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藝璇
筆者有幸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研修培訓班上聽了伍魏教授的國學教育講座。教授學貫古今、知識淵博,講課的內容讓筆者收獲頗多。尤其是對現(xiàn)代教育的反思,對“知識教育”與“心智教育”的闡釋讓筆者感觸頗深。
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重視“心智”的開發(fā),從蒙學開始,在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素質、個性、自我管理與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據(jù)《周禮》記載,周代的貴族子弟八歲進入小學,由當時負責教育的保氏進行教育,內容為“六藝”,即“禮,樂,射,馭,書,數(shù)?!薄岸Y”指當時的宗法禮制,包括政治宗法、倫理道德、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樂”包括樂德、樂語、樂舞等內容;“射”是指射箭的技術;“馭”是指駕御戰(zhàn)車的技術;“書”指的是漢字的形體結構類型;“數(shù)”即術數(shù),包括天文歷法、陰陽五行、占卜算法等多方面的內容。從這六大方面教學內容的設置來看,中國古代傳統(tǒng)教育對“心智”和“智育”的教育是相互結合的。儒家經(jīng)典《大學》開宗明義也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奔唇逃氖滓繕司褪且谷说摹懊鞯隆卑l(fā)揚光大。要求人們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使自己始終保持向善之心。還提出了教育的八個步驟,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與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尚自然、展個性”相似,也與當今一些國家的先進教育理念相近。
而我國的現(xiàn)代教育,卻更加重視的是學生的“知識教育”,忽視了“心智教育”。因而出現(xiàn)了很多“心智不全”的“大齡兒童”。“高分低能”“啃老族”“媽寶”等社會熱詞的出現(xiàn)就深刻反映了這一社會問題。這不但影響了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影響了國民的素質,對國家、對社會來說,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不應該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倍袊F(xiàn)代教育恰恰缺少對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福澤諭吉說:“沒有獨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賴別人;依賴別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諛媚人?!彼裕P者認為“心智教育”對現(xiàn)代教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對于家長來說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而對“知識教育”更為重視。而對于學校來說,小升初、中考、高考始終是壓在學校身上的大山,無法撼動。從社會層面上看,國人更加關注的也是學生的成績而不是學生的“心智”。每到高考,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社會媒體,關注的都是各地的“狀元”,是各學校的“升學率”,而不是這些學校這些學生的“心智”問題。所以,學校對學生“知識教育”的重視是必然的。
現(xiàn)代教育因應試“指揮棒”的因素,重在知識灌輸與機械的重復訓練,再加上知識本身的割裂,基本放棄了智能的開發(fā)。這種種原因導致了我國教育結構鏈的不合理,設計違反人的正常發(fā)展規(guī)律,中小學負擔過重導致對少兒天性的壓抑,大學放任自流導致目標的模糊,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缺失就是這一制度的代價與結果。
“心智教育”是關于人的心理成長和思維成長的教育和培養(yǎng)?!靶闹墙逃钡哪康?,是養(yǎng)育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思維能力,進而培養(yǎng)受教育者獨立、健全和完善的人格,使之在個人發(fā)展能力、幸福感受能力和事業(yè)成功能力等方面得到良好發(fā)展,更好地擔當社會角色,實現(xiàn)人生價值。這對“人”這一社會個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也關系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國家的富強繁榮。但是,就目前的學校教育來看,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更多地注重學生的“知識教育”,評價學生更多的是看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心智教育”重視不夠。因而,筆者認為“知識教育”固然重要,但“心智教育”不可或缺,對“心智教育”的重要性應引起各方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