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叢林
摘要:學習者視角研究是由墨爾本大學 David Clarke教授發(fā)起的一個國際比較研究項目,是基于學習視角研究教學的新途徑。該項目關注高質量課堂教學是如何開展的,關注學習者的課堂活動。學習路徑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能力,讓教與學遵循學習的規(guī)律,尊重兒童的學習天性,并鼓勵學生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徑完成學習任務。
關鍵詞:學習路徑;教學路徑;學習者視角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1A-0069-04
如何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主發(fā)展,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之一。為了更好地將學習價值從工具性轉移到人的發(fā)展性上來,需要不斷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趯W習者視角的學習路徑探索,其意義在于:一方面有助于幫助學生完成從個人建構到社會建構的過渡,并在社會建構中發(fā)揮不同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幫助教師基于學生學習的路徑,找到相應教學路徑,從而實施有效的教學。[1]
學習路徑(Learning path,或者learning tra-jectory)是對學生在某個特定教學領域的思維、學習的過程性描述,通過一系列相關聯(lián)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心理和思維水平的發(fā)展。學習路徑不僅指學生學習達到既定目標的軌跡,也指在實現(xiàn)目標過程中教師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即學習路徑是學生學和教師教融為一體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
一、以學習路徑明晰學生學習歷程的基本認識
(一)學生的學習路徑包孕于教學的一般過程之中
考察學習路徑,需要認識教學的一般過程。因為學習路徑都是包含于教學的一般過程之中的。在教學中,某個階段的教學行為活動,粗略地分析大致都會具有幾個必備的過程。首先,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并根據(jù)目標設計驅動問題,把核心知識轉變?yōu)樘剿餍?、挑?zhàn)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展開探究思考。其次,教師圍繞驅動問題設計逐層展開的學習任務。這些任務之間有一定層次性,又相互關聯(lián),體現(xiàn)學習的歷程與進階。學生會在完成多項任務中獲得體驗,實現(xiàn)認知和技能的提升。當然教學活動中安排的學習任務間的層級,并不完全都是嚴格遞進的。最后,教學中教師用診斷性、形成性評價,讓學生通過評價完善認知,促進自身發(fā)展體現(xiàn)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的一致性要求。
(二)教師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調整學習路徑和教學策略
實現(xiàn)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應有相應的、有效的學習路徑,而不同的學習路徑將左右教學方法的選擇。通常,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學習內容如果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忽視了目標與方法之間的中介——學習路徑。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張春莉教授認為,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過程和對知識的表征方式,構成學習路徑的三個要素。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加以分析和研究,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它能夠幫助教師明確教學重難點,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根據(jù)學生個體學習思維水平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歸納出不同的思維模式,教師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策略,應該根據(jù)學生思維模式的不同而進行調整;學生不同的表征方式往往反映出他們對問題理解的不同水平。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并加強彼此之間的理解。[2]
(三)學習路徑離不開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的互動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指出,學習是個人通過同其他社會成員(教師、同學、家庭成員、朋友等)相互作用獲得關于世界的全面解釋。學習不僅是學生個人的建構活動,也是學習共同體合作建構的過程。何謂路徑,《辭?!分械慕忉屖侵傅竭_目的地的路線。本研究探索的學習路徑,是指研究學習者個體通過與其學習共同體,如教師、同學、家庭成員、朋友等相互作用,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并獲得思想、態(tài)度與價值觀而需要達到目標的學習活動路線。教師的教學路徑應該根據(jù)學生主動學習的路徑而不斷調整,鼓勵學生采用個性化的表征方式,并加強不同表征方式之間的比較與理解。
(四)通向學習目標的學習路徑是多元的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網絡已相當發(fā)達與普及,慕課、翻轉課堂與微視頻學習方興未艾。這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幾乎無限的空間和資源,然而學生的時間、精力很有限。這就要求學生大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特別是善于了解和選擇學習目標與相應的學習路徑。這對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尤為重要,否則就會讓學生在知識海洋中忙于找尋而迷失方向,遠不止是事倍功半而已。學習路徑與學習目標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從屬關系,而學習方法離不開學習路徑的選擇,不過沿著通向學習目標的學習路徑是多種多樣的,不會是唯一的“華容小道”。
二、數(shù)學教學案例中學習路徑的具體呈現(xiàn)及分析
考察學習路徑,從學習者視角描繪課堂教學的細節(jié),幫助我們科學、全面地分析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學習心理,思考教學活動的意義。學習路徑的設計讓研究不僅局限在教師身上,轉向研究學習者與學習過程及相互關系上來。教師的教應該根據(jù)學生學的進程和方式而不斷調整。教學目標也不應只定位于知識傳授,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和更新、發(fā)現(xiàn)知識的能力,以及不斷學習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素養(yǎng)。
研究表明,教師擁有的知識量與教學行為之間沒有太大關聯(lián)。它在本質上是理論性知識擁有的量,而真正對教學行為產生作用的是情境性知識。[3]達到學習目標的路徑不是唯一的,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學習歷程通常表現(xiàn)為兩條路徑:一是直接通達,即理論知識對教學行為有直接作用,但這條路徑的“信息流量”不大;二是間接通達,即理論性知識通過情境性知識對教學行為產生作用,雖然不是直接走向學習目標,可能學生在認識過程中交流互動花費時間和學習資源,但這條路徑獲取“信息流量”往往更加豐富。
(一)數(shù)學教學案例《角的初步認識》
下面,以《角的初步認識》一課為例,呈現(xiàn)依據(jù)學習路徑的相關理論,從學習者視角開展的課堂教學的具體過程。
1.故事引入,激發(fā)興趣
師: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請聽故事《公主的困惑》。(播放錄音)
在遙遠的森林里,有一個圖形王國。國王有一個心愛的女兒叫愛心公主??墒?,愛心公主總是孤單一個人,缺少朋友。國王因此很擔心,于是他召集臣民要為公主挑選一起玩耍的伙伴。圖形國王的居民們爭先恐后展現(xiàn)自己,他們根據(jù)有沒有角,自動站成了兩隊。愛心公主左看看右看看,究竟該加入有角隊,還是該加入無角隊呢,她感到十分為難。
師:圖形朋友們是根據(jù)什么站成兩隊的呢?如果你是愛心公主,你想要加入哪一隊呢?大家想幫助愛心嗎?學習今天的知識,就能幫助她。想不想學?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角。(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2.摸圖形,感知角的組成部分
(1)提問:小朋友們看,有些調皮的圖形偷偷跑進了這口袋中,閉著眼睛,你能把口袋中的三角形和長方形摸出來嗎?
(2)追問1:長方形和三角形摸上去有什么相同的感覺?
小結: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部分,直直的邊也是角的一部分。
追問:圓和橢圓摸上去與它們有什么不同?
小結:它們的邊是彎曲的,角的邊則不同,角的邊都是直直的。
(3)觀察:除了圖形中的角,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看到各種角。
課件出示:這些物品中有角嗎?藏在哪里?(指名說——逐步呈現(xiàn))
小結:我們把這樣的圖形畫下來,它們都是角。
(4)畫角:你能任意選一個角,畫在學習單上嗎?
①展示規(guī)范與正確的畫角:
引導:大家畫出了不同的角,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生:角都有兩條邊,都是直直的。
生:角的兩條邊相交在一個點。
②示范畫角: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它們組成角。角通常用一段小弧線表示。這個點叫做頂點。從頂點發(fā)出的兩條直直的線,叫做邊。
③指出角:誰能在三角尺上再找一個角,像這樣指一指角的頂點和邊嗎?能在我們身邊找到角嗎,并指一指它的頂點和邊嗎?
追問:半圓認為自己身上也有角,想加入有角隊,對嗎?愛心圖形上有沒有角?為什么?
生:角的兩條邊都是筆直的線,所以半圓形和愛心圖形都沒有角。
④小朋友們討論這么熱烈,把犀牛先生也吸引來了。犀牛先生說:“我的犀牛角可是名貴的中藥材”,犀牛角是數(shù)學角嗎?
師生小結:數(shù)學角的邊是直直的,而犀牛角的邊是彎曲的線;數(shù)學角在一個面上,犀牛角是立體有厚度的,犀牛角不是數(shù)學角。
(5)做角: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可以用不規(guī)則圖形折一折,可以用小棒拼一拼,也可以在空白紙上畫一畫,還可以用自己身邊的材料。同桌合作,比一比哪個小組做的角又多又好?
學生匯報:你是怎么做出角的?還有不同的角嗎?
生1:我用小棒做角,這是頂點,這是兩條邊,它們組成角。
生2:我用紙片折出了角,其中有頂點,有兩條邊。
生3:我用直尺畫出了一個大大的角……
追問:這是用小棒做出的兩個角,這是畫出的兩個角,這是折出的角,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角是有大有小的。
學生演示扇子角:角的兩條邊叉開,角就變大;角的兩條邊收攏,角就變小。
小結:角的知識大家學得很好。角是圖形王國中非常重要的成員,今后我們還會繼續(xù)學習角的知識。
(二)數(shù)學教學案例中學習路徑的分析
1.《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學中學習路徑的設計
通常教學研究都是關注教師的教是否有效,而進行學習路徑的設計則研究學生對教師教的行為的理解,以及通過對教師與學生的課后訪談,試圖對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數(shù)學活動事件做出合乎邏輯的解釋。《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學,運用學習路徑設計,概括主要步驟如下:
(1)驅動問題
①思考圖形王國里的眾多圖形,是根據(jù)什么站成了兩隊的呢?(有角、無角)
②討論角不論躲在物品中,還是藏在圖形里,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一個頂點、兩條邊)
(2)學習任務
①找角。找一找生活中實物上的角,指一指角的頂點和邊。
②畫角。畫出一個角,同桌比一比角的大小。
③做角。用老師準備的材料,也可以用自己身邊的材料做出不同的角。
(3)診斷性評價
①區(qū)分數(shù)學上的角和犀牛角有什么不同?
②今天我們認識了新朋友——角,你回家能向爸爸媽媽介紹一下嗎?
2.數(shù)學教學中學習路徑運用的思考
(1)把握數(shù)學學習路徑能促進學生的認知自然生成
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信奉“深造自得”,認為知識的學習并非從外而來,而是自然自得的,必須經過自己主動自覺地努力鉆研,才能徹底領悟。教學中應舍得等待學生的自我覺醒,這種認識的自我升華,無人可以替代,唯有自省而已。這種思維發(fā)展一旦進階,就有可能有效遷移到類似的學習場景中。與通常教學《認識角》相比,基于學習路徑設計而創(chuàng)編的繪本版《公主的困惑》的教學,通過驅動問題——學習任務——診斷性評價,自然地引發(fā)學生活動和思考,學生的學就這樣圍繞著認識角不著痕跡真實地發(fā)生了。張春莉教授認為,教師在設計教學路徑前,必須要明確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教學過程應展現(xiàn)學生的思維形成過程,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個性化表征方式,檢驗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因此,教師要關注教學目標的分解和具體化,教學中根據(jù)學生學習進程和學習探究方式的不同搭配、不斷調適,使得學習目標的達成可以有不同的路徑,而不同的學習路徑體現(xiàn)不同的教學信念和教育發(fā)展的價值。
(2)教學中學習路徑的設計可以為學生發(fā)展提供全程支架
從學習者的視角出發(fā),教學活動中教師不管采用什么教學方式,都是在幫助學生進行個人建構和社會建構。學習路徑就是貫穿整個學習活動的支架,基于學生的認知起點,遵循學生思維的規(guī)律和知識形成發(fā)展過程,形成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核心的“綠色評價”體系。核心素養(yǎng)時代的學習應該是學生個體發(fā)生的、真實的深度學習。學習路徑的研究引領學生經歷有挑戰(zhàn)、高投入、高認知的學習過程,獲得有意義的學習結果,展現(xiàn)學生是如何學會學習,并為之提供思路和邏輯結構。
數(shù)學教者在教學中會充分注意到,讓學生有發(fā)表自己言論的自由和機會,鼓勵學生動手操作,給予學生充分交流互動的時空。從學習者的視角進行的教學活動,有助于深入展示和促進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過程,從而有助于發(fā)現(xiàn)學生是如何達到既定目標,進而通過數(shù)學活動中實現(xiàn)思維進階成長。學習進階的始端即認知的起點,而終端則是指向數(shù)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學習歷程既要考慮進階終端,也要結合進階始端。
學習路徑不但體現(xiàn)在認知過程上,而且關注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發(fā)展。數(shù)學教學中選擇適合學習者的路徑設計,其本質是從學習者的視角研究教與學,關注學習者在學習進程中知識內化與進階;從學習者的視角研究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從知識進階走向思維進階,從知識體驗升華為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張春莉,劉怡.基于學生學習路徑分析的教學路徑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 2015(9):39-43.
[2]福祿培爾.人的教育[M].孫祖復,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158-159.
[3]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等,譯.上海:文匯出版社, 2015:108-109.
Learning Path: New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Based on the Angle of Learners
Gao Conglin
(Nanjing Fangcaoyuan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0013,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from the angle of learners i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research project initiated by Professor David Clark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which is a new path to research on teaching based on the angle of learners. This project focuses on the approach to the high-quality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ers classroom activities. Research on learning path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s and competence, let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llow the law of learning, respecting childrens nature of learning, and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finish their learning tasks by actively selecting suitable paths.
Key words: learning path; teaching path; the angle of lea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