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薇
[摘? ? ? ? ? ?要]? 當前,中職德育課教學中也存在如下誤區(qū):淡化知識教育,弱化知識價值;呈現碎片化知識、片段化的生活情境,不利于價值觀的形成,生活空間的狹窄化不利于學生生成生活智慧;師生地位變化導致雙方的越位和缺位;學習活動的方式著眼于道德結論而不是能力培養(yǎng);教師壟斷課程與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學生參與不夠。因此,應該以生成性課程與教學觀為指導,師生共同建構經典的系列化的道德生活情境,充分利用德育學科課程知識,真正幫助學生解決身邊的道德困惑,形成道德智慧,實現道德能力的成長。
[關? ? 鍵? ?詞]? 中職德育課教學;誤區(qū);超越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04-0246-02
改革開放后,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進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分別發(fā)生于1993年、1999年與2007年。至今,第三輪改革已經九年,一些新的教育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變“教師中心”為“學習者中心”的主體觀,變“教師權威”為民主平等的師生觀,變教教材的舊觀念為用教材教的新觀念。以上觀念的轉變有利于師生開展德育課的學習,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觀念誤區(qū)。
一、當前德育課教學的四個觀念誤區(qū)
(一)淡化道德知識教育,弱化道德知識價值
自2009年秋季開始的第三次課程改革,改變“重理論傳授,輕學生實踐”的觀念,在德育內容上體現出非學科化傾向,重視養(yǎng)成和體驗,降低學生認知難度。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淡化知識教育,甚至丟棄知識價值的現象,教師設計大量的課堂活動,學生可以討論辯論、體驗感受,課堂很熱鬧,但是弱化了道德知識的價值。
2014年修訂的《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大綱》明確指出,中職德育課要以價值觀教育引領知識教育,做到知識學習、情感培養(yǎng)和行為養(yǎng)成相統一。所謂引領意味著方向性指引,知識教育最終要為價值觀的形成服務,但是,不能忘記,道德知識及其形成過程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途徑,弱化道德知識教育就是試圖丟棄價值觀形成最重要的載體。這種偏差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呈現碎片化知識、片段化的生活情境,不利于價值觀的形成
德育課堂上引入大量案例或情境引導學生體驗,結果學生陷入情景體驗中,缺少德育課知識的運用和探究,導致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學的都是碎片化不成系統的知識。從學生角度來講,德育課的相關知識是道德思維的載體和工具,也是學生的探究結果。沒有知識,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沒有知識,學生的課堂討論和探究就成了有組織的閑談和游戲,結論就不可能得到升華。從社會角度講,德育課的知識是我國傳統和當代優(yōu)秀文化的集合,是學生必須傳承和創(chuàng)造的。道德知識不僅重要,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深化理解,并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從整個課程設計看,每節(jié)課生活化場景和案例幾乎是無規(guī)律和不成體系的,缺少系列化的德育情境的開發(fā),不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道德價值觀。
2.生活空間的狹窄化不利于學生生成生活智慧
人是真實生活于時空中的。中職學生最主要的生活空間是學校、家庭、社會和職場,其中,學校和職場是學生最主要的生活空間。目前,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中,生活場景的選擇和創(chuàng)設多以職場生活為主,缺少學校、社會和家庭生活情景的創(chuàng)設。生活空間的狹窄化不利于學生在不同空間自如地轉換道德行為,不利于學生形成道德價值觀,也不利于學生生成生活智慧。
(二)師生地位變化導致雙方的越位和缺位
近年來,無論是普通教育還是職業(yè)教育,都出現了學生主體地位提升的趨勢,師生平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教師的越位主要體現在設計活動都是以完成既定教學任務為目標的,學生沒有選擇任務的余地,很多活動流于形式,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有剝奪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的現象。教師的缺位主要體現在排斥講授法等教師主導方法的運用,但缺乏對學生發(fā)言和討論的及時引導和教育,缺乏對小組討論學習方法的指導,導致學生的道德反省和批判能力很難得到提高。學生的越位主要是在個人發(fā)言和小組討論中自由表達自己觀點壓制其他學生表達觀點,這就導致課堂成了個別學生表演的場所,無法使全體學生得到發(fā)展。學生的缺位主要體現在,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多,參與教學內容開發(fā)少,這樣就不能把自己的道德困惑和關注點及時帶到課堂上解決。
(三)學習活動的目的是得出道德結論而不是能力培養(yǎng)
中職學生即將進入職場,進入社會,需要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只有幫助他們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才能幫助他們提升道德智慧。目前,教學中仍然存在只重視課堂形式熱鬧,忽略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以完成預先設定的教學任務為目標,缺乏對課堂上生成的學生的看法的分析、質疑、總結及引導。一方面是因為教師缺乏對社會道德問題的深刻認識,知識面狹窄,另一方面是因為教師缺乏對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
(四)教師壟斷課程與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學生對課程和教學資源的開發(fā)不夠
課程與教學資源的來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學生,二是知識,三是社會。目前,雖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得到宣傳和普及,但是部分教師仍然以教材為主,課堂資源貧乏,與實際生活不夠貼近,導致德育課堂僵化、死板,缺乏吸引力。還有的教師開始注重對社會熱點事件中德育價值的挖掘,但是仍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沒有對學生的道德能力提高產生深刻影響,這主要是缺乏對學生這一重要德育資源的開發(fā)導致的。
二、中職德育課程與教學觀念的超越
上述誤區(qū)的形成主要是課程教學觀的問題。20世紀教育實踐的發(fā)展是以課程與教學的分離為特征的。20世紀末,課程與教學重新整合。教師和學生不再只是既定課程計劃的實施者,而是課程開發(fā)者與教學設計者;課程不再只是一些官方開發(fā)的書面文件,而是師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創(chuàng)生的一系列事件,通過這些事件,師生共同建構內容與意義;教學也不再是一個傳遞內容而與內容無關的管道,而是產生基本的課程效應的社會情境。
(一)師生共同理解道德生活,開發(fā)與生成課程和教學內容
德育課程不再是外在于師生的強制性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不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而是師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斷變革、創(chuàng)造內容,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在創(chuàng)生的氛圍中共同對話、體驗、理解和實踐,由此不斷建構新的道德意義,實現德性的共同成長。
(二)生成性德育課堂中師生要防止越位和缺位
課程是由師生交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不斷生成的建構,師生在課堂教學中是生成道德智慧的伙伴。為了防止雙方的越位和缺位現象,首先教師要把握好自身角色和功能定位。設置生活情境,學生展開討論和表演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觀察和記錄,既記錄學生的觀點又要記錄他們表現的優(yōu)缺點,進行澄清性追問、角色轉換提問,以師生互動促進生生互動,幫助學生在加深情感體驗的同時,使學生的道德判斷、反省、批判能力得到提高,逐漸形成穩(wěn)定的道德價值觀,進而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
防止教師缺位,就是要注意觀察學生、指導學習方法和關鍵時刻點撥學生。一是教師要學習知識,研究社會中的道德問題,二就是要靈活運用三種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的提示型教學方法(示范、呈示、展示、口述)、師生共同參與的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教學對話、課堂討論)、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自主性教學方法。并注意三種方法的配合,不能只用其一,偏廢其余。提示性教學方法教學方法適合于短時間獲得大量知識和信息,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適用于集體思維和社會態(tài)度的養(yǎng)成,自主型適用于獨立探究與發(fā)現和學生自主人格的發(fā)展。應視不同教學情境優(yōu)化組合,適當運用。防止教師越位,就是要防止對學生的不當限制,真正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地位,不粗暴地打斷任何看起來無理的道德論斷,設計真實的道德情境,真正幫學生解決問題,提高道德能力。
(三)開發(fā)系列化的道德生活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智慧
隨著生活德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知識不再是中職德育課的終極目的,而是達成生活智慧的手段。知識的邏輯體系的意義已經下降,那么就應該建立起以生活情境為主導的課程與教學體系。合教師集體之力,開發(fā)經典的系列化的德育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道德知識、提升道德情感、改善道德行為。這些德育情境既包括學校生活、職場生活,也包括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遵循生活基本需要的主次順序,關照學生人生發(fā)展不同階段的需求,開發(fā)系列化的生活情境,把價值觀教育和知識教育滲透在每個人生階段的每個生活空間中。與此同時,在課堂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境中升華德育課的認知,講解和點撥知識、運用知識,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激發(fā)學生采取合乎道德的行動。
(四)利用學生直接或間接遇到的道德事件,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設計,增強德育實效性
與其他課程相比,德育課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德育課是導向學生本人的價值觀、態(tài)度、道德信念乃至行為的,所以必須建基于學生現有的道德理解和道德水平,沒有對學生的了解與尊重就不可能取得應有的效果。所以,必須了解學生真實的道德想法。由學生設計的德育情境,他們不僅愿意解決而且一旦解決,在實踐中變?yōu)榈赖滦袨榈目赡苄跃头浅4?。即使德育課沒有解決他們的道德困惑,或者通過德育學科課程無法解決的時候,至少教師發(fā)現問題,可以配合學校其他部門開發(fā)綜合活動課、專題講座、專題研討、主題班會晨會及其他隱性課程的方式綜合解決。
綜上所述,要克服當今德育課程與教學中的誤區(qū),應該以課程與教學整合的生成性觀念為指導,師生共同建構經典的系列化的道德生活情境,充分利用德育學科課程的知識,真正幫助學生解決身邊的道德困惑,形成道德智慧,實現道德能力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再生,肖雅楠.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理論及中國本土新現象:隱喻視角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2]曹金華,曹愛華.薩柏的職業(yè)生涯理論及其對高校職業(yè)指導工作的啟示[J].大學生就業(yè),2006(1).
[3]蔣乃平,杜愛玲.職業(yè)學校職業(yè)指導的特點及其對職教改革與發(fā)展的導向[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3(21).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