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與幾種家長溝通的技巧進行探索。
關(guān)鍵詞:家長 孩子 溝通
在學校與家庭之間搭建起快速的通道,將學生在校的表現(xiàn)反饋給家長,老師——連通兩者之間的橋梁尤為重要。要構(gòu)建好這座橋梁,就要收集材料,研究分析,分門別類,對癥下料,導向分流,使得這座橋梁各適其道,各盡其能。對一些比較特殊的家長,我們要用平等平和的態(tài)度,真摯樸實的語言,靈活多樣的溝通技巧,搭起彼此信任的橋梁。
一、清風拂柳——與無助型家長溝通
有些孩子是隔代親,父母教育缺位,使孩子自小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這些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父母的責任,是父母沒有滿足自己的的要求,才使自己變成這樣。當孩子的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時,他們便想方設(shè)法彌補對孩子的缺失。具體表現(xiàn)為時時刻刻都關(guān)注著孩子,絞盡腦汁對子女進行教育。但面對孩子的滴水不入的銅墻鐵壁,他們深感無助。對待這些家長需要認真傾聽,細心分析,給予指導。一位六年級學生的家長因自己的孩子自卑封閉而苦惱不堪。原來這家長在外地工作,孩子由老人帶大。孩子自小就內(nèi)向,后來又因牙齒長成地包天的形狀而過度自卑,要求整容。家長將醫(yī)生暫時不能手術(shù)的意見告訴他,他認為是家長舍不得花錢,不重視自己,于是把自己封閉起來,甚少主動出門,就算出門也只會站在家長的后面,還要戴著墨鏡。吃飯時把碗舉得高高的遮住嘴,力圖不讓人見到他的牙齒。家長說話時不看著他,又說家長嫌棄他。我針對孩子的問題跟她進行分析并向她提出以下建議:a、不要強迫孩子看殘疾勵志的故事,以免孩子有自己不同于常人的錯覺。b、不能因缺陷而過度溺愛他。c、要讓孩子明白,你越遮掩自己的缺陷,反而更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d、平時多關(guān)心多陪伴,但不能替孩子擋掉一切造成傷害的因素,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讓他獨立完成,培養(yǎng)他的自信。e、挖掘孩子的特長、優(yōu)點,以點帶面,多培養(yǎng)孩子的其他興趣,分散他的注意力,讓他看到自己的價值。為此,一方面,我特別關(guān)注這個學生,給予足夠的機會讓他發(fā)揮畫畫、打籃球的特長,贊賞和信任他,讓他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我密切跟家長聯(lián)系,孩子的點滴進步我會向家長匯報,并一步步指引家長怎樣做。在家校共同努力下,他不再把自己藏起來,而是成了一個自信樂觀的好少年。
二、海納百川——與囂張型家長的溝通
發(fā)生問題,有些孩子為了逃避責任往往歪曲事實來顯示自己的委屈,他們的家長因過分相信自己的孩子而不分青紅皂白向老師興師問罪。對于這些家長要吸納自如,靜心聆聽,以靜制動,以柔制剛。我一般這樣做:a、與家長接觸前,要掌握事情的第一手資料(事情的經(jīng)過、證明人、學生的筆記、口述、照片并要簽好名),而且要估算遇到的難題以及應(yīng)對的策略。b、克制自己的委屈、怒火,笑臉相迎,為家長沏茶,邀請家長坐下,靜心聆聽,讓家長感覺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以理智讓家長理性回歸,怒火熄滅。c、與家長交談時,正面客觀評價孩子。d、當家長把怒氣發(fā)泄完后,讓孩子也參與談話,讓他闡述事實的經(jīng)過,并當著家長的面分析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孩子的對與錯,以理服人。e、真誠地與家長分析問題產(chǎn)生根源,商討解決辦法,設(shè)法讓家長感受到老師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對孩子的關(guān)愛,這樣家長更會接受處理意見。
三、杏雨拂面——與冷漠型家長的溝通
當今社會單親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隨著父母重組家庭,孩子成了多余的人,父母對他們漠不關(guān)心,放任自流。對于這些家長,要表同情——拉近距離,升溫度——有親切感,慢融冰——化解心結(jié),建互信——達成共識。學生小柔生長在單親家庭,母親不管,父親不理,只好跟奶奶住。家庭的變故使她非常叛逆。聯(lián)系他的父母,各有理由,推來推去,都說管不了她。為此我多次約談小柔的父母。首先,聽家長傾訴自己的不易,并表示同情,拉近與家長的距離。同時,真誠坦白向家長反映孩子在校表現(xiàn)以及心理問題。經(jīng)過幾次溝通,我提出以下建議:a、家長要處理好新家庭成員的關(guān)系,說服家人要接納小柔入住,不能再讓小柔跟奶奶住。b、家長要把和孩子的溝通納入日程,多關(guān)心孩子,多與孩子相處。c、家長要帶孩子參加各種有益身心的活動。由于與家長達成共識,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現(xiàn)在小孩變得很愛學習。
四、綿里藏針——與溺愛型家長的溝通
孩子是家長的心頭肉,有不少家長因過度溺愛孩子,由不得孩子有半點委屈,事無大小都要找老師討個說法。對于這些家長,要綿里藏針——避免正面沖突,又要堅持原則,有的放矢。小建長相不好,左邊的臉有一個大大的胎記,嘴唇又特別厚。也可能因為愧疚,孩子的媽媽對小建特別緊張,總擔心孩子受到欺凌,孩子的任何抱怨,他媽媽都要到校討個說法。也因為這樣,小建更加明目張膽去惹是生非,當他不開心的時候,就通過惹是生非獲得快感,然后又反過來向媽媽說是別人欺負他。而她媽媽見風就是雨,到學校興師問罪。我約見了小建的媽媽,先用心傾聽她的訴說,并表示深切的同情。接著分析小孩的問題所在。然后告訴她,過度的保護只會扭曲孩子的人格。最后我提出解決方案:(1)家長不能對孩子百依百順。(2)當孩子哭訴與同伴的矛盾時,要冷靜氣平,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后要跟孩子講道理。(3)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孩子社交能力的機會,多鼓勵孩子以自己的愛心善心去交朋友。(4)鍛煉孩子的抗挫折的能力,讓孩子正視自己身體的缺陷,勇敢樂觀地生活。(5)家長以身作則,與家人、朋友和睦友愛,讓孩子體會、模仿成人之間如何相處。在與小建母親溝通過程中,我定期及時跟她保持聯(lián)系,講述小建的點滴進步,讓她感受小建在班集體是受到大家的關(guān)愛的。家校合力,雙管齊下,小建學會了跟同學分擔以及分享,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家長也不再頻頻問責老師。
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是一門藝術(shù),更需要智慧。但無論怎樣,只要有足夠的愛心、耐心、責任心,一定會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家校合力,為孩子的美好明天保駕護航!
作者簡介
林媚仲(1971—),女,廣東江門人,小學一級語文教師,曾多次榮獲小學生作文競賽優(yōu)秀指導教師獎,對學生的轉(zhuǎn)化教育頗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