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英
摘 要:小學語文實踐活動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板塊,利用和開發(fā)身邊的資源,既能使語文生活化,也能促進身邊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被稱為“花城”的廣州植被多樣,花草植物資源豐富,教師應扎根校園、立足家庭、關注社會,多渠道挖掘身邊的花草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積淀文化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傳承以花草入詩、入藥、入食、入畫的傳統(tǒng)文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實踐活動;鄉(xiāng)土;花草植物;文化探究
廣州美稱“花城”,花草樹木品種繁多,我們常把花草入詩、入藥、入食、入畫……無論是古典詩詞,還是現代詩文,或者是畫家的筆下、攝影師的鏡頭下,總是有花草的身影;我們的美食、湯藥中更不乏這些花草,也有人因為誤食有毒花草致病甚至喪命。我校背靠十八羅漢山森林公園,公園總面積5048畝,植被豐富,非常有利于開展活動教學探究。我校積極借助語文實踐活動,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結合的活動網絡,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發(fā)現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收獲生活,科學地認識身邊的花草,探究身邊的花草文化;并將其與我們的“節(jié)日節(jié)氣文化”融合,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動嶺南文化的傳播,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扎根校園生活,拓展鄉(xiāng)土花草植物文化的認識
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是師生生活質量高的一個具體體現。十八羅漢山樹木茂盛、野草常綠,草叢中到處有鮮花盛開。校園里綠樹成蔭、四季如春。
學校里有上千種花草植物,高大樹木下面是一個個小花園,綠化覆蓋率達70%。學生知道學校有許多美麗的花草,但是對于花草植物的名稱、學校為什么種植這些植物并不清楚。為此,學校開展了一次有意義的“我對學?;ú葜参锏恼J識”探究活動。四到六年級的學生紛紛行動起來,利用課余時間,拿著筆記本走遍校園,邊走邊欣賞,并記錄花草植物的特點,遇到不認識的或問同學,或請教教師、校工。有的學生還建議校長在各樓層的走廊擺放多層管道種植花草,使我們的校園更美、更環(huán)保。整個活動在有序、歡樂、和諧的氣氛中進行,不僅增強了學生對花草植物的認識,還激發(fā)了學生熱愛校園、熱愛生活的情感。以下是學生有感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小詩:
潭小潭小并不小
綠樹成蔭花正茂
一月炮竹花紅艷艷
二月紫荊花開燦爛
三月木棉迎賓客
……
布魯納認為:“以發(fā)現為重點,確實能幫助兒童學會多種多樣地解決問題,多種多樣地更好地使用和轉換信息,幫助他學會怎樣完成真正的學習任務?!币虼?,教師應重視挖掘身邊的資源,引導學生積極發(fā)現、探究,從而豐富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能力。
二、立足家庭生活,豐富鄉(xiāng)土植物文化的內容
學生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不能僅局限于學校的學習,還要拓展學校的教學活動空間和活動內容,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社會實踐應用中總結,汲取更豐富的學習、生活經驗,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學校組織了“潭山小學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之鄉(xiāng)土花草探究”,編制了《潭山小學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之鄉(xiāng)土花草探究手冊》,并讓學生把實踐的成果寫進手冊。
(一)花草植物文化深入家中
學生紛紛動員家長在家里種上花草植物,美化、凈化自己的家園,并從中學習關于植物生長的知識。例如,葉片小的植物生長緩慢些,需要的水分也少些,反之,葉片大的植物生長速度快些,需要的水分也多些;有室內植物和室外植物,室內植物不喜歡陽光,需要的水分也相對較少。根據不同季節(jié)種植不同的植物,如春節(jié)插桃花,寓意大展宏圖;康乃馨,被視為獻給母親的花。平時亦可種些桂花、富貴竹、茶花、蘭花、發(fā)財樹、秋海棠、鳳仙花等吉祥植物。
(二)合作探究時令花草植物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了解花草植物文化,我們讓學生結合時令,探究身邊按照時令生長的花草植物。根據資料顯示:二十四節(jié)氣是指導農業(yè)生產的指南針,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同時,把花草植物文化與二十四節(jié)氣有機結合,并把實踐的成果編印成校本教材《歲時記趣》,如“雨水”探究春筍、“清明”探究青梅、“秋分”探究菊花等。學生可通過探究時令花草植物,掌握豐富的文化內涵,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三)班上展示、評價
校本教材《歲時記趣》內容豐富多彩,色彩鮮艷,是學生合作學習的成果。通過探究,學生認識了許多身邊的花草植物。學生樂于與同學分享,每小組各自說說自己的作品,介紹自己家中最喜歡的花草植物的名稱、顏色、味道、生長特點、喜歡的原因,再在電腦平臺上展示畫冊,當小組成員發(fā)言不夠全面時,其他組員補充,形成合力群體,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發(fā)揮自己應有的水平,還能促使他們在學習上互相協作、共同提高,增進同學間的友誼。
三、關注社會生活,生成鄉(xiāng)土花草植物文化資源
當下,很多人來到田野里“指冬瓜畫葫蘆”,鬧出笑話,原因是對事物缺乏觀察、發(fā)現,也缺乏相關的社會生活經驗。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只有把讀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生活才會更精彩。
(一)活動中了解鄉(xiāng)土花草植物的藥食價值
大自然真奇妙,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會生長出植物。田野里的野花、山上的小樹,植物無處不在,其中不少植物有重要的藥食價值。為了讓學生認識花草植物的藥食價值,筆者引導學生利用假期和家長使用手機上的“識花君”小程序一起進行親子活動,他們都十分興奮,紛紛把從“識花君”中認識的植物記錄在《潭山小學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之鄉(xiāng)土花草探究手冊》中,作為自己的實踐成果。
(二)采取采訪、查找等方法辨別鄉(xiāng)土花草植物的藥用價值
學生運用“識花君”小程序拍下圖片,采集了一些比較常見的花草,如蒲公英、野葛菜、霧水葛、毛射草,通過上網、查找書籍、與經驗豐富的老中醫(yī)進行面對面交流等方法辨別它們的藥用價值。一系列的實踐活動發(fā)揮了不同的教育功能,特別是家長的陪同、社會人士的大力協助,讓學生成了生活的有心人。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資源,把我們的生活轉化成課程,讓我們的語文實踐活動成果更加豐碩。
參考文獻
[1]陳小鋒.讓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學生生活[J].讀寫算(教研版),2014(18).
[2]王錞.特色教育探索(管理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3]趙靜.小學語文合作學習問題與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