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鳴鳴
【摘要】現(xiàn)在的初中生,是浸潤在網(wǎng)絡時代中長大的一代人,他們眼界開闊,思維活躍,接受信息快,興趣點和興奮點高,這就要求教師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心中的“那桶水”更多,才能“制造出”更適合現(xiàn)代初中生的“那杯水”。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技巧,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的探究欲望。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提問 激發(fā)思考 培養(yǎng)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128-02
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技巧,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的探究欲望。陶行知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苯處煹奶釂枺瑔柕们擅?,則瞬間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相反,問得平淡或枯燥,則會削弱學生的智慧之光,甚至會慢慢磨掉學生的興趣。
一、變身“時尚達人”,用流行語問學生
網(wǎng)絡時代的青少年,已經(jīng)不滿足于傳統(tǒng)的一些語言,課堂上,教師不妨適當?shù)卮┎逡恍┝餍芯W(wǎng)絡語,既能讓課堂氣氛輕松活潑,又顯得教師親切開明,容易引起年輕學生的共鳴。
例如,筆者在教《給我的孩子們》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作者豐子愷家的幾個孩子放在今天算是熊孩子嗎?”學生們聽了哈哈大笑,繼而七嘴八舌討論熊孩子的概念界定,一致回答:“不是熊孩子,他們只是天真可愛,充滿童心?!庇秩?,在教《出師表》時,教師又問:“諸葛亮對劉禪的感情很復雜,既有老臣對君主的衷心,又有父輩對晚輩的叮嚀,他即將遠行出師,如果這故事拍成古代版《爸爸去哪兒》,而你是導演,你認為可以拍攝哪些特寫鏡頭?”學生都會心地笑了起來,然后陷入沉思,包括那些平時調皮的、心不在焉的學生,也都積極動起腦筋,積極舉手回答。
這種接地氣的提問技巧,讓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思維的火花也不斷被點燃。
二、扮演“心機記者”,用“套路”問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進行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比如一條大河,要靠很多小的溪流來滋養(yǎng)它。教師只有“胸中有萬壑”,才能長袖善舞,才能像資深的央視記者那樣,問出“采訪對象”——學生的思辨火花,問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不露痕跡地、有針對性地引領學生一步一步探究問題本質。
例如,筆者在教《呼蘭河傳》一文時,預先精心備課,設置了以下的“套路連環(huán)問”:
師:課文中“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這一小節(jié)是課文最經(jīng)典的片段,請問,這段該用什么年齡的什么口氣去讀呢?
生1:用小女孩天真的口氣去讀。
師:為什么?
生1:因為這些都是透過小女孩的眼睛看到的,反映蕭紅童年的快樂自由。
師:所以,除了天真的口氣,還可以讀出什么口氣?
生1:快樂、自由、向往的口氣。(請該生朗讀)
師:你讀得太好了,把我們都帶入了那個自由美好的小花園。是不是各位都認為用小蕭紅的口氣去讀?有沒有別的朗讀方式?
生2:我覺得可以用成年人的口氣去讀。
師:嗯,這位大俠觀點很新穎,為什么呢?
生2:因為這篇小說是蕭紅成年以后寫的,從成人的角度回憶后花園。她纏綿病榻,飽嘗人間冷暖,所以,特別思念自己的祖父和小花園。
生2朗讀。
師:從你的朗讀中,看出你對蕭紅充滿了同情。課文只是節(jié)選了小說的一部分,我希望同學們能閱讀整部小說,加深對舊時代社會的理解。
學生果然在課后主動閱讀了整部小說。學生聽說讀的語文技能得到了鍛煉,思維品質也得到了提高。
三、模擬“古風運動者”,用古話問學生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走一走古風路線,把現(xiàn)代變成“古代”,把教室變成“楚國”“蜀地”“臨安”“長安”……帶領對穿越劇“迷之好奇”的學生親身體驗一下。教師模擬古人說話的語氣,嘗試用一些“之乎者也”提出問題。
如,筆者在教《小石潭記》一課時,也模擬古人語氣提問:“小石潭水清景美,然宗元之心究竟喜之乎?哀乎?其各占幾分?何也?”有學生回答道:“先喜后哀,喜占三分,哀占七分?!边€有學生答道:“宗元本有幾分喜,然因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令其想到自身遭遇,所以喜悅頓失,唯余凄涼。”如果有學生經(jīng)常這樣回答,那么,他的文學素養(yǎng)一定會得到提高,古文功底就會更加扎實。教師何不因地制宜,讓課堂與課文相得益彰呢?
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遍_啟學生的心智,從提問做起,讓語文教師和語文課堂,以美麗而富有魅力的姿態(tài)留在學生的心里,帶領學生探驪得珠,綻放智慧語文的花蕾。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2]魏書生.《中學語文改革研究》
[3]《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