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厚
【摘 要】 史料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歷史教師應當以新課程標準和歷史教材為依托,發(fā)揮史料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努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本文著重探討了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的原則及注意問題。
【關鍵詞】 初中歷史? 史料教學? 原則及注意問題
一、選擇史料的原則
1. 典型性。史料的選擇首先立足于基礎知識,應圍繞教材重點和難點來選取,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基本史實的理解和把握。
2. 多樣性。一是應注重史料類型的多樣性,盡可能選擇不同種類的史料,做到文字、圖片、口述等史料兼顧,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兼顧。如講述“中華文明的起源”時,把遠古傳說、考古發(fā)現(xiàn)、史家著述相結合,這樣學生既可以學會區(qū)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又可以了解不同史料的價值,同時也能關注不同類型史料之間的關系,了解多重印證這一史學方法。又如講“租界”時,出示幾張照片,包括上海租界工部局大樓照片、巡捕房國籍不同的警務人員的照片、五卅慘案現(xiàn)場的照片、外灘建筑群照片、徐家匯天文臺照片等,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審視租界對上海的不同影響,租界既是“國中之國”,是列強對中國進行侵略、掠奪和殖民統(tǒng)治的基地,同時也是了解和引進西方先進文明的窗口,推動了近代中國的市政建設和城市化進程。
3. 針對性。史料的選擇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fā),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論水平,不能選擇學生不理解的,也不能選擇學生不感興趣的。比如中國古代的文獻史料,如需要教師逐字逐句進行解釋的不宜采用;再比如對史家著述的運用也應慎重,因為一般學生很少會具備研讀專業(yè)史的能力和興趣,有些歷史教師在課堂上引用美國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中的內(nèi)容時,效果不是很好。
二、在實施史料教學時要注意的問題
1. 注意搜集史料。歷史教師要終身學習,保證自身專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個有心人,對教學有幫助的史料要善于收集。歷史是包羅萬象的,上下五千年,縱橫五大洲,涉及到的國家和地區(qū)眾多,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我們要建立一個綱目清晰的資料庫,便于資料的儲備和使用。我們要善于積累資料,如可以通過網(wǎng)絡、電視、廣播、報刊、雜志、書籍等多種傳媒渠道,通過摘錄、剪報、收藏等積累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資料搜集的習慣。儲備的材料多了,應用的時候才能信手拈來,左右逢源。
2. 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史料?,F(xiàn)在的教材,無論是哪個版本,都是圖文并茂,具有相當?shù)木x的史料,出于篇幅的制約,數(shù)量和長度也是有限的。各個教師的教學設計是迥異的,有自己的考量。我認為無論如何都應該盡量用教材上的史料,可以根據(jù)需要做適當?shù)募夹g處理。萬萬不可舍近求遠,圖標新立異而沾沾自喜。
3. 認真鑒別史料。史料有真?zhèn)?,其中會融入編撰者的感情、好惡、觀點和立場。因此,教師在選擇史料時要理性選取,也要避免自己的好惡。不能把一些藝術作品、野史雜記當作是正史來對待。我們要通過廣泛的考察,對搜集來的材料進行比較、剖析和鑒別。我們在選取史料時要看是否遵循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進行科學的取舍。只有在史料的真實性得到充分鑒定后,才能利用它們對史實進行分析,從而揭示歷史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否則所得出的結論就站不住腳。當然,文學作品也可以用于研究性學習,只能作為旁證,不能作為信史。
4. 適當?shù)剡x用史料。在具體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史料的選取要適當,不是越多越好,教師不應該無限制地濫用史料,這樣會無形中加重學生的閱讀負擔,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面對大量的史料,教師應該注意合理取舍,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nèi)容和課程標準的要求,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啟發(fā)性的材料作為問題素材,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和主動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訓練。影像資料直觀生動,學生的興趣高,但選取要適量,因為其中的歷史思維含量相對較低。
(l) 史料的長短要適宜。過短的史料學生不需要思考就獲得答案,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運用過長的史料,學生閱讀所需時間長,則直接影響歷史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在歷史教學中,所用的史料的長短應控制在多少是合適的?筆者認為一則史料的長度在70—200字是最適宜的,低于50字或高于250字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都是不利的。
(2) 史料的文字難度宜淺不宜深。首先有利于初中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而對于當代初中生而言,文言文的水平是不敢恭維的,直接讓他們閱讀《尚書》《史記》《資治通鑒》等史學名著是不可能的。而正確的方法,應當把史料的文字難度設定在讓他們基本能讀懂史料大意的程度。這既可以激起初中生閱讀史料的興趣,又有助于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思維。
5. 精心設問,培養(yǎng)能力。史料的閱讀理解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對所選史料教師應精心設計一些高質(zhì)量的、富有啟發(fā)性和規(guī)律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閱讀史料的興趣,啟發(fā)他們積極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內(nèi)容,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如學習“開眼看世界”一目,我引用了林則徐的一段話,“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nèi)外,我炮不能及,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后,須轉(zhuǎn)展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辈牧现凶髡叩挠^點是什么?言語中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精神?這樣一來,就便于學生理解“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長技”的含義,感受林則徐勇于“開眼看世界”的精神。
參考文獻
[1] 謝波.史料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原則[J].中學歷史教學,2008(08).
[2] 陳慶偉.初中歷史教學補充史料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山東教育,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