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方誠
【摘 要】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逐漸養(yǎng)成從文化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美術現(xiàn)象和美術觀念的習慣,了解美術與文化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已成為當下美術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有效運用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策略,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關鍵詞】欣賞教學;文化理解能力;教學策略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是當下美術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要點。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選擇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策略尤為重要。
一、教師引導互動交流,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感知作品的主題內容
在如今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活潑、自由的課堂氛圍,引導和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使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都能得到充分發(fā)揮,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在廣泛的討論和積極的交流中,自由表達自己對藝術作品的看法和認知,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文化理解能力。所以,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觀看作品、讀懂作品,不漏掉畫面的每一個細節(jié),包括主題、構圖、色彩、線條、材料、明暗、肌理等。教學時,可根據教學內容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例如:畫面以什么色調為主?畫面表現(xiàn)了一個什么樣的主題?整幅畫給你的感覺怎樣?是歡快的,還是傷感的?這都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主觀感受。我們深知,最初的感受往往是獲得美感的重要基礎。學生更是憑第一印象來欣賞美術作品,學生觀看美術作品時,往往不夠細心,草草而過。所以,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特點,從視覺形象的教學原理出發(fā),引導學生學會留心觀察,學會觀察和理解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師應采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藝術作品,避免欣賞的隨意性。還要結合作品講授必要的美術術語,以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術語后,在欣賞中就能做到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與“評價”,激發(fā)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的興趣和愛好,提升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
二、學科融合知識牽引,使學生在關聯(lián)知識的引導下理解作品的內涵
《美術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要以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以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小學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也應在教學內容中,將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融入作品欣賞,用以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將語文學科中的優(yōu)美詩詞與美術教學中的形象、色彩等進行有機融合,能幫助學生理解美術作品中的畫面意境,滿足學生文化理解的需要。在豐富學生想象力的同時,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藝術文化理解能力。在執(zhí)教蘇少版五年級上冊第3課《風景如畫》一課時,我將美術欣賞教學與語文學科優(yōu)美的古詩詞有機融合,運用已有的繪畫技巧表現(xiàn)詩的意境。在本課教學中采取“欣賞—理解—創(chuàng)作—評價”的教學策略。
(一)欣賞古詩,描繪含義
首先,出示古詩《江雪》《春日》《山行》的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中的情景。我國傳統(tǒng)藝術的常見表現(xiàn)手法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帶領學生再欣賞幾幅詩配畫作品,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學習傳統(tǒng)的中國畫創(chuàng)作。
(二)借助古詩,理解內涵
以賀知章的《詠柳》為例,分析怎樣創(chuàng)作詩配畫。通過提問“這首詩能讓你產生什么樣的聯(lián)想?”來啟發(fā)學生想象各種不同的情景。然后再出示幾幅畫作,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哪幅作品最符合詩意?為什么?”接著再用課件出示圖片,啟發(fā)學生根據詩意找出相匹配的圖片,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點。
(三)以詩繪畫,創(chuàng)作實踐
組織學生交流“最喜歡哪一首古詩?想如何表現(xiàn)它?”引導學生解釋詩意,并提出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想,適當表揚并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最后,出示作業(yè)要求并讓學生實踐。
(四)展評詩畫,交流感受
展示學生作品,讓學生互相欣賞、比較、討論。通過這節(jié)“詩配畫”表明了詩畫合一的教學方法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是可以實現(xiàn)的,它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繪畫作品中所蘊含的主題和文化魅力,同時能夠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三、課堂內外相互結合,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學會評析的方法
作為一線美術教師的我們深知,在教學中無論是造型表現(xiàn)課還是設計應用課,或是綜合探索課,最后總會設計一個讓學生展示評價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對自己或他人的作品進行評價,提升他們藝術文化理解的能力呢?教師應告訴學生評價的內容,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并在評價方法上給予指導和啟發(fā),讓學生圍繞本課知識點欣賞、分析、評述,用美術的語言闡述創(chuàng)作動機、畫面的優(yōu)缺點以及自己對作品的想法。在引導學生評價作品時,教師的語言應帶有啟發(fā)性,啟發(fā)的同時還要有方向性。無論是繪畫作品還是設計作品,一般都要從構圖、色彩、造型、工藝的運用、繪畫工具的選擇、技法的使用、繪畫設計意圖等方面去評價。所以,教師在引導、啟發(fā)學生評價作業(yè)時,語言既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要運用美術術語。以評價畫面的構圖為例,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直接問:“這幅畫的構圖如何?”而在低年級教學時,就應該問:“畫在這個位置合適嗎?”“畫這么大好看嗎?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在引導評析中滲透構圖知識,慢慢地讓學生理解什么是構圖。但并不是每節(jié)課都要這樣做,而應根據當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引導、啟發(fā)學生對作業(yè)進行評價,使作業(yè)評價有重點、有側重,同時也檢驗了當節(jié)課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完成情況。例如:在評價三年級上冊《我設計的車》一課的作業(yè)時,教師應將評價的重點引導到車的造型,點、線、色彩的運用和設計意圖方面。可以問學生:“你設計的車有哪些功能?”“你采用的是什么形式表現(xiàn)?”“你的設計理念是什么?”等。
比較是理解的途徑,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掌握品評的方法之外,還可以借助美術作品展,組織學生對繪畫作品進行品評。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評,或在班級中搭建優(yōu)秀作品展的交流平臺,通過對作品的互相品評,發(fā)現(xiàn)自身作品的不足以及他人作品中的美,使學生在提高自身美術素養(yǎng)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能力。
大自然其實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對美術文化理解能力培養(yǎng)的最佳舞臺和最豐富的教科書。美術是視覺藝術,它的創(chuàng)作靈魂來源于生活和自然,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步入這個多彩多姿的世界,讓學生盡情地感受自然之美,也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理解能力的一個重要方式。通過老師從旁點撥和引導,無論是壯美的自然景觀,還是生動的社會實踐,在給學生帶來強烈視覺沖擊的同時,也會給其帶來心靈的震撼,使其萌生審美的情愫,產生一定的審美情感。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的文化理解能力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
小學美術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藝術欣賞知識的傳授,循循善誘,激發(fā)學生對藝術文化理解的興趣,促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尋找和感受美術的文化內涵及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理解不同國家、地區(qū)、民族和時代的美術作品所體現(xiàn)的文化多樣性。作為一線的美術教育教學工作者,我們應努力探究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理解能力的有力策略,不斷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梁愛孌.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J].美術教育研究,2013(22):149
[2]聶金瓊.分析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5(4):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