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鳳鳳
(蘇州市相城人民醫(yī)院兒科,江蘇 蘇州 215131)
研究背景
新生兒黃疸是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1],導致嬰兒皮膚和鞏膜出現(xiàn)黃色,這可能是新生兒最常見的過渡過程,而且主要是良性問題[2]。新生兒出生后2-3天出現(xiàn)黃疸,第2-4d最高可達5-6mg,然后在5-7d之間降至每100ml小于2mg,這些變化被稱為生理性黃疸。新生兒黃疸通常采用藍光照射治療,光療無創(chuàng)而且易于應用,有效的光療應該是安全的[3],它一直被認為是無害的[4]。光療導致水溶性膽紅素光致異構(gòu)體的形成,其可以在尿液和膽汁中排泄。從而減少總血清膽紅素(TSB)[5]。但由于新生兒肌膚嬌嫩,器官發(fā)育還未成熟,在治療中易躁動不安,會導致不良事件進而引起患兒家屬不滿,一旦處理不當容易引起醫(yī)療糾紛。光療過程中也有一定的風險,可以來自于患兒、家屬、醫(yī)務人員等多個方面[6]。護理工作中風險無處不在,護理人員在工作中需要意識到可能存在的風險,準確地作出預防性護理干預,才能有效地防范風險的發(fā)生。本研究對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期間收治的60例藍光照射治療的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加強風險護理,結(jié)果報告如下:
選取蘇州市相城人民醫(yī)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間藍光照射治療的12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和對照組男女均各為30例。其中觀察組胎齡37~42周,平均(39.4±2.3)周,日齡3~25d,平均(14.3±4.6)d,體質(zhì)量2 420~4 320g,平均(3120g±630)g,剖宮產(chǎn)39例,順產(chǎn)21例。對照組胎齡37~42周,平均(40.1±2.4)周,日齡2-23d,平均(13.9±4.1)d,體質(zhì)量2 580~4 405g,平均(3 130±640)g,剖宮產(chǎn)41例,順產(chǎn)19例。兩組的比較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I、足月新生兒黃疸患兒;II、由母乳喂養(yǎng);III、血清膽紅素值>205μmol/L;IV、符合藍光照射指征;V、肝功能正常[7];VI、體重≥2.5kg;VII、出生后5min Agpar評分≥8分。排除標準:I、存在其他合并癥;II、光療禁忌證;III、出生窒息史;IV、患兒孕周<37周;V、極低體重;VI、有缺陷患兒等等[8]。
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兒均接受茵梔黃退黃,應用腸道微生態(tài)制劑如雙歧桿菌、復方嗜酸乳桿菌等。采用藍光溫箱進行間斷照射治療,420~480nm波長,40cm雙面照管距?;純褐糜谙鋬?nèi),眼睛用眼罩防護,紙尿褲遮擋外陰,每照射8h停16h。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包括一般治療操作、觀察病情、健康宣教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以加強風險護理。加強風險護理干預措施:①針對新生兒的風險護理:新生兒的機能尚沒發(fā)育完善,且無家屬陪護,缺乏溝通能力,全賴護理人員的悉心照顧。護士應該密切觀察和跟蹤患兒的心率、呼吸和體溫,應用預警評分系統(tǒng)(MEWS)評估,以確保新生兒呼吸道通暢和維持穩(wěn)定體溫。提倡母乳喂養(yǎng)或根據(jù)情況使用配方乳,嚴密觀察新生兒的哭聲、肌張力及吸允力,做好患兒保暖措施和衛(wèi)生工作以防止感染[9];②針對新生兒家屬的風險護理:新生兒在藍光治療中無家屬陪護,實行封閉管理,所以需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護士要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經(jīng)常保持和家屬溝通,做到及時答復家屬各種問題,解釋患兒的病情和治療情況,以獲得家屬理解,減少家屬不良情緒,提高家屬滿意度,規(guī)避醫(yī)療糾紛;③針對護理人員的風險護理:成立風險護理小組,包括護士長及各責任護理組長等科室骨干人員,明確各成員責任,系統(tǒng)性收集黃疸藍光治療中的各種潛在風險因素,制定和嚴格遵守各種風險干預措施。加強培訓,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新生兒黃疸光療的風險知識,以提高自身的護理治療水平。熟練掌握各項護理干預措施,在工作中嚴格遵循各項規(guī)定和操作流程。風險護理小組對實施光療過程中的護理質(zhì)量進行質(zhì)量控制以及增強工作責任心等[10]。
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比較護理前和護理后5d患兒的黃疸指數(shù)和膽紅素水平。療效評價標準為:治愈表示患兒面部和皮膚等部位黃染全部消失,癥狀消除;顯效表示患兒面部和皮膚等部位黃染明顯減輕;無效表示除治愈和顯效未達標準的表現(xiàn)。測量黃疸指數(shù)采用經(jīng)皮黃疸測定儀于患兒的前額正中、臉部、胸前3處進行測定取平均值,患兒護理期間每日早8:00—9:00為測量時間。膽紅素水平:取新生兒的外周靜脈血,在本院檢驗科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統(tǒng)一質(zhì)控標準。治療不良事件:統(tǒng)計觀察組和對照組黃疸患兒治療過程中針頭脫落、皮膚損傷、眼罩脫落、反復穿刺、嘔吐窒息的發(fā)生率。護理滿意度:采用本研究設計的的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對患兒家屬進行調(diào)查,內(nèi)容主要為:服務態(tài)度、家屬安撫、病情解釋、操作水平、住院環(huán)境五個評分項目,5個項目又包括數(shù)個子分類條目,每個條目分為5項(1-5分)計分, 每個項目總計100分。每個項目滿分為100分,分值高低體現(xiàn)滿意度水平高低。
采用IBM 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為96.7%,對照組為9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黃疸指數(shù)、膽紅素水平方面,護理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5d的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不良事件方面,觀察組的各項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黃疸患兒療效及安全性比較(±s)[n(%)]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黃疸患兒療效及安全性比較(±s)[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指標 觀察組(n=60) 對照組(n=60)治療總有效 58(96.7) 54(90.0)黃疸指數(shù) 護理前 12.22±1.48 11.97±1.56護理后5d 3.44±1.13* 5.57±1.77膽紅素 護理前 252.23±15.74* 253.11±19.24護理后5d 190.64±13.34 206.14±16.75針頭脫落 11(18.3)* 16(26.7)皮膚損傷 9(15.0)* 18(28.1)眼罩脫落 12(20.0)* 23(38.3)反復穿刺 8(13.3)* 17(28.3)嘔吐窒息 6(10.0)* 15(25.0)治療不良事件
觀察組與對照組家屬對住院環(huán)境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各項評分指標觀察組家屬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黃疸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s)分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黃疸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s)分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護理滿意度指標 觀察組 對照組服務態(tài)度 93.33±1.55* 90.12±2.56家屬安撫 96.67±3.23* 89.35±4.29病情解釋 95.45±5.66* 88.16±4.41操作水平 94.53±3.87* 90.76±7.53住院環(huán)境 91.52±2.11 91.12±1.38
黃疸是新生兒的常見癥狀,是由于膽紅素水平偏高引起的,皮膚與面部等部位出現(xiàn)黃染,高發(fā)期主要發(fā)生在出生后的4~7d左右。如果長時間的病理性黃疸會引發(fā)膽紅素腦病,甚至會影響患兒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11]。藍光照射療法是目前新生兒黃疸的一種主要治療方式,光療會導致水溶性膽紅素光致異構(gòu)體的形成,其可以在尿液和膽汁中排泄。從而減少總血清膽紅素。但同時藍光照射治療過程中會存在一些治療風險[12]。比如新生兒容易哭鬧,容易導致眼罩脫落從而損傷眼睛。治療過程中會給患兒除去身上包裹物,會導致患兒缺乏安全感從而騷動,會引起針頭脫落,皮膚損傷等一系列意外事件產(chǎn)生[13]。風險事件一旦發(fā)生,又極易引起醫(yī)療糾紛。有文獻報道在光療過程中加強風險護理會減少發(fā)生風險的概率,能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提高光療效果同時加快膽紅素吸收,明顯提升患兒家屬滿意度[14]本研究的風險護理干預措施評估了黃疸患兒、家屬以及護理人員等方面因素,通過系統(tǒng)性收集光療過程各種不良事件,以此制定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各個環(huán)節(jié),從而預防了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15]。研究結(jié)果顯示,結(jié)合加強風險護理干預的觀察組相對于對照組未顯著提高光療的療效,但其對降低患兒的黃疸指數(shù)和膽紅素水平、降低治療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以及提高患兒家屬滿意度等方面均比對照組要有優(yōu)勢,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