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晶
摘 要:有關“量”的數(shù)學問題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在小學數(shù)學平時的教學中,都十分注重相同量之間的換算,這也是常常各類考試的重點,本文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shù)學“量感”。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量感” 培養(yǎng)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5-0169-01
說起“量感”大家可能會覺得有些陌生,但說起“量”一定不陌生。常見的“量”有長度,面積,體積,時間,重量,角度等等。有關“量”的數(shù)學問題在生活中其實非常常見,比如身高,體重,教室的面積,一盒牛奶的容積,從家到學校的距離等等。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們都十分注重相同量之間的換算等一些考試的必考點或重點,但往往在教學“量”的時候忽略了學生“量感”的培養(yǎng)。筆者將根據(jù)平時的教學感悟以及有關的理論借鑒對小學生數(shù)學“量感”的培養(yǎng)進行粗簡的分析。
“量感”歸根到底是一種“感受”,它是對物體的大小,重量,規(guī)模,快慢等的感受。然而在數(shù)學教學中,“量感”常常被忽略,因為要培養(yǎng)學生真實有意義的“量感”需要老師們付出更多的時間或者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做一些實驗或者活動。這是一個比較費時的過程,因而老師們寧愿將這些時間花在大量的練習上面,比如單位之間的換算等等。
1 導致學生”量感“缺失的原因
一旦老師忽略了學生的“量感”的培養(yǎng),一些看上去不可思議的錯誤也會隨之產生,比如“北京到上海的鐵路全長大約是是1463( )”,要求在括號里填上正確的單位,有很多學生會填寫“公頃”,“平方米”等等,這些錯誤在老師們看來是有些想不明白的,但事實就是存在這樣的情況。其實學生一旦出現(xiàn)這種單位之間的混亂就能說明他的“量感”的缺失,學生能否清晰的理解單位的含義其實是衡量“量感”形成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
那么導致學生“量感”缺失的原因有哪些呢?
1.1 缺乏對量的實際測量和操作
缺乏對量的實際測量和操作,雖然教材上有提供這樣的引導,但是考慮到各種因素,這些操作和測量往往被忽略了。比如五年級《認識公頃》一課時,教材是這樣定義的: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公頃。對于這個定義學生是很好理解的,但是能否真切的感受1公頃的大小呢?教材上有這樣一個題目“28個小朋友手拉手圍成一個正方形,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大約是1公頃?”對于這個問題學生都會計算的,但是會算就能說明學生能夠真實的感受到1公頃有多大了嗎?公頃是相對比較大的單位,學生對1公頃的理解比較抽象,如果老師愿意肯花時間能帶領學生去操場實際操作一下,那么學生的理解就能與生活接軌。
1.2 某些“量”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
有些“量”是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的,比如身高,體重,但有些單位學生學生在生活中很難真實的感受到,比如噸,平方千米等等。有些量是比較直觀的,比如厘米,分米等長度單位,元角分等錢數(shù)單位,這些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驗比較深刻的,而有些量是比較抽象的。
2 培養(yǎng)學生 “量感”的策略
2.1 在真實的活動中豐富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
例如,在教學時間單位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1分鐘”有多長的活動,讓學生在指定的1分鐘里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能寫多少個字,能做多少道口算,能跳幾下繩子等;在教學重量單位時,可以組織學生稱量身邊的物體,如自己的體重,書包,鉛筆盒等;在教學長度單位是,可以組織學生測量一下自己的身高,手臂的長度,腳的長度,教室的長度等;在教學面積單位時,可以測量下身邊的物體的面積,小到手指甲蓋,大到操場的面積。在一次次的測量活動中,學生無形之中就加深了對“量”的意義的理解,才能真實的體會到什么是長度,什么是面積,什么是體積,這樣也就能減少亂用單位的現(xiàn)象。
2.2 聯(lián)系生活,提高估算和概算的能力
小學數(shù)學教材在編排時常常也會舉一些實際的例子,來讓學生感悟量的大小。例如,天安門廣場的面積,南京明孝陵的面積,青藏高原的土地面積等等。但這些例子往往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很遠,學生難以獲得真切的感受。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如校園的面積,公園的面積或體育館圖書館的面積等等,這樣學生才能能真實的感受到“量”的大小。
在教學單位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能夠選擇一些參照物進行比較。比如:1平方厘米我們可以參照大拇指指甲蓋或者電腦鍵盤,1平方分米可以參照手掌面的大小,1平方米可以參照地磚的大小,有了這些實際參照物,學生就有了估計和概算的能力。
2.3 拓展教材,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學習
數(shù)學課堂教學往往有一個教學拓展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藉此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學習。
例如,在學習重量單位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查找有關秤和質量單位的前世今生,學生在調查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有趣的知識,比如古代稱量的工具有哪些,古代的計量重量的單位有哪些。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既豐富了課外知識,又進一步掌握了課內的知識。
綜上所述,“量”的學習本來就貫穿于學生的生活的四周,因此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重要的是喚起學生對“量”的屬性、大小、單位、工具使用上的真實感。學生只有在真實額感覺中學習,才能更好的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傲扛小钡呐囵B(yǎng)不應該成為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缺失和忽略的一部分。然而,數(shù)學“量感”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過教師長期的堅持不懈引導和訓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之中,逐步建立起對“量”的感受。
參考文獻:
[1] 周國蓉.6年級學生量感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D].重慶:西南大學,2014.
[2] 張廷凱.教材改革觀念變革與教材開發(fā)[N].中國圖書商報,2003-11-28(011).
[3] 劉慶娜.小學生估測水平、估測策略及培養(yǎng)[J].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