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天津市南開區(qū)中醫(yī)院 (天津 300102)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幾種動脈硬化的總稱,其臨床癥狀會隨著機體內動脈硬化的程度而發(fā)生變化,嚴重者甚至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68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阿托伐他汀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3—2017年我院收治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4例。試驗組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齡(46.20±6.24)歲;伴有高血壓24例,糖尿病1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0例;平均年齡(44.32±3.26)歲;伴有高血壓18例,糖尿病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實施降壓、降糖、血管擴張等相關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安慰劑治療,試驗組口服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819)治療,10 mg/次,1次/晚。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2個月。
比較兩組的內膜中層厚度、斑塊積分、斑塊數、不穩(wěn)定斑塊數。通過超聲檢查對臨床相關指標進行確定,應用GE P5高頻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淺表線陣探頭,中心頻率為7.5 MHz)檢測患者內膜中層厚度、斑塊情況等,判斷標準:以1.2 mm≥內膜中層厚度≥1.0 mm為標準,局部內膜中層厚度超過1.2 mm為硬化斑塊,斑塊積分采用Crouse積分形式表示,以每條血管中各個斑塊最大厚度作為該血管的斑塊積分,用雙側頸動脈積分作為每例患者的斑塊積分[1]。
試驗組治療前斑塊總數66個,不穩(wěn)定斑塊總數29個;對照組治療前斑塊總數65個,不穩(wěn)定斑塊總數29個。試驗組治療后斑塊總數35個,不穩(wěn)定斑塊總數8個;對照組治療后斑塊總數53個,不穩(wěn)定斑塊總數20個。治療前兩組內膜中層厚度、斑塊積分、斑塊數、不穩(wěn)定斑塊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內膜中層厚度、斑塊積分、斑塊數、不穩(wěn)定斑塊數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內膜中層厚度、斑塊積分、斑塊數、不穩(wěn)定斑塊數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進行性慢性疾病,是誘發(fā)冠心病、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該病的臨床特點是受累動脈病變通常從內膜開始,主要累及中等及以上的肌性動脈,導致人體中多個器官和功能發(fā)生改變,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頸動脈粥樣硬化作為幾種動脈硬化的總稱,病情嚴重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現階段,藥物治療是臨床治療該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阿托伐他汀是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的選擇性、競爭性抑制劑,HMG-CoA還原酶的作用是能夠將HMG-CoA轉化成甲羥戊酸,即包括膽固醇在內的固醇前體,從而達到治療效果。阿托伐他汀及其一些代謝產物在人體內具有藥理學活性,口服后吸收迅速,廣泛代謝成鄰位和對位羥基衍生物及多種β氧化產物,經肝臟和(或)肝外代謝后經膽汁清除藥物成分。
本研究發(fā)現,治療后試驗組內膜中層厚度、斑塊積分、斑塊數、不穩(wěn)定斑塊數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阿托伐他汀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可有效促進斑塊穩(wěn)定,并抑制斑塊形成,促進頸動脈壁修復,減少斑塊數量,降低內膜中層厚度,治療效果良好[3]。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可降低內膜中層厚度,改善血管斑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