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茜
(延邊廣播電視臺,吉林 延邊 133000)
全球化使得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和深入,新聞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媒體形式在新的時代文化的影響下也逐漸趨于多元化和多樣化。社會的迅猛發(fā)展和信息時代的科技支撐著信息更加快速的傳播方式,加之智能設備在社會中的普及,傳統(tǒng)的廣播電視臺在嚴峻的生存壓力面前亟須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在信息龐大的當今社會研究廣播電視的優(yōu)勢。對于新聞節(jié)目而言,新聞采訪人員是新聞節(jié)目的主導人,如何提高新聞采訪人員的采訪藝術已經成為當前廣播電視臺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和發(fā)展形勢之下,傳統(tǒng)的廣播電視臺媒體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素質,這是一個傳媒能夠保持穩(wěn)定發(fā)展的前提,因此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節(jié)目如果想要在新時代的媒體中生存并且能夠有良好的發(fā)展,需要從內部提高水準。新媒體的數(shù)量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也開始逐漸增多,但是在當前生產力環(huán)境下已經趨于飽和,因此廣播電視臺想要占據(jù)優(yōu)勢的市場地位,從紛雜的新媒體中脫穎而出就需要提高相關制作人員的素質與能力。對于新聞這一較為固定的載體形式,就需要從制作與參與人員入手,最主要的是提高新聞記者的采訪藝術[1]。
第一,為了獲得更好的節(jié)目質量和采訪效果,提高新聞采訪人員的采訪藝術是非常必要的,不僅能夠從采訪的事件和人物當中提取出更有價值的信息,還能提高新聞摘要的總結能力。
第二,良好的采訪藝術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引起觀眾的觀看興趣,提高整體新聞節(jié)目的收視程度。
第三,新聞記者的采訪藝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廣播電視臺的整體競爭實力和綜合素質,在復雜的市場中提高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四,新聞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信息載體,受眾面極廣,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提升能夠潛移默化地傳遞社會正能量,凸顯了新聞的社會功能性和信息的有效傳遞性。
綜上所述,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研究能夠一定程度上的促進廣播電視臺的競爭力發(fā)展,因此加強相關采訪人員的采訪藝術是非常必要的。
為了促進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提高,下文將簡單探討在新形勢下能夠提升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相關策略,以期在實踐中能夠作為參考。
信息的交流是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途徑,而信息的傳遞則是整個新聞節(jié)目的最終目的和表現(xiàn)形式。新詞對于廣播電視臺的新聞記者而言,在獲取信息即與采訪對象進行信息交流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語言交流方式遣詞造句的恰當與否直接關系著新聞采訪工作最后的采訪效果,因此采訪前期的準備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采訪前期,新聞記者需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對于采訪的內容需要有一個大致的流程的問詢方向,有利于記者在進行實地采訪的過程中能夠正常發(fā)揮,增加采訪語言的流暢性,提高語言之間的有序銜接,從而提高最后的采訪效果[2]。在新聞記者進行準備工作的時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第一,新聞記者需要對采訪的對象和事件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如果是針對人物的采訪,需要記者事先了解采訪對象的基本情況,包括對象的性格、職業(yè)、背景等大致情況,從采訪目的出發(fā)進行發(fā)散時的采訪。
第二,新聞記者在進行實際采訪之前需要對采訪的流程和采訪的內容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在采訪的過程中雖然以發(fā)散式的方式但是不能偏離采訪的中心思想和主要采訪內容,新聞記者需要明確采訪的問題。另外根據(jù)采訪對象的背景情況,記者在問題的準備工作中需要對一些問題進行回避,以免在實際采訪的過程中出現(xiàn)尷尬的情況。
第三,在準備工作中需要進行采訪演練,在模擬演練的過程中分析采訪的不足并及時做出改進,確保在實際的采訪過程中不會出現(xiàn)由于流程、內容、環(huán)節(jié)等原因造成采訪的斷條。
第四,新聞記者在進行準備工作中需要對實際采訪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突發(fā)狀況進行事前的應對工作,有一個大致的處理方向,避免在實際采訪由于突發(fā)情況導致的采訪失控。
對于廣播電視臺的新聞記者來說,新聞采訪作為他們的日常工作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對于采訪對象而言,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觸新聞采訪,對于采訪的內容和采訪的流程都不熟悉,因此在面對采訪鏡頭時,許多采訪對象往往會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這種負面情緒的產生會直接作用于采訪本身,影響著采訪的順利進行,使新聞采訪不能夠達到傳播完整信息內容的目的。因此,新聞記者需要立足于采訪者的角度,設身處地的考慮采訪者的心理狀態(tài)。
在實際新聞采訪的過程中,通過前期準備工作對采訪對象性格的了解,掌握采訪節(jié)奏和采訪氛圍,積極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談話氛圍,從采訪者心態(tài)的角度消除其對鏡頭的心理障礙,帶領采訪者與自己進行深入交流,盡早進入采訪狀態(tài),促進新聞采訪工作的順利完成。這就需要新聞記者有極高的語言功底與綜合素質和能夠恰當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一些采訪者感興趣的話題活躍采訪氛圍,是采訪對象保持輕松愉快心情和提高采訪對象配合度的關鍵。但是新聞記者也需要時刻緊扣采訪主體,避免因為思維發(fā)散而偏離采訪的主體與目的,也要避免被采訪對象帶節(jié)奏,使話題偏離主體,要及時通過適當?shù)你暯雍痛畧霰U闲侣劜稍L的有序進行。
前文提到,新聞是一種傳統(tǒng)的信息載體形式,這種形式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因此新聞的創(chuàng)新就更加困難。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的時候一般采用的采訪模式是傳統(tǒng)的問答形式,由記者提出問題,采訪對象進行回答。這種傳統(tǒng)模式雖然較為單一,但是能夠有效地獲取信息,達到新聞采訪的目的。在這種傳統(tǒng)的采訪模式下,新聞記者如何進行提問就非常關鍵,這就考驗了新聞記者的提問技巧,這也是當前新聞工作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隨著多媒體的爆炸式發(fā)展,傳統(tǒng)的廣播電視臺就需要加強新聞制作人員和參與人員的綜合素質,新聞工作者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功底和交流能力,同時還需要鍛煉自己的思維擴展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在新聞記者進行實際的采訪工作的時候,需要不斷運用自己的提問技巧,在圍繞采訪重點的同時能夠保持輕松的采訪氛圍。
另外,新聞記者在進行問題的準備時需要考慮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一些流行詞句的使用,一些潮文潮語雖然能夠表達當前社會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但是卻缺乏正式性,甚至較為低俗,在采訪中就不能夠使用,一旦采訪對象的表述中出現(xiàn)了這些詞句,需要采訪人員及時引導,避免重復出現(xiàn)[3]。
對于新聞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時效性,缺少了時效性的新聞就不能稱之為新聞。新聞記者為了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有效性,需要對新聞中的重點疑點細致地進行處理。新聞疑點的探究和處理直接關系到新聞的價值高低,甚至關系到新聞的獨家報道權利。因此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的過程中,要保持新聞敏感度,對采訪的細節(jié)進行研究和觀察,從而獲取新聞價值更高的信息,提高新聞的采訪效果和采訪效率,在提高新聞質量的同時還能夠吸引觀眾的興趣和注意力,提高新聞的收視程度。
在當今社會,傳統(tǒng)的廣播電視媒體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尋求發(fā)展道路,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的制作過程中需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聯(lián)想能力,新聞記者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采訪藝術水平,在提升新聞品質的同時保障新聞的時效性和有效性,滿足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于信息量的需求,從而提高廣播電視臺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為人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