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冉, 歐 杰,3*, 代啟虎, 馬晨晨
(1.上海海洋大學 食品學院,上海 201306;2.上海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3.農業(yè)部水產品貯藏保鮮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上海),上海 201306)
1.1.1 菌株 試驗菌株由本實驗室從四川礦區(qū)周圍重金屬污染嚴重區(qū)域的泡菜樣品中分離、鑒定并保存。
1.1.2 試劑 MRS培養(yǎng)基、MRS肉湯,美國Sigma公司;重鉻酸鉀(優(yōu)級純)、Pb(NO3)2(分析純)、Cu(NO3)2(分析純)、 Pb標準溶液(1 mg/mL)、Cr標準溶液(0.5 mg/mL)、Cu標準溶液(0.5 mg/mL)等其他試劑,購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1.1.3 儀器與設備 火焰原子分光光度計 (TAS-990,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臺式酸度計(PHS-210E,杭州陸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離心機(XZ-6G,湘智離心機儀器有限公司);生化培養(yǎng)箱(LRH-150F,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振蕩培養(yǎng)箱(ZQLY-300,上海知楚儀器)。
1.2.1 16S rDNA 菌種鑒定 將泡菜中分離得到的菌種P1提取DNA,送至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做雙向測序。將測序結果在 Gen- Bank 中通過 Blast 進行基因比對,獲得相似度最高的序列,與測定序列通過Clustal X 進行多重序列比對,比對結果通過 MEGA 5.0 軟件構建系統發(fā)育樹。
1.2.2 鉛、鉻和銅儲備液的配制 稱取56.579 g 重鉻酸鉀、15.985 g Pb(NO3)2和29.516 g Cu(NO3)2,分別溶于1 L無菌蒸餾水中, 配制為重金屬離子濃度為10 g/L的母液,用0.45 μm的濾膜過濾并于4 ℃冰箱內儲存,以備后期吸附使用。
1.2.3 菌株的最小抑制濃度 (MIC) 測定 參考楊振興等[11]的方法,采用MIC方法表征乳酸菌對重金屬離子的耐受性。此方法可以直觀地反映微生物對重金屬的耐受性,且方便比較。如Muoz等[12]利用MIC方法表征工業(yè)廢水中分離得到的微生物對Pb2+、Zn2+等離子的耐受性。實驗重金屬包括Pb2+、Cr6+和Cu2+,測試重金屬的濃度梯度為0.1、 0.5、1.0、 1.5、 2.0、3.0、4.0、6.0、8.0、12.0、16.0 和32.0 mmol/L,每組設置3個平行實驗。將分離得到的植物乳桿菌接種在MRS平板中, 生化培養(yǎng)箱中36 ℃培養(yǎng)48 h, 用接種環(huán)挑取單菌落懸浮在0.5 mL滅菌超純水中,取1環(huán)懸浮液中的菌體在不同濃度的3種重金屬平板上劃線培養(yǎng)48 h,設置無重金屬離子對照組,觀察菌株的生長情況并記錄MIC。
1.2.4 菌體收集及吸附 將分離得到的植物乳桿菌接種在MRS固體培養(yǎng)基上, 36 ℃培養(yǎng)48 h, 挑取單菌落接種到MRS肉湯培養(yǎng)基中, 36 ℃培養(yǎng)18 h, 4 745×g離心10 min后,收集菌體,用已滅菌超純水4 745×g洗滌,重復3次,懸浮成100 g/L的菌懸液。
1.2.5 標準曲線的制作 取鉛標準溶液 (1 000×10-6)、鉻和銅標準溶液 (500×10-6) 配制成濃度為0、20.0×10-6、40.0×10-6、60.0×10-6、80.0×10-6和100.0×10-6的標準溶液, 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計測其吸光度值, 以配制的標準液的濃度作為橫坐標,其對應的吸光度為縱坐標,繪制出標準曲線圖,根據標準曲線得出吸光度值與濃度的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1.2.6 單因素吸附條件設定 植物乳桿菌對Pb2+、Cr6+和Cu2+的吸附效果測定,分別研究了溶液初始濃度、吸附時間、菌體用量和初始pH對3種重金屬離子吸附效果的影響。具體實驗過程如下:①溶液pH值對吸附的影響:將100 mg/L 的Pb2+溶液、Cr6+溶液 和Cu2+溶液,用0.5 mol/L HNO3或0.5 mol/L NaOH 調節(jié)pH值至2.0、3.0、4.0、5.0、6.0,各加入菌體,使菌體濃度為1 g/L,36 ℃振蕩吸附8 h,離心后除去菌體,測定上清液中離子濃度。②菌體用量對吸附的影響:在100 mg/L 的Pb2+溶液、Cr6+溶液 和Cu2+溶液中,分別加入菌體,使菌體濃度分別為1.0、2.0、3.0、4.0、5.0、6.0 g/L,于36 ℃、pH值為6的條件下振蕩吸附8 h,離心除去菌體,測定上清液中離子濃度。③離子初始濃度對吸附的影響:在分別為10、20、50、75、100 和150 mg/L的Pb2+溶液、Cr6+溶液和Cu2+溶液中,各加入菌體,使菌體濃度為1 g/L,于36 ℃、pH值為6的條件下振蕩吸附8 h,離心后除去菌體,測定上清液中離子濃度。 ④時間對吸附效果的影響:在濃度為100 mg/L 的Pb2+溶液、Cr6+溶液 和Cu2+溶液中,分別加入菌體,使菌體濃度為1 g/L,于36 ℃、pH值為6的條件下振蕩吸附1、2、4、8、12、16、20和24 h后離心,去除菌體,收集上清液,放入4 ℃冰箱內,統一測定上清液中離子濃度。
1.2.7 儀器工作參數設定及樣品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鉛、鉻、銅,所需條件如下:波長分別為228.8、359.3和324.8 nm, 狹縫0.15~0.2 nm, 燈電流4.0 mA, 燃氣流量2 500 mL/min, 背景校正為氚燈。在測定標準液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吸取吸附后的上清液注入原子分光光度計中,平行測定3次。如果測定結果已超出標準曲線范圍,則用1%硝酸溶液稀釋至范圍內后再重新進行測定。按以下公式計算鉛、鉻和銅的生物吸附率:
式中,Qr:吸附率(%),C0:金屬離子初始濃度(mg/L),Ce:吸附后重金屬離子最終濃度(mg/L)。
本實驗室所分離得到的菌株提取基因組 DNA 經PCR 擴增后,產物均在 1 500 bp 左右,條帶清晰且無雜帶,可用于菌株16S rDNA 序列的測定。測序結果在 NCBI 基因序列數據庫上進行 Blast 序列比對,將同源性較高的菌株用于構建系統發(fā)育樹,結果如圖1所示。篩選菌株P1與幾株Lactobacillusplantarumstrain 具最高的序列同源性,結合菌株的形態(tài)、生理生化特征說明從泡菜中分離出的菌株P1屬于植物乳桿菌。
由植物乳桿菌的MIC 測定結果可以發(fā)現,該植物乳桿菌對不同重金屬的耐受程度具有顯著的特異性。對3組最低抑制濃度數據結果用SPSS進行Qne-way ANOVA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3種重金屬離子比較,其對Pb2+具有最大耐受性, MIC 為(6.67±1.155) mmol/L;其次是Cu2+,MIC為(2.17±0.764) mmol/L;Cr6+的最低抑制濃度最小,為(0.67±0.28) mmol/L 。
表1 植物乳桿菌的最小抑制濃度(mmol/L)
注:P<0.05,不同字母表示不同金屬間具有顯著性差異
鉛標準溶液的質量濃度分別為0、10.0、20.0、30.0、40.0和50.0 mg/L, 以鉛離子的濃度作為橫坐標,以樣品的吸光度值作為縱坐標, 繪制出標準曲線的回歸方程:y=0.018 2x+0.029 0, 擬合度R2=0.997 2。
鉻標準溶液的質量濃度分別為0、20.0、40.0、60.0、80.0和100.0 mg/L, 以鉻離子的濃度作為橫坐標, 以樣品的吸光度值為縱坐標, 繪制出標準曲線的回歸方程:y=0.008 1x+0.032 4, 擬合度R2=0.993 2。
銅標準溶液的質量濃度分別為0、1.5、3.0、4.5、6.0和7.5 mg/L, 以銅離子的濃度作為橫坐標, 以樣品的吸光度值為縱坐標, 繪制出標準曲線的回歸方程:y=0.066 4x+0.034 5, 擬合度R2=0.993 7。
圖1 基于菌株 16S rDNA 序列構建的系統發(fā)育樹Fig.1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16S rDNA gene sequences
2.4.1 pH對Pb2+、Cr6+和Cu2+的吸附效果影響 pH值為影響微生物細胞外聚合物(EPS, 指附著在細菌表面或圍繞在細菌周圍,用于自我保護和相互黏附的有機物質)吸收重金屬的重要因素之一[13]。 圖2為pH值對3種重金屬離子吸附效果的影響,由于pH為中堿性范圍時部分溶液會產生沉淀,本實驗選取了2~6的pH作為研究范圍。結果表明,pH對3種重金屬離子的吸附均有較大的影響,其中Pb2+的影響最明顯,Pb2+在pH為4時吸附率最高,達到了55%,該現象是由于在pH 值較低時,溶液中H+的含量增加,H+會與金屬離子競爭結合位點;同時,細胞表面攜帶的官能團會被質子化,導致正電荷增加,從而使重金屬離子的吸附量減少。pH 升高時,可以暴露出更多的磷酸基、羧基等負電基團,與帶正電荷的金屬離子結合,使得吸附量增加。但當溶液 pH 增加到一定程度時,金屬離子也會形成氫氧化物沉淀,從而降低了吸附率。而本實驗所測條件下,Cr6+和Cu2+在pH為6時達到吸附最高峰,此時吸附率分別為38%和12%。同一pH下對3種重金屬的吸附效果不同,因為植物乳桿菌的胞壁上最多的蛋白是S-層蛋白,它含有多種負電荷的官能團,能選擇性地結合金屬離子。Schut等[14]利用蛋白酶 K將保加利亞乳桿菌的 S-層蛋白處理掉后,其結合銅、鐵的量減少了,而鋅和錳的結合率則上升。Comte等[15]的研究中也發(fā)現微生物吸附中,EPS結合位點的數量在不同pH下會有差異,而且菌體對不同重金屬的結合位點數量也不同。因此,選取Pb2+、Cr6+和Cu2+的最適pH為4、6和6。
2.4.2 菌體濃度對Pb2+、Cr6+和Cu2+的吸附效果影響 圖3為菌體用量對3種重金屬離子吸附效果的影響。結果顯示,隨著菌體用量的增加,菌體對3種離子的吸附率提高,尤其在1~3 g/L區(qū)間,Pb2+和Cu6+的吸附率有明顯的提升,而Cr6+的吸附率變化不大,Cr6+在3~6 g/L的菌體用量時,吸附率增加較快。在6 g/L時,菌體對3種離子的吸附均已達到平衡,為Pb2+、Cr6+和Cu2+的最高吸附率分別為96%、61%和49%。這是由于隨著菌量的增加,導致了吸附位點增加,使得去除率升高,但是吸附率并不會隨菌體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提高,菌體過量導致了吸附率下降,這種現象可能是由于生物量過大時,部分菌體細胞產生絮凝作用[16],使得菌體本身無法充分分散在吸附體系中,反而減少了吸附位點以及吸附的表面積,從而使得吸附率平穩(wěn)或降低。但考慮到經濟效益問題,本研究選用最佳菌體用量為3、6和5 g/L。
圖3 菌體質量濃度對Pb2+、Cr6+和Cu2+吸附率的影響 Fig.3 Effect of bacteria concenstration on the adsorption rate of Pb2+,Cr6+ and Cu2+
2.4.3 Pb2+、Cr6+和Cu2+初始濃度單獨吸附效果影響 圖4為各重金屬初始離子濃度對吸附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初始濃度的升高,重金屬離子的吸附率均降低,但吸附量會有所增加。在10~30 mg/L之間,吸附率下降最快,50 mg/L后吸附速率下降均減慢。這是因為較高的初始離子濃度使得菌體與底物之間發(fā)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更大,導致了底物的吸附量隨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現象。但當菌體的重金屬結合位點數量一定時,濃度升高,結合位點已經趨近飽和,過量的重金屬離子不能被吸附,結合率逐漸又下降,有研究[17]表明過高的重金屬離子迫使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破壞較嚴重,致使細胞膜通透性增加。在150 mg/L的初始濃度下,3種重金屬離子的吸附率均已不足20%, 因為Pb2+、Cr6+和Cu2+的量已經多于細胞表面的吸附位點,因此3種重金屬離子被吸附的百分比較低。本研究確定Pb2+、Cr6+和Cu2+的最優(yōu)初始離子濃度分別為100、100和50 mg/L。
2.4.4 接觸時間對Pb2+、Cr6+和Cu2+的單獨吸附效果影響 微生物吸附重金屬過程一般情況可分為兩個階段。反應初期時,由于細胞表面存在大量的結合位點,導致該階段的金屬離子可以被快速吸附。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吸附率的增加逐漸變緩,金屬被轉運至胞內,最終達到平衡,該階段可稱為生物積累。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隨著時間的不斷增加,菌體表面的吸附活性位點已經逐漸達到飽和,吸附的過程中還可能存在部分解析現象。由圖5可以看出,Cr6+與Pb2+和Cu2+相比更早的達到吸附平衡,在4 h左右時吸附穩(wěn)定,后期趨于平穩(wěn)。隨后8 h左右時,Cr6+達到吸附平衡,而Pb2+在16 h 才達到吸附穩(wěn)定期,原因可能是植物乳桿菌的結合位點可以快速高效的結合Cr6+,而對Pb2+和Cu2+的吸附在第一階段相對于Cr6+吸附較為緩慢,后者吸附主要是發(fā)生在第二階段。因此,本研究確定Pb2+、Cr6+和Cu2+的最佳吸附時間為12、2和8 h。
圖4 Pb2+、Cr6+和Cu2+的初始濃度對吸附效果的影響 Fig.4 The effect of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Pb2+,Cr6+ and Cu2+ on the adsorption effect
圖5 接觸時間對吸附Pb2+、Cr6+和Cu2+的影響 Fig.5 The effect of contact time on the adsorption ofPb2+,Cr6+ and Cu2+
目前所報道的對重金屬具有較高耐受性的微生物大部分是從環(huán)境中篩選得到的,很少從食品中分離得到。本研究從泡菜中篩選得到的對重金屬Pb2+、Cr6+和Cu2+具有較高耐受性的菌株P1,通過對其形態(tài)特征、生理生化性質鑒定表明菌株P1與菌株鑒定手冊中植物乳桿菌的描述較為接近。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統發(fā)育樹的構建揭示了菌株P1與植物乳桿菌親緣關系較近,因此,綜合菌株的形態(tài)、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結果,認為分離到的菌株P1是1株植物乳桿菌。
測定3種重金屬離子對該菌的最小抑制濃度,使用原子吸收方法測定不同條件下該植物乳桿菌對重金屬Pb2+、Cr6+和Cu2+吸附效果,實驗結果顯示,該植物乳桿菌對3種重金屬離子的吸附效果有顯著差異,但與其對3種重金屬的耐受性并沒有正相關的關系,其耐受性為Pb2+>Cu2+>Cr6+,而吸附效果為Pb2+>Cr6+>Cu2+。與已有報道[8-9]一致,如翟齊嘯[20]的研究中,干酪乳桿菌CCFM30,雖然具有較好的鎘吸附能力,但對鎘的MIC僅為50 mg/L,這可能是由于MIC與重金屬吸附的作用機制不同導致的。本研究中,該植物乳桿菌對Pb2+的最優(yōu)單因素吸附條件為吸附時間12 h、菌體用量3 g/L、pH 4、初始鉛離子濃度100 mg/L,吸附率最高可達96%;對Cr6+的最佳吸附條件為吸附時間4 h、菌體用量6 g/L、pH 6、初始鉻離子濃度100 mg/L,吸附率最高可達69%;對Cu2+的最佳吸附條件為吸附時間8 h、菌體用量5 g/L、pH 6、初始鉻離子濃度100 mg/L,吸附率最高可達49%。該植物乳桿菌是一種高效安全Pb2+、Cr6+和Cu2+的吸附劑,在今后含乳酸菌食品及飼料制劑的開發(fā)應用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而在消化道中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該菌能否發(fā)揮其有效的脫除作用仍需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