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靜
摘 要: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關鍵,在于幫助學生理解數學語言并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為此,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幫助學生理解數學閱讀的對象,以及在數學實踐中引導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包括形成問題意識、信息的收集和理解、問題的解決與列式計算等,是必要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 低年級 問題解決 能力 做法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4-0-01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是培養(yǎng)他們數學應用意識的初始,也是提高他們“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課標語)的重要奠基。為此,考慮到他們的身心發(fā)展階段、思維特點、閱讀能力等多方面的實際情形,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一、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幫助學生理解數學閱讀的對象
由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斯托利亞爾語),所以,學生的數學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數學語言的學習,學生的數學閱讀也就成為一件必然之事。但對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包含了諸多文字、數學符號、術語、公式、圖表等在內的數學語言的感知和認讀,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和記憶其含義、同化和順應其新概念、順利實現語意和符號間的轉換。譬如題目“△+△+△=9,□+□+□=12,△+□=( )”,對于部分二年級學生,受限于信息識別與遷移能力的低水平,就很難理解個中“△”和“□”各自的含義,也就難以計算出“△+□”的和具體是多少。在這種情況下,充分進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激發(fā)學生興趣、觸發(fā)學生內心深處需求的同時,更為關鍵的是,它所提供的支撐學生對新知進行學習的認知背景,包括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等,均會有助學生順利展開對數學語言的閱讀。以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第1節(jié)第一個問題“小飛機里共有多少人”(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下同)為例,初次接觸該問題,即便脫離教材給出的算式“3+3+3+3+3=15”,學生僅憑直接數數也可以輸出小飛機中的人數,但如此就會脫離問題的設置目的。為此,結合學生多有類似游玩經歷,我以多媒體課件在全面呈現該問題的同時,特別設置每3人作為一組的畫面來凸顯其整體性,并依此展示該五架飛機后,再重新出現該5架小飛機在一起的畫面。在這種認知背景下,再次詢問學生“你從中發(fā)現了哪些數學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時,結合題目中小精靈的語言提示“一共有5個3”,就會有學生很積極地做出自己的數學表達:“每架小飛機上有3個人”“一共有5架小飛機”“一共有多少人”等等。顯然,這是因為題目中的數字、文字等被賦予了具體含義,從而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形象化、具體化,進而降低了學生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難度的結果。
二、在數學實踐中引導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
低年級學生初次接觸問題解決類問題時,從意識到能力,頭腦中并無任何有關該類問題解決的思路、方法、步驟、技巧等。譬如,發(fā)現了什么問題、應該怎樣去解決、解決的結果正確嗎等等。此時,教師要從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入手進行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培養(yǎng)。
1.形成問題意識
“問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出,不是經由教師而是經由學生發(fā)現的。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意識和領悟到有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進一步說,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相關信息去感受到問題解決的疑惑、焦慮等心理以及產生解決這些心理問題的探究心向。仍如前例,在看到“每架小飛機內有3人,共有5架小飛機”的畫 5架小飛機裝得下嗎”之類的問題。鑒于該種心理的產生需要較為和諧的環(huán)境和氛圍,教學實踐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好奇天性、包容他們的每一個問題的提出等,是非常重要的。
2.信息的收集和理解
問題基于信息而提出。問題意識的構建,首先需要學生收集到足夠的信息并理解這些信息,才會對這些信息進行嘗試理解、加工、重組等。例如“停車場上有5輛汽車,每輛汽車各坐7人”一語,就涉及到必要理解關鍵詞“每輛”“各”的具體含義及其對應的數量關系,否則就無法提出自己的問題。對此,可讓學生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對該相關字詞含義的理解,如以具體的實物操作方式,“用5個小盒子代表5輛汽車,每個小盒子中盛放7個粉筆頭代表7個人”,就將抽象的數學信息變得直觀、形象和具體。以此為基礎再來提出相應的問題“一共可以坐多少人”,也就更加直接、切中肯綮。這一過程中,借由既有問題,幫助學生進行逆向分析,同樣有助提升學生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能力。如針對問題“小飛機里一共有多少人”,就需要引導學生明確“一共有幾架小飛機”“每架小飛機里有幾個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等信息。
3.問題的解決與列式計算
知道了相關信息,明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接下來就是列式計算。但學生受益于既有方法的習慣性和對新方法的缺乏深度認知,往往不愿意采取新方法進行列式計算。如在有關乘法學習的問題解決的初始階段,總有學生習慣于用加法的方式去列式計算。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新方法采用的必要性教育,并通過實例讓學生感受舊有方法的不便或缺陷。如前述問題的解決,當然可以采用加法的方式,列式作如“3+3+3+3+3=15”,但如果是50架、500架甚至更多的小飛機呢,算式之長就很難在一張紙上列出,也就迫使學生不得不接受新的列式方法,進而在問題解決的實踐中感受這種方法的好處和方便之處。
總之,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重要之處在于幫助學生理解數學語言并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如是,學生就會由初步的習得,進而總結出屬于自己的問題解決方法和技巧,從而切實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白延秀,常學智.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幾個策略[J].甘肅教育,2016,02:101-101
[2]王娟.依托問題解決 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淺談小學數學低年級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J].教師,2018,18: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