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 要:專項訓練是指根據學生的真實需求展開的針對性的項目訓練。如果高三數學教師設計的專項練習符合高中生的復習需求,那么則可在最短時間內提升高三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應試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備考信心,為高三學生在數學高考中取得成功做好準備。本文將從開設分項練習項目、設計梯級式專項練習任務、及時展開練習輔導三個角度分析高三數學組織專項訓練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三數學;復習階段;專項練習;設計策略
對于高三生來說,令他們十分頭疼但是不得不完成的學習任務便是數學練習。高中生渴望通過大量的數學練習積累豐富的解題經驗,但是卻疲于應付數學練習任務,因為教師所采取的“題海戰(zhàn)術”使他們失去了本來的積極性。雖然高中數學教師在轉變師生關系、改革教學策略、優(yōu)化教學方法與評價手段等方面做出了改革調整,但是,如果不改變高三復習階段的練習指導方式,則會限制高中數學課程的健康發(fā)展。對此,筆者認為教師應該以專項訓練重新組織數學練習,改變常規(guī)的“題海戰(zhàn)術”,讓高三生有針對性地解答相應的數學題目,保證數學練習直接指向高三生的復習需求,使學生及時查漏補缺,提高個人復習效率。
一、開設分項練習項目
專項練習的第一步便是要按照知識板塊與考查方向分門別類地設計練習項目,以便讓學生及時選擇自己需要的練習對象。高考對高中數學教學起著指揮棒的導向作用,對高三復習階段的影響尤為明顯,所以教師可以結合高考數學試卷的知識考查重點設計分項練習項目,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盲區(qū)展開針對性地數學練習。
通過觀察近幾年來高考數學題目所考查的數學知識點,筆者認為高考數學一般是從函數與導數、數列與極限、概率與統計、三角函數、不等式、解析幾何、立體幾何這七個知識板塊作為出題方向的。在設計數學專項練習項目時,筆者以這七個知識點作為分項主題,收錄五年內的高考真題以及數學教師所編寫的高考模擬題,便于學生靈活按照自己的知識盲區(qū)選擇相應的練習板塊。比如,學生的函數意識較差,無法靈活建立函數解析式,便可將“函數與導數”項目作為自己的練習重點,分析函數與導數題目的常見解題規(guī)律與一般方法,增加自己的解題經驗。
二、設計梯級式專項練習任務
雖然分項的數學練習任務能夠讓學生明確自己的練習重點,但是有著同樣學習困惑的學生依然存在一定的智力差異。比如,同樣是空間想象能力較差的學生,有的學生無法將最基本的幾何定理與證明過程應用到各個問題情境中,有的學生則無法根據題意要求靈活添加輔助線、輔助面,但是卻能游刃有余地處理常規(guī)的幾何定理與幾何證明題目。所以,高中數學教師應該設計梯級式專項練習任務,劃分練習難度,便于學生靈活選擇,穩(wěn)步提升自己的解題能力。
就如在立體幾何練習區(qū)內,筆者分析了高考數學的常見題型與解題方法,如概念辨析、三視圖、球類運動、平行與垂直知識等。這些知識可以衍生出多變的數學題目,而不同的題目的解題難度是不同的。在幾何專項練習中,筆者以易、中、難三個練習難度羅列了數學練習題,希望學生們可以自主選擇。就如在“易”這個難度中,筆者會整理一些選擇題、填空題以及一些簡單的主觀題,希望學生可以明確各個幾何概念與幾何性質,初步鍛煉自己的幾何解題能力。在“中”這個難度中,筆者會選擇一些常見的添加輔助線、輔助面的幾何主觀題,由此提升高中生的幾何證明能力。在“難”這個難度中,筆者會準備一些拓展題,這些拓展題對學生的抽象與想象能力要求較高,只能面向一部分優(yōu)等生。
三、及時展開練習輔導
專項練習讓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練習項目,始終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中心。這種練習方式對教師的練習輔導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為教師必須要對不同的學生展開針對的練習輔導,幫助學生找出某類題型的解題規(guī)律,才能真正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對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小班化教學和組織練習輔導,將有著同樣問題的學生集合起來,由此實施針對性的練習指導。
為了針對性地輔導本班學生解決練習難題,筆者會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匯總難題,主動分析練習成果,實施練習輔導。比如,有的學生在立體幾何題目練習中很難通過想象準確添加輔助線、輔助面,所以筆者便教給他們以平面向量來解答幾何問題的方法,與學生一同總結立體幾何問題的相關解題技巧。一個月之后,筆者會組織學生再做錯題,檢查學生的練習所得,以制定下一輪復習練習計劃。
總而言之,高三復習教學必須要關注高中生的學習差異,保證每個高中生在最后一學年實現個性化學習發(fā)展,為每個學生取得高考數學成功做好充足準備。對此,高中數學教師應使用專項訓練,讓每一個高中生都能在數學練習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劉香云.關注學生差異,分層實施復習:基于學生學情的高三數學進階式復習策略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18(30):40-41+59.
[2]黃健.選典型 重探究 促本質:提升高三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思考[J].中學數學月刊,2018(9):32-36.
編輯 梁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