本概念、具體內容、加強權利意識。此外,尊重別人隱私權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應通過道德規(guī)范使法律上外在的約束內化成內在的行為,注重引導和培養(yǎng)公民在進行網絡活動中正確的網絡意識和價值取向,增強公民的責任感、促成正確的網絡行為規(guī)范。對于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電子政務中個人信息和數據的行為,要嚴格運用法律的強制力和威懾力使其行為人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提高公民不得侵犯他人信息隱私權的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 舒小慶.論電子政務環(huán)境下網絡隱私權保護及立法對策[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4):38-43.
[2] Ryan M D.Cloud Computing Security:the ScientificChallenge,and a Survey of Solutions[J].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2013,86(9): 2263-2268.
[3] Zhao J J & Zhao S Y.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 Security Assessment of State E-Government Websit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0,27(1):49-56.
[4] 劉友華,何振.論電子政務信息公開與隱私權沖突之協調[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4):124-129.
[5] 駱梅英.電子政府視野中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規(guī)制框架的初步厘定[J].電子政務,2009(7):126-133.
[6] 呂欣,高楓.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中的隱私保護方法[J].計算機應用,2012(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