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波
呂叔湘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同時也是久負盛名的語文教育家,曾任中國語言學會會長、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首任會長和語文出版社社長。呂叔湘長期從語言學的視角關注_中小學語文教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文教育理論。1951年呂叔湘與朱德熙合作撰寫的《語法修辭講話》在《人民日報》連載發(fā)表后,在全社會特別是中小學掀起了學習語法修辭的熱潮,極大地推動了祖國語言文字應用的規(guī)范化。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科學的語言教育理論的指導和引領。當前我們研究呂叔湘中學語法教學思想,恰恰就是為中學語文教師提供語法教學的理論支持和策略指導。呂叔湘對中學語法教學的內容、方法和中學語文教師的語法修養(yǎng)三個方面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一、中學語法教學的內容
中學語法教學首先涉及的是教學內容和體系的問題。葉圣陶認為應該有一個規(guī)范的教學語法體系,他指出:教學語法“體系不一,術語分歧,大是苦事”,“既然講語法,就少不了體系術語”。…
新中國成立后,一共有兩個規(guī)范的教學語法體系,第一個是教育部1956年公布的《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tǒng)》,第二個是教育部1984年公布的《中學教學語法系統(tǒng)提要(試用)》。1956年漢語、文學分科實驗前,呂叔湘直接參與了作為編寫《漢語》課本依據(jù)的《暫擬漢語語法教學系統(tǒng)》的制訂工作。在20世紀80年代初,他又直接指導了《中學教學語法系統(tǒng)提要(試用)》的制訂工作,為中學語法教學體系的規(guī)范化奠定了堅實基礎。1981年7月,呂叔湘在全國語法和語法教學討論會上的講話指出:“理想的體系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協(xié)調,二是周到,三是簡單。除這三個條件之外,我還想加一個條件,就是要貼切。貼切的意思是你這個體系一定要符合你所講的那個語言的實際?!眳问逑嫣岢龅摹鞍俗衷瓌t”,簡明扼要地概括了規(guī)范的教學語法體系的特征。“協(xié)調”即前后一致,不自相矛盾;“周到”意味著全面而詳盡;“簡單”即采用通俗易懂的解釋來說明語法事實;“貼切”即實事求是,與語言實際相符。這“八字原則”就是我們衡量教學語法體系科學與否的一把尺子。關于具體的語法教學,他還特別強調教學內容不要強求完整,面面俱到,而是“要使學生覺得學的有用”。這一觀點將語法教學的內容體系與語法教學的目標二者緊密結合起來,且語法教學內容體系要服從和服務于“學的有用”這一終極目標。
作為一個供中學教學使用的語法體系,其內容必須是吸取各家各派成果的公認學說,是當前語法理論研究成果的最大公約數(shù)。呂叔湘特別告誡廣大語文教師,對于那些“語法專家們爭論不休的問題,您應當有所了解,但是不必投身進去,更不可拿到教室里去跟中學生討論”。這就明確了廣大語文教師和中學生是語法研究成果的學習者、使用者,而不是研究者、爭論者。
二、中學語法教學的方法
從20世紀50年代的漢語文學分科教學實驗開始,語法教學正式進入中學語文課程,但教學方法要么是把語法當知識,主要講授語法概念術語,至多加上一點操練;要么是參照閱讀課文的方法,讀讀講講,讓學生“心領神會”即可。直到今天,語法教學方法仍然沒有大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結果導致教師感覺教不教語法都一樣,學生認為學不學語法都一樣,語法教學總體效率低下。呂叔湘直言不諱地指出:“(語文教師)如果把語法教材按選文的教法教,讀一讀,講一講,就完事大吉,那效果一定不會好,學生會感覺枯燥,沒有用處。50年代漢語課里語法教學的成績不太好,很可能主要原因不在教材而在教法?!贬槍ι鲜鰡栴},呂叔湘就改進中學語法教學方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
1.通過“技能的訓練”“把語法教活”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一種技能,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呂叔湘指出,“人們的各種技能很多是靠經驗得來的,是不知不覺學會的??墒侨绻軌虬呀涷灴偨Y總結,懂得其中的道理,把不自覺的變成自覺的,不但知其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他的技能就會得到鞏固和提高。這個原則也適用于語言文字,語言文字的運用也是一種技能?!?/p>
以虛詞教學為例,有的教師首先講虛詞的分類,不但羅列許多定義,還要講句子成分,分析句子必得補齊各種成分。有的教師著重讓學生理解虛詞的用法,并通過練習讓學生實際掌握虛詞和有關的格式,讓學生明白漢語的虛詞跟造句格式聯(lián)系,是格式的標志,光講還不夠,還要多練習,在語法教學中真正做到講練結合。以上這兩種教法實際上是把語法看作知識還是技能的問題。須知“學習語言不是學一套知識,而是學一種技能”,呂叔湘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告訴中學語文教師語法教學方法的重要性,他說:“我認為應當把語法教活。就是說,不僅僅告訴學生這是什么詞,那是什么句,而是著重講語法,著重引導學生觀察人們怎樣運用各種虛詞和各種句法。簡單說,就是少問幾個‘什么?多問幾個‘怎么樣?。打一個不一定很確切的比方,要讓學生看到的不是或者不僅僅是標本室里的動物標本,而是動物園里的飛禽走獸,看它們怎樣在那里活動?!彼€指出,千萬“不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局限在形式的辨認上,這容易使他感覺枯燥乏味。要把重點放在用法的探討上,使他感覺有用”。呂叔湘從正反兩個方面形象生動地告訴語文教師語法教學要立足于運用,讓學生學了以后有用,而不僅僅是傳授語法知識。
2.語法教學要“多說明事實,少發(fā)揮理論”
語法教學本身非??菰铮瑢τ谒季S活躍的中學生來說,唯恐避之不及。語文教師應當盡量減少空洞枯燥的理論講授,多用生動活潑的事實來說明和印證語法理論,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法的興趣。針對這一問題,呂叔湘提出在語法教學中要“多說明事實,少發(fā)揮理論”。他指出:“當然不能把一切語法事實都拿來講給學生聽,沒有這種可能,也沒有這個必要。要選擇重點,首先是最基本的情況,其次是容易出問題的地方。”。中學語文教師“要把事實跟理論的關系擺得恰當:事實是第一義的,理論是第二義的。有時候光把事實鬧清楚就很有用,不一定非‘提高到理論的高度不可”。呂叔湘高屋建瓴、追本溯源,從事實和理論的本源談起,辯證分析了語法事實和語法理論二者的關系,進而提出建立在語法事實基礎上的“歸納式”語法教學方法。
3.語法教學中可以合理適度使用“圖解法”
1924年2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最先提出并實踐了“語法圖解”,這是將圖解法運用于漢語語法研究和教學的首次成功嘗試。黎錦熙稱圖解法是我們對于自己正在發(fā)展中的民族語文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研究和教學上的武器。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圖解法作為一種語法研究方法,已經很普遍地在使用,并且獲得語法學界的廣泛認可,但是作為一種語法教學方法,在使用上還有很多誤區(qū),比如為圖解而圖解、句句都要嘗試圖解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合理適度使用圖解法呢?呂叔湘強調:“在語文教學中,語法分析是手段,不是目的。圖解是語法分析的一種表示法,它不是分析本身。是分析決定畫法,不是畫法決定分析。分析錯了,圖形也就跟著錯了。從一定意義上說,語法分析是說明語法用例的工具,而圖解又是語法分析的工具。工具當然是重要的,但是不能把它抬得太高,不能拿圖解代替語法分析,更不能拿它來代替用例說明?!眳问逑嫣嵝盐覀冊谡Z法教學中也要注意到圖解法的局限性,不能“落人為圖解而圖解的陷阱”,特別是“使用圖解要有節(jié)制:第一,不需要它的地方不用它;第二,在小范圍里用它,不在大范圍里用它”。眾所周知,任何教學方法都有其優(yōu)勢和局限,圖解法也不例外,語文教師要一分為二地看待這個方法,在語法教學中做到揚長避短。
4.語法教學要切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
任何教學都要切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語法教學也不例外。初中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但仍然是形象思維占主導,高中生已經完成思維過渡,抽象邏輯思維占據(jù)主導地位。因此,初中階段應該是語法學習的入門階段,除了理解基本的語法術語外,語文教師應該多舉實例來印證一些基本的語法規(guī)則。高中階段則是以語法理論講授為主,多啟發(fā)學生深入討論,但也不能脫離語法實例。呂叔湘在1991年“中學語法教學研討會”上提出:“初中,不系統(tǒng)地講語法。盡早選擇重要的語法名目作極簡單的介紹,以后以結合作文評改示范為主。高中,高三上學期設選修課(現(xiàn)代漢語語法),按新體系講??膳c英語比較。一星期兩節(jié)課,約32課時。少死講,多引發(fā)討論。”高三語法選修課“教學用的語法課本,在深度和廣度上可以不同于語法專著,可是在題材和論點上應該是一致的。課本和專著都是立足于事實,而貫穿著理論”??梢姡Z法事實和語法理論是互相依存的,沒有語法事實就沒有語法理論,光有一堆雜亂無章的語法事實而不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也就不能概括出語法理論,語法事實是基礎,是條件。語法研究如此,語法教學也不例外,在語法教學中要注意從語法事實出發(f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過渡到語法理論。
5.語文教師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對語法現(xiàn)象“要隨時指點”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落實語法教學的主要陣地,對語法現(xiàn)象要處處留意并結合有關語法理論加以深入闡述,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呂叔湘認為:中學語文教師在語法教學中“要隨時指點,不要局限在課本里指定要講的章節(jié)”,“所說隨時指點,既指閱讀課文里有時候出現(xiàn)的值得注意的語法現(xiàn)象,某一個句子或是某一個短語,很典型,或者很特別;也指學生作文里的病句,告訴學生為什么這是病句,為什么要這么修改”。
綜上所述,呂叔湘就語法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方面提出了諸多極具啟發(fā)性、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如何在中學語法教學一線去踐行、驗證并進一步改進這些意見和建議,是擺在我們廣大中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和重要課題。
三、中學語文教師的語法修養(yǎng)
中學語法教學的成效與語文教師自身的語法修養(yǎng)息息相關。一方面是語文教師的意識和理念問題,我們必須科學認識語感和語理二者之問的辯證關系,明確作為對語言規(guī)律理性知識的語法教學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另一方面,語文教師還要通過勤學苦練培養(yǎng)自己敏銳的語法感和對語法現(xiàn)象特別是語法用例的研究意識,努力做一名具有豐富語法知識和用例儲備的研究型語文教師。
1.語文教師要具備敏銳的語法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提出: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形成良好的語感。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初高中語文課標共同的目標和任務,但是由于語感本身的抽象性,導致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任務在中學一線語文教學中難以真正落實。作為語言學大家,呂叔湘將抽象的語感概念具體化,為我們培養(yǎng)語感和測評語感提供了抓手。他在《中學教師的語法修養(yǎng)》一文中指出:人們常說的“語感”,這是個總的名稱,里邊包括語音感、語義感和語法感;語法感就是對一種語法現(xiàn)象正常還是特殊、幾種語法格式之間的相同相異等的敏感;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包括語法感在內的各方面的語感。
那么語文教師如何通過語法教學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法感呢?呂叔湘進一步指出:(語文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法感,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的語法感”,“要教好語法,首先要把自己在語法方面裝備起來,最重要的裝備不是名詞術語,而是敏銳的語法感”,“也就是說,能在語法方面發(fā)現(xiàn)問題。我說的發(fā)現(xiàn)問題,不是‘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那種問題,而是‘這是怎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這種問題”。概括地講,語文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的不能僅僅是“是什么”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為什么”的問題,即對語法現(xiàn)象的分析要基于語法理論的深度和高度,這種建立在語法理論基礎上的敏銳語法感才是語文教師真正應該具有的,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法感的目標。
2.語文教師要有對語法現(xiàn)象特別是語法用例的研究意識
語文課標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新理念。要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語文教師首先自己要會研究,具有敏銳的研究意識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呂叔湘指出:“語法現(xiàn)象到處都存在,等你去發(fā)現(xiàn),去說明。什么叫研究?這就是研究。不要把研究工作神秘化?!薄罢Z法研究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語法結構(組織)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某些語句格式以及各種語法成分(虛詞)的用例的研究。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結構的研究是根本,是出發(fā)點;從語文教學的角度看,用例的研究更重要,結構的分析是為用例的說明服務的?!彼哉Z文教師“研究語法要從語法教學乃至整個語文教學的角度來考慮,那就是應當把時間和精力主要用在語法用例的研究上,研究一個虛詞、一種句式的用法,怎樣用是合乎一般習慣的,怎樣用是不合一般習慣的”。只有語文教師自身在語法教學中樹立了研究意識并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語法教學的效率。
令人欽佩的是呂叔湘身體力行,以著名語言學家的身份積極從事中學語法教學研究工作,成為一代語文教育大家。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稱呂叔湘為“聯(lián)系實際、為社會實際服務的語言科學家的一代宗師”,認為呂叔湘“對基礎教育中的語文教育和外語教育的貢獻,幾乎不小于他對語言科學,尤其是語法科學的貢獻”。
3.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語法知識和足夠的語法用例儲備
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語文教師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知識,還要掌握豐富的古代漢語語法知識,這樣才能從容應對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和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的有關語法問題,并能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正如呂叔湘指出的:豐富的語法知識和用例儲備是形成敏銳語法感的基礎,“教師要知道得更多,懂得更透徹。只有這樣才能把那有限的教材講得更清楚,更好懂,也只有這樣才能回答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這也就是教學當中所謂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問題”。所以相對于學生來說,語文教師要具有更加豐富的語法知識積累和足夠的語法用例儲備,從而在語法教學中做到旁征博引,將準確恰當?shù)恼Z法用例信手拈來,自如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