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歡 王亞輝
摘要:精準扶貧是我國目前階段最要的任務之一,為了確保我國貧困人口全面脫貧。我們要在扶貧的同時,結合實際出發(fā),融入時代精神,用于創(chuàng)新,具體分析我國現(xiàn)階段貧困人口的特征,把資金用在關鍵位置。并就精準扶貧中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究。
關鍵詞:精準扶貧;資金;使用管理
一、前言
自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方針策略后,各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配套的精準扶貧的政策。財政部門為落實這一方針,配置了大量的資金,為了改善貧困地區(qū)的生產能力和生活條件,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素質。同時為了保證這些資金在落實到貧困人口每個人頭上,財政部門同時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與方法規(guī)范扶貧資金的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的出現(xiàn),導致資金在使用的過程中仍然會出現(xiàn)一些不足和問題。我們就目前的實際工作情況,對已經發(fā)現(xiàn)的種種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究,并提出加強資金使用和管理方面的一些措施。
二、當前資金使用和管理存在的問題
(1)扶貧資金作用的對象認定不清
對扶貧項目的論證時間過短,會導致項目與當?shù)貙嶋H情況不相符合,使資金過度浪費。扶貧項目庫建設不到位,沒有事先儲備項目,會導致短期行為,致使項目資金浪費,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同時一些項目選擇的不科學,就比如一些地區(qū)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觀念,將農業(yè)生產結構調整作為扶貧的主要手段,只是簡單的將原來種糧食作物改為了種水果或者一些經濟類作物。而且是不計成果的大面積播種,而這些農產品具備季節(jié)性的特征,當收貨時一起向市場供應會導致供求關系失衡,作物價格降低,難以收回成本,加大了扶貧貸款違約風險。
(2)扶貧資金調配不均衡
由于扶貧地區(qū)大多在偏遠地區(qū),資金的使用情況以及使用效果不能及時反饋,導致財政部門無法真正的了解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很有可能在某一地區(qū)已經脫貧的情況的下沒有及時上報,財政部門依然按照上一期的撥款金額發(fā)放,導致資金的浪費。而一些真正需要資金解決燃眉之急的地區(qū)因政府無法及時獲悉相關的情況,導致資金撥付的不及時,從而使之前的努力付之東流。導致政府的負擔加重。無法使貧困地區(qū)真正脫貧。
(3)扶貧資金的發(fā)放存在漏洞
貧困對象認定之后,長時間不進行調整,可能會出現(xiàn)已經脫貧卻依然在領用扶貧的資金的情況發(fā)生。原有的貧困戶依然享受扶貧政策,新致貧的貧困戶卻無法享受到貧困政策。而且在基層還存在這樣一種情況,貧困資金下放到基層后,扶貧戶的認定由村里干部上報,村里的干部會選擇與自己熟識的人確認為貧困戶,與自己不合的即使是貧困戶也不予以上報。同時利用貧困戶認定的這種權利為自己謀取選票。由于基層涉及的面積大,進行一一排查的工作量巨大,很難實現(xiàn),導致這一現(xiàn)象頻出。既影響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也會加劇社會矛盾。
(4)扶貧資金信息公開透明度不高
近幾年,各級政府對扶貧資金的管理三令五申,然而在資金的使用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問題。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的有關信息公開透明度不高,群眾往往很少知道下?lián)芰硕嗌馘X,這些錢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大家對此基本一無所知。所有的信息見不到陽光,這就很容易滋生腐敗的種子。資金的使用得不到群眾的監(jiān)督,就會出現(xiàn)挪用套現(xiàn)等行為的發(fā)生。而且還會出現(xiàn)項目資金挪為他用,用于個人的情況發(fā)現(xiàn)。會導致政府信譽度下降,影響政府形象的不良后果發(fā)生。
(5)扶貧資金使用效果低,群眾缺少脫貧源動力
根據在基層扶貧人員的實際工作情況反饋,大多數(shù)貧困人口在我國這幾年的扶貧工作中已經全面脫貧,實現(xiàn)小康生活的標準。剩下的一小部分人都是幫扶難度大,生活條件惡劣,脫貧后返貧的重點幫助人口。他們幾乎遍布在整個偏遠山區(qū),帶動這些群眾脫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他們幾十年來都是這樣生活的,已經養(yǎng)成了固有的習慣,沒有向往美好生活的動力,讓他們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很難接受,這就導致脫貧進度緩慢,任務艱巨。
(6)扶貧資金管理責任模糊
在基層扶貧資金的管理中,由于過分強調行業(yè),社會和產業(yè)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強調扶貧工作的全社會參與,這種管理思路固然有一定的優(yōu)勢,然而也存在一些弊端。導致基層政府中扶貧資金的管理出現(xiàn)多重管理、分開管理的現(xiàn)象。在上下級政府之間以及社會團體中都各自設定扶貧資金的管理規(guī)定,造成標準不一致。因此基層開展扶貧工作的時候對資金的管理責任模糊不清,不清楚由誰管理。加大了扶貧資金監(jiān)管的難度。出現(xiàn)問題后找不見第一責任人。扶貧資金的使用效果就更無從談起。
三、對精準扶貧中資金使用和管理的建議
(1)推動信息化進程,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為了確保扶貧資金的合理運用,及時提供扶貧的相關信息,我們就要運用好“互聯(lián)網+”等相關的高科技技術的幫助,以支撐扶貧信息的采集,同時對獲取的數(shù)據進行分析,得出我們想要知道的信息。要想真正實現(xiàn)全面脫貧,就要建立相關的信息公開以及征信系統(tǒng),講該系統(tǒng)用于績效考核和預算管理,通過互聯(lián)網,公眾能及時有效的知道扶貧工作的開展情況以及資金的使用效果。避免資金出現(xiàn)違規(guī)的情況。運用大數(shù)據、物聯(lián)網以及“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和通訊手段,將貧困人口的識別,管理和扶貧資源三者緊密結合在一起,將物流,線上,線下,以及上下游產業(yè)相互銜接起來。慢慢的建立扶貧人口,政府,社會一起參與的網絡共享效果。建立相關的扶貧資金績效考核數(shù)據模型,將評價指標所需的數(shù)據集合整理構建評價體系。方便對扶貧資金的合理運用,實現(xiàn)每一分錢幫扶到戶的資金管理目標,使扶貧工作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使扶貧資金得到真正的有效運用。
(2)精確判斷貧困人口
為了避免基層干部利用自身優(yōu)勢幫助親戚朋友獲得扶貧資金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我們要真正的做到對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的工作。只有做到識別哪些是貧困人口與非貧困人口,在科學技術的幫助下對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進行分析,才能有效的依據致貧的原因制定相配套的解決力.案,在扶貧的過程中,不定時的到各基層去調研考察,鑒別哪些貧困戶脫貧,哪些家庭因為什么原因致貧,做到貧困戶有進有出,對貧困戶的實際數(shù)量進行動態(tài)調整。在績效考核目標的幫助下對扶貧資金使用結果進行有效的運用,獎賞和問責并施。通過績效考核逐步建立扶貧項目和資金使用的負面清單,將這些有過負面過失的排除在扶貧名單之外,及時征回扶貧資金,避免資金的浪費。減少扶貧部門人員和領導的可操作空間,避免弄虛作假,真正的將扶貧人員的情況掌握,以免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沒有得到幫助,而不需要幫扶的對象大肆揮霍幫扶資金的現(xiàn)象發(fā)生。
(3)加大扶貧地區(qū)的教育支持
貧困地區(qū)大多數(shù)的成年人都到城里去打工,他們無暇照顧下一代,就把孩子留在老家由爺爺奶奶照看。而爺爺奶奶那一代入的受教育程度和目前的孩子們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存在明顯的差距,這就存在教育上的缺失。雖然近年來貧困地區(qū)的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仍然與周邊城市的教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因此,要保證貧困地區(qū)的留守兒童的受教育程度追上城市的速度。扶貧部門與財政部門要加大對貧困地區(qū)的教育投資經費。提高鄉(xiāng)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保證師資力量不流失。同時也對貧困地區(qū)加大幸福生活的宣傳,教會他們生存的一技之長,利用科學技術提高他們的生產力,這樣他們獨立生存的能力就會提高很多,脫貧后返貧的人數(shù)也會大幅度降低。真正的實現(xiàn)精準扶貧,科學技術與教育相結合,防止貧窮在向下一代蔓延。
(4)建立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
在精準扶貧這一工程中,涉及面之廣,責任之重大。這就要求我們要設計出一整套的績效考核機制。達到事前有計劃預算,事中有監(jiān)測跟蹤,事后有評價問責。建立對財政扶貧專項資金的的評價指標和標準。對扶貧成果重大的基層干部予以嘉獎。鼓舞其他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對有違規(guī)情況出現(xiàn)的基層干部予以通報批評,踢出扶貧隊伍,嚴重者追究其刑事責任。對其他扶貧同志是一個警示作用。同時利用“互聯(lián)網+”等科學技術,定期將政府的扶貧工作情況放到網L公示,接受社會各界人士的監(jiān)督。對群眾存在疑問的地方要積極回應整改。建立專門的投訴信箱,對來訪信件進行一一核查,發(fā)現(xiàn)有問題的人員部門及時整改問責。落實政府部門的廉政建設。
(5)強化扶貧資金基金化管理
要真正發(fā)揮扶貧資金的高效實用,僅僅依靠財政部門或有關部門的管理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同時要吸引社會資本的投入到扶貧項目中,可以適當減免社會資本投入的稅吸引社會各界的參與,節(jié)約政府財政支出。將績效考核機制貫穿扶貧項目始終。利用共享經濟等多種商業(yè)模式開展扶貧工作。扶貧過程還需要政府引導基金公司的參與,利用股權投資,債券投資等多種金融工具投入到扶貧建設中,促進扶貧攻堅戰(zhàn)真正實施,并取得最終的勝利。
(6)強化管理部門的監(jiān)督管理職責
為了保證扶貧資金能夠達到最高效率的使用,管理部門加強資金管理過程的監(jiān)督是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在監(jiān)督資金的使用過程前,首先要聯(lián)合交通、電力、農業(yè)、水力、科技等多部門共同合作。明確每個部門的資金使用情況和責任劃分。在基層地區(qū)的水利建設、交通建設、電網建設的過程中落實到每一筆資金的用途進行備案,并且必須要有相關責任人和資金使用人的共同簽名。以備審核部門的定期檢查使用。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群眾意見調查打分以及以本地區(qū)的經濟增長情況作為標桿考核資金使用效率的大小。由基層管理部門上交地方政府,逐級匯報總結,從而對扶貧資金能夠有效監(jiān)督審查。
參考文獻
[1]楊子琦,李曉曉.財政扶貧資金的績效提升研究[J]時代金融,2018(29):36-37.
[2]江新奎,趙玉榮.金融精準扶貧研究[J]中國市場,2018(32):6-7+11
[3]陳相武.財政扶貧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現(xiàn)代營銷(下旬刊),2018(10):18.
[4]劉俊娥,馬靜,李明明.精準扶貧績效考核機制研究[J]法制博覽,2017(34):52.
[5]張繪.推動精準扶貧有效實施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J]財政監(jiān)督,2017(2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