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琳林
摘 要:證人證言作為法定證據(jù)之一,在認定事實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然而司法實踐中,證人出庭率低,偽證現(xiàn)象得不到應有的制裁,嚴重影響了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順利進行。本文從分析現(xiàn)行民事證人制度的立法缺陷入手,從證人的主體范圍、證人保護、證人的權利義務、偽證的懲戒制度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議,以期解決證人作證的后顧之憂,杜絕偽證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維護司法公正。
關鍵詞:民事訴訟;證人制度;偽證
一、我國民事訴訟證人制度的立法缺陷
(一)我國的訴訟結構與證人出庭的方式存在結構性錯位
雖然目前的民事訴訟制度已經(jīng)建立了證人證言制度,但并沒有規(guī)定誰將證明證人出庭。在實踐中,經(jīng)常使用普通法系統(tǒng)。當事人和律師積極尋求證人證明其事實,并在審判期間直接將其提交法院。如果證人是“當事人的證人”,則證人不出庭的風險將由當事人承擔。因此,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法官不知道該人是否提交了證人,誰是證人以及證明了什么。但是,中國的民事訴訟結構屬于民法體系。證人向國家作證,證人被定位為“法庭證人”。因此,在對證人進行調(diào)查和審查時,法官通常直接進行,當事人和律師要求證人取得法官的許可。這種畸形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證人制度的機制和功能失調(diào)的不平衡。
(二)有關證人制度的規(guī)定,違背了“行為模式與法律后果”的立法邏輯規(guī)律
“中國民事訴訟法”第70條規(guī)定,了解案件的所有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在法庭上作證。法律必須履行其法律義務,違法行為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但是,中國目前的制度只規(guī)定了證人必須作證的方式,但沒有規(guī)定任何不利的法律后果。顯然,這不符合立法的邏輯。在沒有責任限制的情況下,證人在法庭上似乎是規(guī)避義務,證人未能履行(拒絕作證)或不正當履行(偽證)是不可避免的。
(三)關于證人主體資格的規(guī)定不科學
中國的民事訴訟法沒有規(guī)定證人的概念。它只是說“所有理解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在法庭上作證。”根據(jù)對法律規(guī)定的理解,證人包括個人和單位。但是,從立法技術的角度來看,“單位”并不是一個嚴格的法律術語,很容易在執(zhí)法中產(chǎn)生歧義。民事訴訟法本身并沒有界定“單位”的概念,其他法律沒有明確解釋它。在實踐中,刑法意義上的單位犯罪概念單位被廣泛使用,包括公司、企業(yè)、機構、政府組織和基層組織。從世界各國的立法來看,只有中國單位才能作證。正如一些學者所說,在中國,這只是擴大證據(jù)資源的一個令人不滿意的選擇。
二、完善我國民事訴訟證人制度的幾點建議
“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中有關證人證言的條款卻只有廖廖兩條,要想規(guī)范司法實踐中證人的資格、權利、義務、作證的程序、證言的收集、判斷取舍等方方面面,顯然是望尖莫及?!睂τ谵D型時期的中國民事訴訟證人制度的完善,筆者提出以下意見。
(一)取消單位作證的規(guī)定
從理論上講,人們普遍認為“證人是指那些了解案件事實,當事人要求和法院傳票在法庭上作證的人”,但在特定情況下,證人必須擁有能夠通過他或她的感知來感知和了解案件的真實情況。作為法人或非法人組織,該單位不能“親自”向法院提出其所認定的事實,也不能接受雙方的辯論和質(zhì)證。因此,應取消該單位證詞的法律規(guī)定。目前,所謂的單位證言主要是通過法定代表人在法庭上作證并以書面形式證明并加蓋公章。法定代表人不是單位意志的麥克風,他在法庭上的證詞應該歸功于自然人的證詞。單位提供的檔案資料,證明文件和其他書面材料屬于書面證據(jù)范圍,不能定義為證人證詞。
(二)完善證人出庭作證的保護和保障措施
權利和義務的統(tǒng)一,是良法必備的條件之一。強調(diào)證人出庭作證,必須加強對證人出庭作證的保護制度和保障措施的建設。制度與措施健全與否,對于提高證人出庭作證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有重要作用。
(1)經(jīng)濟補償制度。證人在法庭上作證協(xié)助國家執(zhí)法,幫助司法機構準確查明案件并維護法治。因此,法院作證的必要費用應由國家承擔,國家應當提供一定的經(jīng)濟補償,以便在法庭上解決證人的證詞。中國應建立證人經(jīng)濟賠償制度,在法庭上作證,明確界定證人獲得賠償費的項目,時間和方法。
(2)保護制度。證人出庭作證,其人身及財產(chǎn)安全理應受到國家的保護英國的丹寧勛爵以其經(jīng)典的富于哲理的司法意見表達了對證人進行保護的必要性:“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來保護證人是法庭的職責,否則,整個法律訴訟就會一文不值?!搬槍λ痉▽嵺`中各機關在證人保護上存在相互推作的現(xiàn)象,建議在公安機關內(nèi)部設立專門的證人保護機構,負責證人安全保障的具體事務,做到事先針對性的防范與處置和事后的追訴與懲罰相結合,解決證人出庭作證的后顧之憂。
(三)有選擇地推行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制度
目前,證人不在法庭作證的原因很多。公民的法律意識不僅薄弱,而且法律制度也不完善。因此,應該有選擇地執(zhí)行強制證人在法庭上作證。對于當事人在法庭上作證的“證人”,法院應當通過“證人”或“證人”所寫的“證據(jù)”所發(fā)出的書面證詞來識別,該證詞知道該證據(jù)的事實。案件并愿意在法庭上作證,以防止法院通知非認證人員參與訴訟。法院認定具有證人資格并享有證人權利并承擔證人義務的人,應當接受法院的通知,在法庭上作證。如果法院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拒絕作證,法院可以強迫他在法庭上作證并給予某些法律制裁。
(四)確立集中審理原則,保障證人證言的質(zhì)量及證人的權利
所謂集中審判是指案件的審理應該不間斷地繼續(xù)審查,并直接審查完成的審判原則。有證人的案件在一次審判中完成,即使需要涉及兩次或多次審判的復雜案件,也應每天審判,直至審判結束。證人證言的真實性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其保密性。其在法庭上作出的陳述不應受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無法參加審理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證人的內(nèi)容無法事先知曉。如果案件不能集中,證人的保密性將得不到保證,證人的證詞質(zhì)量將大大降低。
此外,如果案件的審判期很長且審判次數(shù)很多,證人將面臨無意中通知法院的風險。一些證人在法院通知時到達。由于審判效率低下,證人必須等待下一次庭審,因為他沒有出庭,這無疑增加了證人的負擔。這是證人出庭率低的原因之一。因此,確保證人案件的集中審理有利于全面保障公民履行證人的義務,維護證人的合法權益。
(五)完善偽證行為懲戒制度
在實踐中,由于難以證明偽證行為,偽證罪的責任并不完美,法官一般不愿意進行起訴,偽證罪行正在蔓延。鑒于偽證嚴重擾亂了訴訟秩序,破壞了社會信用,完善偽證紀律制度勢在必行。那些在審判前主動承認偽證的人,可以給予較輕的懲罰,并給予勸誡,并命令悔改;法院宣誓后的偽證罪將受到嚴厲處罰,罰款,拘留等;對于嚴重妨礙民事訴訟的偽證罪行,偽證罪將追究刑事責任。
總之,完善民事訴訟證人制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它需要在概念、文化、制度、規(guī)則、保障和懲罰方面得到全面解決。特別是從證人的角度關注這個問題,喚起證人的主要行動卡。良心和責任感消除了偽證的發(fā)生,使訴訟活動順利進行,維護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