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并焦慮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66例心血管疾病并焦慮癥患者作為我院本次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時間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給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和常規(guī)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無顯著差異,進行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分別為(37.25±2.78)分和(42.08±4.33)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49.68±5.43)分和(62.20±3.79)分,P<0.05,差異顯著。結論 對心血管疾病并焦慮癥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從而有利于促使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得到提高,也就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焦慮癥;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0..01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并且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疾病能夠?qū)е禄颊叩男睦砬闆r受到一定的影響,其中較為常見的心理就是緊張、焦慮等,由此,心血管疾病并焦慮癥需要我們進行格外的關注[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將66例心血管疾病并焦慮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符合心血管疾病及焦慮癥的臨床診斷標準,并且全部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患者的入院時間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中各33例患者。研究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數(shù)量分別是19例和14例,年齡最小58歲,最大79歲,平均(68.5±3.4)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數(shù)量分別是18例和15例,年齡最小為59歲,最大78歲,平均(69.0±2.7)歲。我院倫理委員會已經(jīng)批準進行本次研
究,并且全部患者各方面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可進行對比。
1.2 治療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對研究組患者給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2.1 常規(guī)治療
給予患者常規(guī)心血管疾病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同時給予患者使用奧沙西泮片,每日服用3次,每次服用0.5 mg。
1.2.2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加用棗仁安神膠囊進行治療,每日服用2次,每次服用4粒。
1.3 觀察指標
觀察和對比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
焦慮、抑郁情況判定標準:采用焦慮自評表(SAS)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調(diào)查;患者的SAS和SDS量表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不良情緒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應采用例(n)、率(%)進行表示并通過卡方(x2)進行檢驗,計量
資料應通過均數(shù)±標準差(x±s)的形式表達,并采用t檢驗。
2 結 果
表1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無顯著差異,進行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分別為(37.25±2.78)分和(42.08±4.33)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49.68±5.43)分和(62.20±3.79)分,P<0.05,差異顯著。
3 討 論
根據(jù)相關研究顯示,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多種疾病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2],且越來越趨于低齡化,導致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加,例如心血管疾病患者,近年來發(fā)生焦慮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越來越多,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患者的順利治療,所以我們需要積極采用相應的方式促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3]。
本次研究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無顯著差異,進行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分別為(37.25±2.78)分和(42.08±4.33)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49.68±5.43)分和(62.20±3.79)分,P<0.05,差異顯著。
綜上,對心血管疾病并焦慮癥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從而有利于促使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得到提高,也就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蘇 娣.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并焦慮癥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8,(6):81-82.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6.051.
[2] 鄧幫倫.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伴焦慮癥患者的療效分析[J].養(yǎng)生保健指南,2018,(25):247.
[3] 閆正強,李 碧.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合并焦慮癥的臨床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17(74):116.
本文編輯:吳 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