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鄭實 編輯 | 王芳麗
在威尼斯本島與亞得里亞海之間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島。最外圍是狹長的利多島,它是威尼斯抵御狂躁大海的一道天然屏障。在利多島和本島之間的水域被稱為瀉湖,是由于海水被圍堵于此而形成的。瀉湖、小島以及猶太人區(qū)都是威尼斯傳奇的一部分。
圣喬治島和圣馬可廣場隔海相望。島上的地標是帕萊蒂奧設計的圣喬治馬焦雷教堂。它的正面被認為是文藝復興建筑的典范。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師力圖在新興建筑中融入古羅馬時代的建筑元素。帕萊蒂奧是這方面的大師。
很多文藝復興的作品乍一看會覺得平淡無奇,但其實非常耐看。建筑師總是盡可能調動全部智慧來體現(xiàn)和諧與均衡的美學理想。大到建筑的各個主體部分,小到一個柱頭一個基座,都顯現(xiàn)出設計師的才智。站在圣喬治馬焦雷教堂正面,可以看到帕萊蒂奧如何成功地解決了一個核心問題:讓基督教堂成為希臘羅馬神廟的延續(xù)。我覺得正面巨大的四根圓柱完全是神來之筆。正中的三角楣與中殿等高,兩側的三角與側殿相同。帕萊蒂奧用圓柱將這兩部分連在一起,同時又破解了兩個三角相連的單調感。更妙的是,為了不打破圓柱與柱頭的比例關系(比例對希臘羅馬柱式極為重要),他將圓柱落于高高的柱基上,而如此高深的柱基又增添了整座教堂的威嚴感。
位于威尼斯本島東北方的穆拉諾島,七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著名的玻璃制品中心。行銷全意大利甚至歐洲的玻璃裝飾品上都帶有穆拉諾島的印記。當年利瑪竇來華進獻萬歷皇帝的三菱鏡就產(chǎn)于此地。此外我們在歐洲宮廷或貴族宅邸中經(jīng)常看到的華麗的玻璃吊燈,以及教堂中斑斕的彩色玻璃很多也產(chǎn)自這里。遍布威尼斯大街小巷的玻璃飾品店中擺滿了穆拉諾島的產(chǎn)品。和真正精致復雜的玻璃制品相比,那些針對游客的小擺件對玻璃工匠來說恐怕只是用邊角料隨意擺弄出來的吧。
▲ 圣喬治島
▼ 布拉諾島上有許多彩色的房子 攝影/圖蟲創(chuàng)意
威尼斯穆拉諾島玻璃工坊 攝影/圖蟲創(chuàng)意
在旅館侍者的極力推介下,我決定帶女兒到小島去參觀一下玻璃制作坊。侍者隨即帶我們走向不遠處的碼頭,立即招來一輛汽船免費送我們去穆拉諾島。老實說,這樣的高規(guī)格服務讓我吃了一驚,趕緊偷偷摸了摸錢包,即便不收船票,小費是一定要給的吧,在威尼斯哪里有真正的免費?
船停下后,有人把我們領進一個大門??瓷先ミ@是個很普通的建筑,和威尼斯島上的其他小樓沒什么區(qū)別。進入后發(fā)現(xiàn)有點黑,而且比較低矮,不像是制作精致器皿的工坊。在我們的座位前有個小桌子,上面有個罐子,里面放了一堆紙票。這無疑是暗示我們該為此次參觀支付多大面額的費用。
坐了好一會兒,出來一位中年人。他向我們簡單點頭示意了一下,隨即拿起一個長管子,很熟練地放置一塊軟料,開始用力吹起來。他很快制作了一個樣式最普通的玻璃瓶子,然后消失了。整個過程大約只有幾分鐘,不過,這確實是我和女兒第一次親眼目睹玻璃的制作過程。幾年后,我和女兒去參觀巴黎的巴卡拉水晶博物館,那里只在屏幕上播放了玻璃工藝品的制作過程,我們不禁回憶起在穆拉諾島上的這次經(jīng)歷,雖然整個過程很簡單,我們卻印象很深。
從工房出來,我們去參觀了穆拉諾島玻璃博物館。這里收集了上啟埃及下至當代的玻璃制品,展現(xiàn)了這種奇妙制品幾千年來的發(fā)展。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介紹了穆拉諾島自身的發(fā)展。
1291年,在威尼斯從事玻璃制造的匠人被強迫移居到穆諾拉島。因為政府擔心他們的作坊使用明火,會引燃本島的木結構房屋。此后匠人們精益求精的玻璃制造技術成為威尼斯的一塊招牌。威尼斯政府甚至禁止穆拉諾島工匠離開,以防技術外泄。但還是有懷揣絕技的工匠設法逃離,將技藝傳授給了歐洲其他國家。凡爾賽鏡廳的鏡子,就是在外逃到法國的匠人的指導下制作的。
穆拉諾島的主題是玻璃,隨處可見和玻璃有關的東西。街頭有奇形怪狀的玻璃紀念物,運河兩邊全是出售玻璃制品的小店,一家挨著一家。我們由此對玻璃制品興趣大增,總覺得也要帶回一些紀念品才甘心。但是玻璃很脆弱,比瓷器還難攜帶。最終我只是買了幾只項墜分送親友。后來有個朋友收到我快遞的一只項墜,說是打開后便驚呼漂亮,引來全辦公室的同事都來贊嘆一番。
狹長的利多島是威尼斯的天然屏障,亞得里亞海兇暴的波濤被阻擋在利多島的外側。對于航行數(shù)月歸來的水手和商人來說,看到利多島便會急于脫掉又臟又臭的衣服:終于到家了。1378年到1379年間熱那亞圍攻威尼斯的海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威尼斯奇跡般轉敗為勝,此后其海上帝國又維持了幾個世紀。而戰(zhàn)敗的熱那亞一蹶不振,從此無法和威尼斯抗衡。
利多島,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舉辦地 攝影/圖蟲創(chuàng)意
現(xiàn)在的利多島最知名之處都和電影有關。每年的威尼斯電影節(jié)都在利多島的電影宮舉行。女兒對電影情有獨鐘,因此我們必然要去實地參觀一下??上?,在電影節(jié)之外的時間,整個島都顯得空空蕩蕩,除了碼頭附近,海邊很少見到人。去除了電影節(jié)裝飾的電影宮光禿禿的,感覺比島上的居民住房還單調簡陋。
不過,我們也有一點意外的收獲。意大利導演維斯康蒂在利多島的海灘上拍攝了電影《死于威尼斯》。因為這部電影,很多人開始對馬勒的交響曲產(chǎn)生興趣。我也開始有意識收集馬勒的傳記資料。我們漫無目的地閑逛時,看到和影片中相似的一小片海灘,也說不定就是維斯康蒂曾取景的地方呢。有些乏味的旅程由此變得歡快起來。我們的話題很自然地轉向意大利電影,回程的路上邊走邊聊起我們喜歡的鏡頭或電影片段,越說越興奮。這也算是為這趟威尼斯之旅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吧。
威尼斯古色古香的猶太人區(qū) 攝影/圖蟲創(chuàng)意
由于對猶太文化的好奇心,我們一直很留意參觀猶太人在歐洲留下的遺跡。一些城市或多或少保存了當年猶太人的聚居區(qū)。威尼斯的猶太人區(qū)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在14世紀之前,威尼斯允許猶太人到此從事信貸業(yè)務,但是不允許定居。1358年,威尼斯因戰(zhàn)爭而缺乏資金,需要向猶太商人借錢,因此允許猶太人定居。從1516年開始,猶太人被局限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白天可以自由進出,到晚上街區(qū)的大門要被鎖上。猶太人上街也必須佩戴標識。
從沒到過威尼斯的莎士比亞,以這一時期人們心中的猶太人為原型,在《威尼斯商人》中呈現(xiàn)了一個自私、冷酷、遭人嫉恨的猶太商人夏洛克的形象。從這一悲劇人物身上,人們可以了解猶太人所面臨的種族隔閡之深,也對威尼斯的猶太人區(qū)產(chǎn)生興趣。這個保存完好的街區(qū)因此成了一個旅游景點。
從運河邊狹小的街口進入定居區(qū),跨過小橋,就到了一個院子。院子的一面墻上有一處紀念浮雕,哀悼1943年被納粹運到集中營殺害的猶太受難者。院子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五座教堂。
最先到威尼斯定居的是德裔猶太人,之后是來自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猶太人,以及從意大利中部和南部遷移來的意大利猶太人,最后是在西班牙強令猶太人皈依天主教運動中,不肯改教而被驅逐的猶太人。他們都在定居區(qū)興建了各自的猶太教堂。德裔猶太人更是興建了兩個教堂,冬夏季分開使用,因此在這個不大的區(qū)域內竟然會有五個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