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宏
摘? ? 要: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的推廣,學校和教師越來越注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注重對學生精神素質的涵養(yǎng),語文教學尤其如此。傳統(tǒng)語文教學偏重語言知識教學,較少涉及學生的情感教育、價值取向等教學。教師要逐步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突出人文主義教學,注重教學中的育人之道。
關鍵詞: 小學語文? ? 育人思想? ? 教育理念
語文教學中的“育人之道”是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從思想品德、價值取向等方面展開語文教學,語文教學不僅停留在理論知識層面,而且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一方面是教學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符合社會對人才素質標準的新要求。
一、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觀念陳舊。
很多教師出于應試等原因考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仍然奉行傳統(tǒng)教學觀念。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忽視學生發(fā)展需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注重字詞、文章解析等語言知識方面的學習,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深挖教材,忽視課文中蘊含的情感教育和人文主義精神,育人之道無從談起。
(二)教學手段落后。
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一般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手段,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聽,這種教學方法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課堂教學效率較低。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流于形式,例如講解古詩詞的時候,教師詢問學生古詩中第幾句是什么意思,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是什么等問題時,沒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而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及語文學習造成負面影響。此外,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多在課堂中進行,局限了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利于課外學習活動的開展,沒有突出語文學習的實踐性。
(三)評價標準單一。
小學語文教學主要通過期末成績反映學生語文學習水平,這種評價標準過于僵化,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日常語文教學多以教師的評價作為評價標準,忽視同學互評和自評等方式。
二、小學語文教學的育人方式
(一)革新教學觀念,轉變師生關系。
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提升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語文素養(yǎng)首先要轉變師生關系,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情況制定。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關于“人”的教育,學校教育不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一臺做題機器,而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道德品質高尚、學習能力強、關注社會和國家發(fā)展的人。教師必須革新教學觀念,在教學中不再僅僅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在教學中關注學生成長,關注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
教師在教學中要多以朋友身份與學生交流,在交流過程中逐步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及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師可以及時給予學生幫助,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不再以統(tǒng)一標準要求學生,注重個性化學習策略的制定。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終身學習,很多學生以為學習就是在學校中進行的活動,忽視終身學習對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歪曲教育的本質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灌輸終身學習觀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內容選擇科學的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小學生習慣形象思維,喜歡直觀的學習材料,教師可以使用情景教學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例如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學生可以在課前閱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要講的內容。然后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播放《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微視頻。學生觀看視頻的時候,很容易被帶入課文講述情境中,被課文故事吸引。在應該闔家團圓的圣誕節(jié),小女孩獨自一人走在冰天雪地的大街上,靠出賣火柴換取一點金錢。小女孩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眼神中的無助和孤獨是單靠文本文字學生難以想象出來的。小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受到了極大震撼,視頻中的雪夜、寒風、其他人家中闔家團圓的熱鬧氣氛與小女孩獨自一人的凄涼無助都會讓小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對小女孩的遭遇產生共情。教師可以提問如果碰到賣火柴的小女孩應該怎么做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同情心,同時讓學生意識到現在生活的寶貴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教師還可以選擇分層教學法進行個性化教學,通過任務驅動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傊?,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不斷完善學生的語文學習。
(三)豐富教學內容。
傳統(tǒng)語文教學內容主要是課本課文,但是課本容量有限,所以教師必須豐富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圍繞課文拓展,可以是作家的生平經歷,也可以是文章的主題內容。例如學習《少年閏土》時,教師可以向小學生介紹作家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的文學作品,重點介紹魯迅生活的時代背景,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魯迅創(chuàng)作文章的意圖及思想主旨。此外,通過了解作家的生平,小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家與當時社會黑暗敵對勢力做斗爭的決心,從中汲取成長的力量。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拓展文章內容,將閏土長大后與作者相遇的部分節(jié)選出來讓學生比較閱讀,加深對與“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引導與聯(lián)想。
語文不是一個人的學習,而是不同人思想的相互影響,課堂上,老師的提問不應局限于一個人。老師在提問的時候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以辯論形式學習、思考語文知識。比如,講到愚公移山的時候,往往把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放在絕對的正面,而智叟則是反面。但以現代教育和文化發(fā)展來看,愚公單方面決定了子子孫孫未來的生活,這種思想有可能不利于現代小學生的成長。針對這方面,老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兩個小組進行辯論。辯論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正常的辯論,學生可以表達自己支持的觀點,第二部分是交換觀點,以此培養(yǎng)小學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客觀意識。老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辯論收集需要解答的問題,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又讓老師接下來的教學有了足夠的準備。通過把辯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客觀思考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集體感、團結合作及分享和溝通意識。
(五)加強語文的課外延伸和拓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廣泛搜集資料,了解課本之外的知識。不僅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和動力,有助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例如,在《翠鳥》一課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最后階段指導學生開展拓展性短文《鷹》的閱讀及相應習題的練習和課外延伸活動查資料,評選鳥類能手全班同學一起辦展板,放到校園里讓其他同學一起了解鳥類、保護鳥類。一方面運用課堂教學中學過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另一方面將課內和課外活動整合,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起到鞏固和提高功效,對學生個體發(fā)展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新時期的語文教學要突出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在語文學習中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及人文主義素養(yǎng)。教師組織語文教學的時候首先革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注重對學生的啟發(fā)和聯(lián)想;加強課外實踐活動開展,促進小學生個體成長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衛(wèi)紅.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方法探析[J].課程教學研究,2018(06):68-71.
[2]陳花.小學語文教學的育人之“道”[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3):46.
[3]陳誠勛.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育人之“道”[J].黑河教育,2018(03):34-35.
[4]王坤.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育人之道[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07):112-113.
[5]谷志平.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3(12):37-38.
[6]黃鑫.讓德育之花在語文課堂綻放[J].江西教育,2018(3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