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摘要:梅蘭芳的唱腔,婉轉清朗、落音厚重達遠,唱出了幽深之致,唱出了皮黃腔的昆曲神韻。
關鍵詞:梅派;發(fā)展;傳承;突破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6-0129-02
梅蘭芳的藝術成就成為了京劇藝術體系的代表和標志。以梅蘭芳為代表的旦角興起,改變了京劇發(fā)展的軌跡。梅蘭芳集京劇旦角藝術之大成,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特點,創(chuàng)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風格——梅派。
一、梅蘭芳的演唱觀
梅派唱腔具有“中和”的音樂美學觀,這主要表現(xiàn)在自然之美、寓濃于淡、漸變之美和剛柔并濟。的確,梅腔極為簡潔大方,它不強調某一局部的特點,而是在平衡的腔法中追求“大味、大美”的風范,其價值在于它達到了一種超越有限而達于無限的藝術境界。乍昕梅腔平易無奇,仔細品味則韻致無窮、奧妙無限。
其一,梅腔的旋律線條即質樸中見俏麗、嫵媚中見大方,給人一種和諧酣暢的美感享受;
其二,梅腔韻律中既有陳德霖的剛勁口風、又有王瑤卿的柔婉腔法,從而形成了剛柔相濟、深長雋永的梅氏風格;
其三,梅腔慣用的尾腔自然搭拉下滑落音,使得唱腔線條具有挺拔大方之美,它將唱腔裝飾得婀娜多姿;
其四,梅腔不以奇異繁腔取勝,而以平正中和的柔婉之聲、不花不險的行腔擺字,構成了曲高和眾、不溫不火、偏于雅、趨于高貴的古韻美妙之聲。
那么,梅腔特點應該怎樣掌握呢?梅腔特點又是怎樣呈現(xiàn)的?準確地說,梅腔的特點即規(guī)矩中見功夫,中正大方的擺字,清新嫵媚的唱風,正是關鍵所在。
梅蘭芳的唱法基本宗陳德霖與時小福,他將傳統(tǒng)中的見棱見角、過于方正之處加以從容含蓄的潤飾,去掉人為的音量收放痕跡。這樣的特點,如果沒有“中和美”的古典美學思想作基礎,是絕對體現(xiàn)不了的。
梅蘭芳的嗓音高寬清亮,圓潤甜脆俱備,音色極其純凈飽滿。審美情趣己臻爐火純青的境界,故其唱功從不矜才使氣,始終保持平靜從容的氣度,而行腔吐字絕無一句有氣餒音懈之處。大巧若拙的梅派藝術大氣而不失細膩,精致卻出自天然,不留雕琢痕跡??此破降?,實則深沉,端莊典雅而又含蓄精美,具有賞心悅目、勵志怡神的功能和美感。
梅蘭芳的嗽音用得雖少,卻不可忽視。如《貴妃醉酒》中:“長空(?。┭恪钡摹鞍。?,字,是平淡曲風中的美化點綴手段。正可謂:一味綿柔,多肉而無骨。梅腔的筋骨在曲內,即外圓而內方。他絕少使用多余的顫音、滑音,亦不行險腔、怪腔,只以傳統(tǒng)的規(guī)矩方式唱出與別人截然不同的優(yōu)美旋律。梅蘭芳精通音律,吐字講究五音、四聲、尖團,而不拘泥。發(fā)聲善用共鳴,無論何種音韻的字都能使之如鶯聲圓囀。他的唱腔完全由傳統(tǒng)中來,無一腔一式沒有來歷,但又無一腔一式照搬傳統(tǒng),故能使人耳目全新而毫無刺耳棘目之感。看上去似無明顯特色,實即梅派藝術的特色。他的演唱藝術具有端莊嫻雅的古典美,平和中正,恰到好處,出白天然,全無人為斧鑿痕跡。在表面規(guī)矩平淡之中,顯現(xiàn)出深沉含蓄的內在魅力。
梅蘭芳在唱腔板式布局方面,均能入情入理。如《三娘教子》的藝術整理加工。其中,“機房”一折王春娥唱腔:“老薛保你莫跪在一旁站定”,梅派唱腔運用【二黃三眼】腔體,創(chuàng)作了舒緩相問的【慢三眼】和腔少字緊的【中三眼】唱腔,所用腔法精美絕倫?!径S三眼】由一板三眼腔體組成,根據腔體節(jié)奏律動又細分為:【慢三眼】、【中三眼】和【快三眼】三種,它們之間呈現(xiàn)了層遞關系?!韭邸渴闱閷掗煟恍蓸O盡迂回雕飾,頗有一唱三嘆之妙;【中三眼】抒情中偏于緊湊,運腔簡潔且富于歌唱;【快三眼】以四分、八分的暫短音值組成腔匯群體,行腔明快流暢,過門音型密集跳躍性極強。
二、梅蘭芳的唱腔具有昆曲神韻
梅蘭芳的唱腔,婉轉清朗、落音厚重達遠,唱出了幽深之致,唱出了皮黃腔的昆曲神韻。少年時期他曾向陳德霖、李壽山等名家學過昆曲,他10歲第一次登臺即演唱昆曲《鵲橋密誓》。到梅蘭芳1913年赴滬演出成名后,在排演時裝新戲和古裝新戲的空閑,始終不忘學習昆曲,他在《游園驚夢》中的幾支曲子,的確唱出了幽深艷異之致。俞振飛對梅蘭芳的唱腔評價甚高,他認為梅的唱腔有獨到之處,“咬字清楚,收發(fā)口訣異常準確,行腔運氣也十分舒暢,高音婉轉清朗,落音厚重達遠。
昆曲具有中國戲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尤其是歌舞并重,可供京劇借用的藝術手段很多。當年,梅蘭芳學《思凡》下了不少工夫,他覺得昆曲的身段雖然和京劇不盡相同,但與唱、念表演配合得十分默契,值得京劇借鑒。他主張吸收昆曲精華以補京劇的不足。
例如在表演的手法上,梅蘭芳將念白、唱腔與手勢、眼神、身段、步態(tài)及表情融為一體,崇尚典雅、避免失態(tài),顯得自然順暢,渾圓無瑕。尤其是他的演唱,深得昆曲美學神韻之三昧。梅蘭芳幾乎在所有的新編古裝新戲中都加入了舞蹈表演,創(chuàng)新劇目常常在唱腔中間插用器樂曲牌,來配合身段或舞蹈表演,這樣就創(chuàng)造了京劇“歌、舞、樂”三位一體的表演形式。
例如,《洛神》中“洛水相會”一場有大段西皮的成套唱腔,是全劇的中心。唱腔由【西皮導板·慢板·原板·二六·散板】多種板式連接而成。其中的【西皮原板】中插用五支器樂曲牌。唱腔中間插用器樂曲牌,以配合演員唱腔中間的身段表演,刻畫了劇中主人公洛水女神的優(yōu)雅與高潔。在《霸王別姬》中,虞姬的一段【西皮二六】唱腔以及緊接著的器樂曲牌【夜深沉】配合劍舞的身段表演,也將歌唱、器樂、舞蹈融為一體。在《天女散花》中,天女在彩綢舞蹈中演唱了【西皮慢板】、【西皮二六】、【西皮流水】和【西皮散板】。
三、梅蘭芳的唱腔發(fā)展脈絡
梅蘭芳在唱腔方面,開始是老派唱法,從1920年代起,創(chuàng)造新腔,把京劇旦角的唱腔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在《太真外傳》、《鳳還巢》、《生死恨》等戲里新腔迭出,在《玉堂春》、《宇宙峰》等骨子老戲里,老調新翻,使得梅派唱腔流播至今。梅腔創(chuàng)新不離清度,求新不失舊范,新腔華而且實,昕來順適悅耳,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梅蘭芳自1914年第一部新劇《孽海波瀾》問世之后,在劇作家齊如山等人的協(xié)助下,時裝新戲《鄧霞姑》、《宦海潮》、《一縷麻》,古裝新戲《牢獄鴛鴦》、《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飫女散花》、《麻姑獻壽》、《西施》、《洛神》、《廉錦楓》,以及傳統(tǒng)改編劇《霸王別姬》等被源源不斷地推出。梅蘭芳對唱腔也不斷革新,不僅豐富了南梆子等新腔法,還在《西施》、《洛神》、《廉錦楓》等劇中加入舞蹈表演、曲牌音樂,形成了梅派藝術特色。
1925至1930年是梅蘭芳唱腔藝術的突破期。梅派多部新編劇目唱腔的形成對傳統(tǒng)唱腔有了較大的突破,使“無腔不新”成為梅蘭芳這一時期唱腔發(fā)展的突出特征。這一時期,梅蘭芳的唱腔細膩婉轉,表現(xiàn)了他唱腔風格的成熟。梅蘭芳演唱了反四平調、反西皮二六等新板腔,并在唱腔改革中注意唱腔與戲劇情節(jié)的完美結合。
1931至1961年是梅蘭芳唱腔藝術發(fā)展的回歸期。梅蘭芳創(chuàng)編了《抗金兵》和《生死恨》兩部新劇;1959年梅蘭芳創(chuàng)編了《穆桂英掛帥》,這也是梅蘭芳藝術生涯中最后一部新劇。這一時期的唱腔表現(xiàn)出與前一時期截然不同的風格特征,唱腔更加質樸清新,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的回歸。然而這種“回歸”絕非簡單的重復傳統(tǒng),而是更高境界的創(chuàng)新和藝術提高。
事實證明,不同流派表現(xiàn)出來的各自風格,首先在于潤腔方法的不同。往往創(chuàng)造新流派的重點不是放在創(chuàng)造新腔上,而是著眼于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潤腔方法。于是就出現(xiàn)了以同一旋律唱出不同流派特色的情況,甚至可以把這一流派的代表作通過改變潤腔方式,變成另一種流派。比較梅蘭芳與程硯秋而言,無論嗓音還是唱腔,程硯秋都特點鮮明,梅蘭芳呢,平淡無奇。論旋律,程硯秋的豐滿,梅蘭芳的簡練。論節(jié)奏,程硯秋跌宕多姿,梅蘭芳平穩(wěn)流暢。梅蘭芳有一個藝術觀點,就是最反對過火的表演,對于一句唱腔或情緒,能用兩個音符表達清楚的,那就決不用三個音符,即越簡練越好。他的歌聲,沒有花腔;他的腳下,沒有廢步;他的表演,也沒有多余的招數(shù),而是要以少勝多,以簡馭繁。
四、“和為貴”的美學觀
梅蘭芳藝術觀的形成,離不分京劇音樂家陳彥衡的點播。陳彥衡是主張唱腔出新招的,但他謹守改革的法則。那時他經常為梅蘭芳指點創(chuàng)腔的絕活,他曾對梅蘭芳說道:“腔無所謂新舊,悅耳為上。歌唱音樂結構第一,如同作文、做詩、寫字、繪畫,講究布局、章法。所以繁簡、單雙要安排得當,工尺高低的銜接,好比上下樓梯,必須拾級而登,順流而下,才能和諧酣暢,要注意避免幾個字“隆、亂、俗。戲是唱給別人聽的,要讓他們聽得舒服,就要懂得‘和為貴的道理。然后體貼劇情來安腔,有的悲壯淋漓,有的纏綿含蓄,有的富麗堂皇,有的爽脆流利。昆曲講究唱出曲情,皮黃就要有味兒?!保ㄒ姟段枧_生活四十年》梅蘭芳著,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年版573頁)陳彥衡對京劇藝術的精辟見解,得益于他飽讀詩書,精研音律,卓越的舞臺藝術實踐真知,以及寬廣的文化視野。
梅蘭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和傳統(tǒng)美學原則有著極其深刻的體悟和十分獨到的呈現(xiàn),他所創(chuàng)造的梅派藝術以雍容華貴、端莊凝重、意境和美、深沉含蓄著稱,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戲曲對于禮樂理想與中和之美的終極追求,彰顯出鮮明的民族審美特色。
今天,我們緬懷梅蘭芳的豐功偉績,更要發(fā)揚光大梅蘭芳的藝術精神,譜寫出京劇藝術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