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英
【摘 要】語文教學改革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為實施素質教育打好基礎。然而,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抓預習環(huán)節(jié)則是一種較好的途徑。
【關鍵詞】預習;自學能力;目的;步驟;方法
預習,就是學生在課前的自主學習。通過自學讓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前預習的學習方法在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自學能力,張揚學生個性,展現(xiàn)自我等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課前預習是閱讀教學的起始階段,雖然是在課前,但卻是整個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預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自讀自悟的自主學習過程。預習的深入與否,效果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習課文的效率,而學生一旦養(yǎng)成了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則會事半功倍。那么,怎樣預習,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呢?我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明確預習的目的
葉圣陶先生說過,要“養(yǎng)成學生閱讀書籍的習慣就非教他們預習不可”,葉老之所以這樣重視和強調預習,正是因為預習可以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提高自學能力,而且,學生預習后熟悉了課文,上課時老師的“啟發(fā)”就不會局限在枝節(jié)問題上。我經常對學生說預習的好處,提前預習了下節(jié)課要上的內容,就能讓自己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課堂上就會顯得輕松,也能很好地展示自我,而且也會有多一點的時間交流和探討。一些學有余力的同學還可以當當小老師,提高自己的能力,給自己帶來更多的自信。在這過程中,如果給學生們樹立榜樣,以榜樣的示范帶動身邊的其他同學,感受他人預習的好處,對于激發(fā)其他同學的預習熱情,比教師空洞的在課堂上講預習的目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掌握預習的基本步驟
第一步:閱讀課題,揣內容。
大家都知道,許多電影、電視劇只要看到標題,就能猜知和想象到故意的主要情節(jié),那么學生預習的第一步就是通過默讀課文的標題來揣摩一下本文的內容,然后再讀課文,來印證自己的判斷與課文內容是否一致。如學習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可以先從課題入手質疑,“我”指誰?祖國指哪國?在什么情況下說這句話?為什么會說這句話?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步:朗讀課文,學字詞。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教師而言,它既是教學手段也是教學目標;對學生來說,它既是語文能力也是學習方法。課文一定要朗讀,而且應該放聲朗讀。然后利用工具書字典、詞典,查出這些字音,自己動手解決這些問題,以便第二天到課堂上與同學討論,這樣既提高了學生掌握漢字和使用工具書的能力,也有利于掃除語言文字上的障礙,更便利了學生順利地讀懂課文。生字認識了,然后就可以放聲誦讀課文。大聲誦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都很有好處。預習的朗讀一般可讀三遍,第一遍為初讀,對課文內容進行一個整體了解,讀準生字、新詞;第二遍有感情地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理清課文脈絡。第三遍則是精讀,通過細致地朗讀、思考,解決課文中的問題。預習時朗讀還要講究語氣、表情,甚至可以手舞足蹈,入情入境。只有通過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才能更好地體會文章的內涵,感悟課文的思想感情,產生更多的疑惑,發(fā)現(xiàn)更多的知識。這些目標是短短的四十分鐘里不容易達到的,而預習充分了則可使其舉重若輕,揮灑自如。
第三步:再讀課文,質疑難。
俗話說“不會提問的學生就是不會學習的學生?!薄鞍l(fā)現(xiàn)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再次回到課文中,通過默讀思考,提出自己在預習中所遇到的問題,或者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獨特的見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預習過程中,應將重點詞句、不懂的地方、發(fā)現(xiàn)的問題等做好相應的記號,也可以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眉批,寫上自己的看法和體會。這樣,聽課的時候就會抓住重點,有目的地去聽;同時因為是“帶著自己的問題”聽課,能充分發(fā)揮有意注意的作用,聽課會更專注,思考會更積極,對新課的理解也會更深刻。這正是學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具體體現(xiàn),為課堂上“問題的探討”這一雙邊活動奠定了基礎,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節(jié)約了時間,使閱讀教學的效果更好。
三、教給預習的基本方法
要想使預習更有效,就要讓學生學會“站在書上看書”,首先要學會在書中圈、點、批、注,把看了書的感想、想到的問題批注在書上。
1.讀。反復讀課文,了解課文基本內容,體會課文的語言美,品味優(yōu)美的詞句,充實自己的口語語庫儲備,豐富自己的詞匯。如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長江之歌》這種詩歌類的課文,如果學生課前能有了反復讀課文的過程,課堂上的教學過程能聽到學生瑯瑯的讀書聲,不但能達到完成教學目標任務,整個課堂就是能給人一種享受。
2.圈。預習課文時,找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句,用醒目的符號圈出來,以備老師講課時認真聽、仔細記,做到難點突出。
3.查。運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弄清不懂的字、詞的音、形、義,并將注釋寫在該字、詞的附近,便于在閱讀中理解詞語,加深印象。如《小草和大樹》一文中的四字詞語特別的多,結合語境學生也不一定能準確地說出那些詞語的意思,課前就要求學生能通過查工具書的方式來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使學生對“夏洛蒂·勃朗特”這一人物形象的感受更豐滿。
4.劃。劃出課文的重點詞、重點句、重點段,做到重點突出。在理清課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試著給課文分段,并嘗試對各段的主要內容進行概括。
5.抄。對于課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或者優(yōu)美的語句等抄寫在積累本上,鞏固記憶。抄寫的過程中數量可以自己決定。
預習作為語文教學資源,有很大的開發(fā)和利用空間,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學生如能長久地堅持課前預習,定能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董菊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2(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