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適應新課改要求,小學各學科教師都在致力于課堂改革,而小學道德與法治也不例外。為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教師必須對課堂進行有價值的實踐探索。故此,筆者以小學道德與法治為研究對象,為提高教學質量做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性思考。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實踐;教學情境
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直接帶來社會的進步,在教育方面,表現(xiàn)為教育制度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因社會的發(fā)展已很難滿足人們的學習要求,為了追求高質量、高效率、高端化的學習模式,學校教育也要更加注重教學的高質量、高效率與高端化。于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出路,教師們從自己的課堂出發(fā),致力于課程改革,以促進教學相長。道德與法治作為小學階段的學科之一,該學科能否在教學上得到提高,直接關系到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獲取量。為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筆者進行了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一、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將道德與法治理論簡易化、生活化
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知識來源于生活,也要應用于生活。不能應用到生活中的知識是無用的,與“紙上談兵”別無二致。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想將知識變得淺顯易懂,與生活結合是個不錯的選擇。
例如,在講解一年級上冊《上學啦,真高興》時,教師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情景:開學了,可小芳對小學生活很不適應,不肯上學,時間長了,周圍同學覺得小芳很難相處,小芳因此很苦惱。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一起幫助小芳,讓同學們主動跟小芳交朋友,帶領她多參與班級和學校的集體活動,慢慢地幫助這個孩子融入集體生活。果然,小芳慢慢地喜歡上學了。
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有利于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小學道德與法治屬于人類知識系統(tǒng)中極微小的一部分,無一例外地也必將與生活有機結合,這樣,能夠將深奧復雜的理論公式簡化,易于學生理解掌握,能促進教學生活化。同時,所學知識又必須回歸生活,為生活所用,提高了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二、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對話生活,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經(jīng)常應用于教學中。一堂成功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提出的問題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問題情景模式,能夠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共同思考問題,開動腦筋,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同時,也是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對和諧師生關系起到重要作用。
在一年級下冊《這樣是愛整潔嗎》這一主題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課本內(nèi)容和針對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讓學生進入問題情景中,自我思考,自我解決。通過問題的提出,引起學生注意,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此時再與小組合作式教學相結合,學生之間就該問題展開小組討論,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來。從中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真實想法的同時,又能讓學生明白保持整潔固然重要,但必要的游戲和勞動還是要參加的。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如果沒有方向性,就會導致學生不知所措,進一步降低學習效率。如果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知識的過程就轉變?yōu)榻鉀Q問題的過程,這樣一來自然就能夠使學生的學習目標變得明確,學生學習起來不再盲目和迷茫。同時學生依靠解決問題來進行知識的學習就可以實現(xiàn)成果的量化,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就有了價值歸屬感。
三、 創(chuàng)設實踐情境,通過探索,把課堂回歸生活
實踐探索能夠為生活化教學錦上添花。實踐與真理之間聯(lián)系緊密,真理之所以能稱之為真理是因為有實踐檢驗。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要想讓學生接受,也必須在實踐中加以驗證。任何課程教學都應該是而且一定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chǎn)物,小學道德與法治也不例外,學生要在實踐活動中自主探究,驗證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可靠性,并在驗證過程中理解并掌握知識。
比如,教師在講述《吃飯有講究》一課時,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生洗手。這節(jié)課可以請學校校醫(yī)為同學們現(xiàn)場教授如何正確洗手。校醫(yī)示范正確的洗手方法。并且校醫(yī)一邊示范,老師一邊解說,學生一邊學,現(xiàn)場嘗試正確的洗手方法。馬上就有了現(xiàn)場感,并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去。通過洗手活動,讓學生懂得生活的細節(jié)也是有學問和講究的。
學生通過這次教學活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學以致用,會增強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創(chuàng)設實踐情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眼界。實踐情景往往可以把知識學習落地,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體會到知識的產(chǎn)生過程。這樣自然能夠讓知識的學習變得更具體,更科學。
四、 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通過游戲,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
小學生因其年齡特點,一般都是愛玩愛動,教師要想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就必須考慮到小學生的這一特征,采用符合這一年齡段學生的教學方法,而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是個不錯的選擇。在《拉拉手,交朋友》一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一起做丟手絹的游戲,讓學生們在游戲過程中熟悉彼此,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五、 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從故事中學習,回歸生活
在授課中,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讓學生明白課本中的道理,再運用到生活當中。教師在講解《別傷著自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們明白保護自己的重要性,教師要從身邊的人或事為例子,給學生們講關于不愛惜自己的例子,通過故事性描述讓學生知道保護自己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學習了新課以后,明白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使自己不受到傷害。
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還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實際創(chuàng)設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其他教學情境。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善于利用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教學不但能符合現(xiàn)代課標要求,還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以致用,讓道德與法治教學真正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方麗敏.小學低段法治教育的課程理解及教學建議——基于道德與法治課堂調(diào)研問題的解讀[J].中小學德育,2018(4):37-41.
[2]羅宗蘭.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A].教育向導編委會.2018年4月向導-教育導刊論文匯編[C].教育向導編委會:2018:1.
[3]章樂.引導兒童生活的建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對教學的引領[J].中國教育學刊,2018(1):9-14.
作者簡介:
黎細玲,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從化區(qū)街口街城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