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瀅
摘 要:開展德育教育工作,這是保證青年人群能夠健康成長發(fā)展,為國家社會做出積極貢獻的重要途徑。年輕人正處于身心發(fā)展成長的關鍵時期,需要有正確的德育教育作為引導,從而在心態(tài)個性、價值理念等方面有向好的轉變。本次研究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策略進行分析,意在彌補傳統(tǒng)德育教育的不足,提升初中生的道德素質水平。
關鍵詞:初中;德育教育;應用策略
德育教育工作在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但是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老師的教育方法更傾向于照本宣科,學生的學習體驗也相對乏味無趣。對于這樣的情況,教育工作者理應積極探索更好的教學策略。我們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讓德育教育深入內心,引發(fā)共鳴。如此才能保證德育教育有新成效。
一 德育教育的開展要緊密貼合初中生的生活實踐
導致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工作成效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結合不夠緊密,教學偏于形式化。比如我們講到如何進行情緒的管理,做情緒的主人,老師可能會告訴大家情緒管理的方法,要轉移注意力,要嘗試換個角度看問題等等。但是這樣的教學不能結合實際案例來進行,學生缺乏真切的體驗,對老師講的內容就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認同。
圍繞初中生的生活實踐開展教學,這需要老師在設置話題課題或者選擇案例的時候從學生認知范圍、生活經驗之內考慮。比如在情緒管理這方面,老師可以先請同學們來講述自己的一些情緒不好時候的狀況,老師來做具體的分析,我們共同完成對情緒管理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有的同學提到,會在聽到噪音的時候特別煩躁,尤其是專心做題的時候,感覺難以控制,心理會胡思亂想。那么對于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老師結合教材內容以及自身經驗給學生提供建議,我們可以在煩躁的時候找一張紙去胡寫亂畫,快節(jié)奏的胡寫亂畫,把注意力轉移到筆尖的動作和腦海中一閃而過的念頭上去;或者我們可以閉上眼睛默背一些自己熟悉的文章、詩句或者歌詞。通過打斷煩躁情緒的持續(xù)發(fā)酵來調節(jié),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也受到眾多學生的認可。
二 圍繞典型案例或者代表性的事物現(xiàn)象開展辯論互動
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個人想法、思路是不一樣的。對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現(xiàn)象、行為,有的學生認為無所謂,也有的學生認為不可取。老師認為,對一些事情存在意見分歧很正常,但從德育教育的需求來看,我們應當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在相互辯論中達成共識,或者至少可以通過相互討論來加深思想認識。
這種德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通常是借助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來進行的。比如說到社會公德心,有時候我們要為他人著想,有時候我們又需要相互提煉。那么,怎么平衡這方面的關系呢?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例子:某小區(qū)廣場有一批廣場舞愛好者,他們的舞蹈觀賞性不錯,很受歡迎,成為晚上的一個特色。但周圍的住戶卻對他們非常排斥,甚至出現(xiàn)了亂扔垃圾、瓶子等的情況。那么,到底雙方的做法對不對呢?應該如何處理這件事呢?
老師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讓同學們進行討論。有的同學認為,廣場舞即便觀賞性很好,干擾的是周圍的住戶,那就是不可取的行為;也有的同學認為,小區(qū)住戶在自己廣場跳舞,那還是可以的,外來人員跳舞不合適;還有的同學認為,住戶扔垃圾的行為也是無奈之舉,情有可原。
同學們的討論,也許未必都對,但相互的討論辯論的過程就相當于在轉換視角看問題,可以幫助同學們拓展視野的廣度和思路的深度。這對避免學生出現(xiàn)極端心理,保持理性客觀的認知也是有積極作用的。
三 教師以身作則引領學生德育水平上新層次
在德育教育中,老師不能只是作為知識的傳遞者,更要作為道德素養(yǎng)素質的踐行者。所謂為人師表,老師自己的言行舉動往往對同學們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老師規(guī)范好自己的言行是至關重要的。
比如在關于包容心的教育中,老師會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包容,允許同學們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和想法,允許邊緣生的存在。我們要對同學們一視同仁,既要看到學生成績不好的原因,也要看到學生在個性、心態(tài)等方面的好的表現(xiàn)。老師自身要成為文明、禮貌、嚴謹、細致、理性、創(chuàng)新等各種精神和素質的代名詞,才能讓學生有樣學樣,從老師的身上學到更多。相比傳統(tǒng)教育方式中的生搬硬套、空洞說教,這種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會有更好的成果體現(xiàn),讓學生的道德水平更進一步。
四 結語
良好的道德素質素養(yǎng)對青少年個人的成長有重要意義。為了達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成果,教師需要做出更多積極嘗試。我們要力求讓每個學生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傳承,在言行舉止,思想觀念上有好的表現(xiàn)。如此才能真正成長為符合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優(yōu)秀青少年。
參考文獻
[1]高明華.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方法的實踐研究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