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素
關鍵詞:奧斯陸大學;教育學院;人才培養(yǎng)模式
21世紀國家間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是增強國際核心競爭力的長遠之道。我國高等教育正從大眾化向普及化邁進,如何在學生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保證和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是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重要議題。因此,分析教育強國及其知名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積極學習先進的人才培養(yǎng)經驗,是我國研究型大學完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理論來源。
挪威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具有濃厚的北歐特色。作為一個高福利、知識型、高等教育發(fā)達的國家,2017年,挪威19~24歲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學率是35.4%,25~29歲人口中的高等教育入學率是15.9%[1]。其高等教育目標是讓不同社會背景的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也在向上述高等教育目標靠攏。這與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方向一致。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升,面向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相關福利政策也在不斷增加。
除師范類院校外,我國研究型大學的教育學院招收本科生的并不在多數,如何提高教育學院人才培養(yǎng)質量,如何將教育學院辦好、辦大、辦扎實,擺脫被邊緣化的結局,是我國研究型大學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挪威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UIO)是挪威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在全國擁有超強的學術優(yōu)勢和豐富的內外部資源支持,教育學科全球排名一直維持在51~100名[2],其教育學院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本文以挪威奧斯陸大學教育學院為例,介紹其本科生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方式和過程、管理制度,探析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特征及其對我國研究型大學教育學院人才培養(yǎng)的啟示。
奧斯陸大學教育學院是與人文學院、法學院、數學與自然科學學院、藥學院、牙醫(yī)學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和神學院并行的八大學院之一。教育學院由教育系、特殊教育系、教師教育和院校研究系、奧斯陸大學教育測量中心、教師教育專業(yè)學習中心組成。其中,教育系和特殊教育系招收本科生。
教育學院的學術性特征明顯,科研產出多,出版物數量約328種,科研隊伍壯大,科研人員數量約1188人;學院招收本碩博學生,學生總數約3568人,其中,博士生及博士后數量為88人;目前實行的本科生培養(yǎng)項目有2個,碩士生培養(yǎng)項目有8個;學院經費來源由內部經費和外部經費構成,其中外部經費來源占44%,支持的科研項目數量有86個。[3]
(一)培養(yǎng)目標
奧斯陸大學教育學院以研究型創(chuàng)新人才為培養(yǎng)目標,重視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教育系側重培養(yǎng)學術研究型人才;特殊教育系側重培養(yǎng)實踐應用型人才。研究和學術寫作能力是兩系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二)培養(yǎng)方式和過程
1.課程設置
從2003年秋季學期開始,奧斯陸大學的本科生培養(yǎng)從四年制過渡到三年制。在教學內容方面,教育系和特殊教育系在第一學期即設置《學術寫作》和《哲學倫理》2門課程(見表1、表2),不僅為學生日后長遠的學習與研究奠定基礎,而且成為教育學院課程設置的特色所在。作為挪威高等教育史上的2門古典課程,《學術寫作》為本科生最后一學期撰寫學士論文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哲學倫理》主要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在大學進行科學推理和研究,如何將科學的思考和原則應用到研究活動和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反思能力,最終實現自由思考的目標。
2016年,特殊教育系開展課程改革,新增學士論文撰寫的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秾W術寫作》入門課程的設置和學士論文撰寫環(huán)節(jié)的增加體現了學院對本科生學術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此外,特殊教育系不僅在課程改革中減少教育學導論課程,增設《特殊教育導論》和《特殊教育研究方法論與實踐》等課程,而且新增了實習實踐及出國交流的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重視學生實踐經驗的積累和國際化培養(yǎng)。
2.教學方式
教育學系的教學方式有講授課、研討課等,特殊教育學系的教學方式有講授課、研討課、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講授課面向的學生數量較多,所有課程都有給定主題下的講授部分,由教師單向授課;研討課內容包括課程內容討論、小組任務、課件展示、互動反饋,面向的學生數量較少;PBL是一種以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它結合學生畢業(yè)后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來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為以后走向工作崗位做好充分的準備。
從考核方式來看,教育學系的考核通過以下三種形式任意組合:書面作業(yè)、口試、教學技能考試。其中,學術寫作是考核的重點,也是學習的核心。特殊教育學系增加了實習環(huán)節(jié),即在第二和第三學年讓學生去學校實習,期間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專業(yè)指導,學生必須參與實習。特殊教育學系的考核形式有書面作業(yè)和書面考試。
兩個系課程的主要授課語言是挪威語,部分課程用英語;在教育學院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掌握兩種語言及其詞匯和概念。同時,學生在研討課和PBL中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必須對其他同學的作業(yè)給予反饋。
3.交換項目
奧斯陸大學教育學院依托地理位置優(yōu)勢,充分利用歐洲學分轉換系統(tǒng)(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伊拉斯謨”計劃等項目,鼓勵學生出國交流。2003年,挪威高等教育質量改革改善了學分系統(tǒng),在本、碩、博三級學位中采用了ECTS,每個學生在一學年必須修滿60個學分,學分在歐洲其他國家也受到認可。
國外的學術交流項目有一定的學分和語言水平要求。各交流項目有相應的基金支持。出國交流要修滿一個學期的學分(30學分)。申請者還需要提供以下一種或幾種考試的語言水平證明:雅思考試、托??荚?、劍橋高級英語認證考試(Certificate in Advanced English,CAE)、熟練英語證書考試(Certificate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CPE)等。出國交流的學生可以在對方院系自由選課,修課學分可通過ECTS進行轉換。
4.就業(yè)
教育學系的學生就業(yè)方向主要包括課程開發(fā)管理、教育培訓、企業(yè)組織員工培訓、教育部門和高校的行政管理、傳媒出版部門課本編纂、教育技術培訓。特殊教育學系的就業(yè)方向主要包括醫(yī)療保健行業(yè)的特殊教育、教育部門和高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實踐中的技術應用及管理、文化產業(yè)管理和教育培訓中的學生興趣培養(yǎng)。
教育學系和特殊教育系的畢業(yè)生如果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技能,可以在教師教育系學習相關課程。奧斯陸大學教育學院的學生(主要是非全日制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大學學習60學分的學前教育課程,之后就能從事幼兒園管理者的工作。學院有豐富的畢業(yè)生案例供在校生參考,以便在校生對在校學習體驗和就業(yè)前景有更加具體清晰的了解。
5.學生參與教育管理
在挪威,學生有權參與高等教育機構的內部治理。根據挪威《高等教育法》,學生在高等教育機構董事會的11個席位中占2個。選拔學生代表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學院從本院參與過院校決策管理的學生中選拔學生代表,二是通過招募[6]。奧斯陸大學教育學院的學生主要通過學生學術組織、學院董事會等參與學院事務的決策。學生學術組織由選舉產生,代表學生參與課程管理的討論和決策。學院董事會是學院最高決策機構,有2名學生代表參與決策,使學生參與教育管理,增強了學生的話語權。
(一)重視學術能力的發(fā)展
奧斯陸大學教育學院重視本科生學術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培養(yǎng)目標上,教育學系鼓勵學生申請碩士項目繼續(xù)研究深造;在課程設置中,《學術寫作》這一基礎課程也體現了對學術寫作能力的重視;在課程作業(yè)中,學院更為重視學術寫作的質量和分值比重;在課程改革中,特殊教育系也新增了學士論文撰寫的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
(二)重視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奧斯陸大學教育學院重視本科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課程設置上,《哲學倫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提供方向性指導;在教學方式上,設有研討課和PBL,學生必須以面對面的形式參與,學院重視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和溝通,重視學生的自由表達和思維創(chuàng)新。
(三)重視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
奧斯陸大學教育學院的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眾多。學院依托地理位置優(yōu)勢以及歐洲語言測試系統(tǒng)、ECTS等發(fā)展學生國際交流計劃和項目。學院為學生提供的交流學習時間充足,鼓勵學生自由選課,多方面體驗校園文化,促進個性化學習和發(fā)展,增強跨文化交流能力,開拓國際視野。
(四)重視學生參與教學管理
奧斯陸大學實行民主治理,學生參與是民主的重要表現。在奧斯陸大學教育學院,學生可以廣泛地參與到學院事務中,學院各項事務都有學生代表參與決策,學院尊重學生這一群體的意見并保護他們的決策權。
奧斯陸大學教育學院以研究型創(chuàng)新人才為培養(yǎng)目標,重視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有其獨特性。借鑒其經驗,我國研究型大學教育學院可在以下幾個方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第一,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導向改革教學方式。增加研討課和PBL教學法等交互式學習與教學方式;增加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思維訓練的系統(tǒng)課程,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選修制度,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第二,以發(fā)展學術研究能力為重點完善課程設置。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研究興趣,鍛煉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增加外出調研機會;嚴格把控學生學位論文的質量,引導學生重視學位論文的寫作。
第三,讓學生參與教育管理實踐。鼓勵學生參與學院決策,完善規(guī)章制度保障學生這一權利。學生在教育管理實踐中可以代表自身群體發(fā)聲,同時也可以體會管理者的立場,在對話中促進民主治理,提高教育管理質量。
第四,重視國際化,保持特色化。與世界頂尖大學發(fā)展各類形式的合作關系,開拓本科生國際化培養(yǎng)的多樣化渠道,推動本科生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同時根據我國國情及學院自身發(fā)展定位,明確人才培養(yǎng)目標,發(fā)揮學校、地方和國家特色。
參考文獻:
[1]Statistics Norway.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EB/OL].https://www.ssb.no/en/utdanning/statistikker/utuvh, 2018-09-22.
[2]Top Universities.University of Oslo[EB/OL].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ies/university-oslo#wurs, 2018-09-22.
[3]University of Oslo.UiO:Faculty of Educational Science[EB/OL].https://www.uv.uio.no/english/about/facts/,2018-09-22.
[4][5]Universitetet i Oslo. Studieprogrammer[EB/OL].https://www.uio.no/studier/program/pedagogikk/oppbygging/,2018-09-21.
[6]胡子祥. 挪威高等教育評估中的學生參與模式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 2010(6): 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