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指向德性生長的學校德育思考

    2019-03-15 08:59:00徐高虹浙江金華教育學院
    教書育人 2019年7期
    關鍵詞:德性學校德育道德教育

    徐高虹(浙江金華教育學院)

    現代學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而道德教育就構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撐整個生命成長進而獲得幸福人生的決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長,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發(fā)展都會受到限制。在學生的身心成長過程中,社會核心正向價值的傳承與建構,道德準則與規(guī)范的灌輸,靈魂的塑造與德性生長的主要途徑依然是學校德育。

    一、學校德育的內在本質

    在學校德育的實踐中,我們一直在苦苦思索有效德育的內容、方法、途徑、模式等,意圖找到合適的德育之路。但遺憾的是,在社會急劇變化發(fā)展的今天,人才失德的現狀折射學校德育的嚴重不足,這迫使人們對學校德育的實施現狀和效果進行重新審視。我們不缺德育系統的知識、理論、方法,但對于道德本質問題缺乏有效追問,對育人根本缺乏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正所謂我們已經在路上,卻忘了為什么而出發(fā)。如果我們不能從理性層面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反思,那么筆者以為,一種缺失了思想根基的道德教育實踐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朱小蔓教授把道德教育的內涵界定為“指向人的德性培養(yǎng)的教育”,以區(qū)隔于人們在學校教育中對道德教育所做的籠統的理解。德性一詞源自《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德性即人之自然至誠之性。儒家思想提出的以“仁”為核心的“智、仁、勇”,“恭、寬、信、敏、惠”和“溫、良、恭、儉、讓”等都屬于德性的范疇。既代表著階級的意志,也是個人德性發(fā)展的基本范式,并在新時代、新形勢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新時代德性要求的典范。

    2017年8月《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中對德育的目標也做了新的規(guī)定,總體目標為“……,養(yǎng)成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和全面發(fā)展,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從中可以看出,德育內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得到調整、補充、細化和完善,品德教育從思想教育中逐漸分離,進而轉化為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以品質教育促進核心素養(yǎng)提升,使正向核心價值的傳授得以彰顯。這為學校德育工作進一步明確了努力方向。

    這意味著我們在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要清醒認識和關注德性培養(yǎng)的新要求。從根源上去追尋道德的本質,把握德育的根本?!耙坏┪覀儚睦碚撋匣謴土说赖陆逃谋緛砻婺浚敲?,它對于教育的整體而言就必然是具有統攝性的”。但在學校德育實踐中,我們卻往往忽略了道德教育的根本,忘卻審視目的的重要性,以至于變得盲目,墮入到疲憊應付、空洞說教、形式主義的怪圈之中。

    二、“四化”德育要不得

    學校德育實踐中普遍存在著“德育四化”行為,極大地挫傷了教師進行德育的信心,直接導致德育低效。德育無力感的思想在學校迅速蔓延,加之應試教育的高壓,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思想將遭受嚴峻挑戰(zhàn)。

    (一)德育虛假化

    道德教育的本質是養(yǎng)成至純至真之本性,是“五育”之一,既蘊于學科教學之中,也潛藏于學生校園生活和學習過程中,不能人為偏廢、移位甚至剝離。這種德育認識定位非常重要。目前學校和教師迫于升學率,導致以學科為本,弱化道德教育對人的成長價值的現象普遍存在。較多學校視德育任務為壓力,為累贅,往往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嘴上喊的是加強學生德育,事實做的是將德育課換成了學科知識的教學課。學校德育制度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就不落在行動上。有的學校為應付上級部門的督察而擬訂一些假計劃,臨時安排一些德育活動,大做表面文章以掩人耳目,甚至于要求學生積極配合做假行動。教師和學校這樣的言傳身教,卻要求學生要獲得誠信、正直等道德品行的發(fā)展,無異于癡人說夢。這種假德育、偽德育對學生產生的結果只能是失望、反感,進而麻木,甚至于視虛偽行為為理所當然而仿之。

    (二)德育功利化

    德育工作應該常抓不懈,具有長效機制。目前很多學校急功近利、短視行為嚴重。做好事要計分,做完后要拍照,以便作為評定優(yōu)秀學生的依據。于是出現了老奶奶不過馬路,卻被一群小學生硬架了過去的笑話;出現了一些裝模作樣做好事的宣傳圖片;出現了大學生排隊獻血拿學分的怪事。更可怕的是,在別人履行了道德義務之后,我們?yōu)榱搜谏w自身的道德缺陷,還要鄙夷別人的行為動機,拒絕別人的道德高標,甚至給別人佩帶上“瘋子”的標簽,然后,一棍子打死。

    難道真的只有當學生自殺時,才會想起生命教育的重要?難道只有看到孩子的冷漠超出了想象,才會意識到需要感恩教育?難道真的只有等到校園惡性事件頻發(fā)時,才明白規(guī)范教育不可或缺?教育是慢的藝術,學生的成長、德性的升華都需要一個好的環(huán)境和較長的過程。如此急功近利道德淤泥中,怎能凈化心靈、萌生善念、感悟真理、培育至真至純的德性?

    (三)德育膚淺化

    學校德育猶如蜻蜓點水,浮在表面上,限于知識上,停在規(guī)范上,卻未深入學生內心處。“我們總在號召學生去奉獻自己的善良和愛心,而不是從最現實最本質的生活中去撥動他們心靈深處那根柔軟的善良之弦”。簡單的制度要求、抽象道德知識的灌輸、行為規(guī)范技能的訓練是德育工作常見的方法。這種德育方法因程序簡單,操作簡便,而深受歡迎。殊不知其泯滅了道德人文,忽略了靈魂塑造,最終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變成了毫無生命力的道德說教和行為控制。

    道德教育應該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流淌式,而不是由外而內的灌輸式。道德教育首先是一種保護,其次是一種引發(fā)和激勵。道德形成更多的是德性萌生,品質養(yǎng)成,更多的是愛的熏陶和迸發(fā)。道德教育作為一種靈魂教育,必然要“走心”,激發(fā)學生內心最深處的情感體驗,觸動才能取得效果,展現獨特生命力。道德成長過程中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任何強制的價值灌輸不僅是無效的,而且是不道德的。道德說教不僅失去了思想基礎和現實條件,而且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與教育者的愿望相背離”。

    (四)德育神圣化

    道德并非神壇上的圣物,而是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社會、國家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和意識。在學校德育中,更多的是一種道德常識的教育,是規(guī)則和意識教育,是應盡的責任教育。

    目前德育存在兩種危險的傾向,其一是盲目將德育提升到純政治的高度來評價,以圣人的標準來要求學生,這無異于空中樓閣。過高的要求和不合理的評價,只講奉獻不問索取,只能讓人望而卻步,在現實社會也是行不通的;其二是盲目升華常識道德,將公民應盡的基本責任、傳統美德上升為偉大壯舉,夸張地表揚和宣傳。如尊老愛幼的思想、拾金不昧的品格、文明禮讓的行為等都是一個學生和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是一種基本的道德常識。適度的鼓勵和表揚,本也無可厚非??稍趯W校和媒體中卻大肆宣揚,硬是把一個盡自己本分責任的人推到了英雄楷模的地位。這種過渡渲染的做法,非但提升不了公民道德的水平,反而會降低公民的道德要求和水準,喪失履行道德義務和責任的熱情。學校德育并非培養(yǎng)道德楷模,而是著力于學生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建設,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社會正向價值的傳遞,其核心是學生德性的萌芽與生長。學校德育不應忘記自己的基本目的,舍本逐末、盲目拔高。

    三、促進學生德性生長的學校德育轉向

    “如果道德教育的結果是使受教育者感到恐懼,那么這恰恰就違背了德育的初衷而淪為反道德的教育”。學校應系統反思德育現狀,依據國家的德育目標和要求,著力提升教師德育水平,建立良好德育機制,深入分析德育內容,培育和諧的德育環(huán)境和心理氛圍,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符合學校實際和學生心理的德育方法。為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切實回到學生德性和品質培養(yǎng)的道路上來,建議學校應考慮以下三個轉向。

    (一)從外部強制規(guī)范轉向內部反省自覺教育

    有效德育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規(guī)范的指引,這是毋庸置疑的。教師立足于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社會閱歷,通過教學、啟發(fā)、示范等,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德性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校德育制度和規(guī)范,對學生的行為起著引導、勸勉、規(guī)誡的作用,在學生的德性培養(yǎng)過程中,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們知道,任何的教育都不是一廂情愿的,它需要主觀努力和客觀要求相結合。學生對外在的道德制度規(guī)范的遵守程度并不代表其道德水平的高低。只有由他律轉為自律,外在的要求才會在根本上促進內在自覺的生發(fā)。只有讓學生充分理解德育制度的意義,將客觀要求內化為自覺行為,教育才真正發(fā)生,德性才能養(yǎng)成。這是教師在進行德育時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孟子強調反省內求,荀子重視自存自醒,老子認為自知者明。簡單地講,諸子所言就是要自我反省,見善與不善則反思自身是否具有,有善則遵行,有不善則自慚而改之。人應該通過自我反省,才能回復自然本性,完善自我德行。學校德育試圖依靠外在強制要求來化性起偽,靠管制來培養(yǎng)德性,難以起到德育實效,反而會招致學生逆反。如何從教師之威、制度之力,強制要求的德育轉向引導學生自問自省、自覺踐履的德育,使學生成為德性養(yǎng)成中的主體,應引起所有教育者的深思并踐行,否則學校德育將無功而返,甚至漸行漸遠。

    (二)從道德知識灌輸轉向情感交流體驗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來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無法用知識來彌補。知識與道德是兩碼事,掌握了道德知識并不等于擁有道德品質。道德基本特點之一便是情境性,不同的情景傍生著不同的道德要求,折射不同的道德問題。有些教師認為德育過程和教學一樣,是講授和灌輸既定內容,以分數高低來劃分學生的道德水平。這正是忽視了道德的生成性、情感性本質,從而將復雜的育德任務變成了知識傳授,將德育工作變成了道德學科教學。“這種從行為和情景中抽象出來而孤立的道德學科,就像離開肉體的骸骼”,沒有血肉,沒有情感,沒有靈魂。列寧同志曾說過這樣的話,沒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學校德育不僅是傳授系統的道德知識,也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更需要培育學生的道德情感,學會責任承擔和積極踐履。在學中做,在做中體驗,在體驗中達到知情意的完美統一。

    有學者指出,體驗是道德教育的本體,道德教育需要從概念化的道德理性回歸到生活世界和自然界的第二次解放。學校簡單的德育灌輸割裂了道德源泉,干涸了道德心靈?!敖逃裏o用,因為它讓我們淪為知識的奴仆;教育無用,因為它讓我們置身于現實生活之外”。道德教育必須回歸學生生活世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友愛,領悟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共生,培育和凈化學生幼小心靈。學校在德育過程中,要積極開發(fā)學生生活中的德育資源,充分利用和創(chuàng)造德育情景,通過師生平等對話、雙向溝通,讓學生在現實場景的潛移默化和教師針對性指引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獲得切身體驗,從而真正完成對德育內容的理解、感悟、內化、升華,促生和滋養(yǎng)德性,形成自身良好的品行。

    (三)從單一校園德育轉向“三方”共育

    學校沒有單純的德育,對學生的培養(yǎng)應“五育”并舉。學生的德性的滋養(yǎng)與孕育也非單純由學校來完成,而是社會、家庭與學校共同的責任和義務。現在的德育問題不僅是個體自身發(fā)展的問題,更是國家、社會和全球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把這種難題轉嫁給學校,恐怕是勉為其難?,F代社會的人們不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始狀態(tài),而是處于一個全面信息化的網絡空間時代。孩子的成長因素也不再是來自個體和局部區(qū)域,而是來自群體和社會更為廣泛的影響。

    學校德育有責任和義務將人類最基本道德規(guī)范和美好的道德愿望傳遞給學生,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與德性。孩子德性教育家長同樣責無旁貸。家庭是孩子德性成長的起點,在德性培育和熏陶上具有獨特優(yōu)勢。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F在“跪養(yǎng)”式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唯一關注點,對孩子的各種無禮行為百般遷就、姑息縱容,對孩子自身應盡的責任義務包辦代替,使孩子變得自私任性、虛偽勢利、為所欲為。這樣的孩子終難成大器。家庭教育應樹立全面教育思想,摒棄重智輕德的做法,從小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德,積極營造孩子德性成長的健康家庭環(huán)境。而社會對于學生德育同樣不可袖手旁觀,應該樹立正面價值導向。

    現實的道德規(guī)范與經濟、網絡社會產生的各種道德需求形成了現代社會規(guī)范的基本矛盾。目前對于學生沉迷網絡等行為失范的報道不絕于耳,正是這種矛盾的突出表現。社會之與德育的功能,除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條件滿足學生德育實踐的便利,國家也應該建構新的社會規(guī)范體系,約束唯利是圖的不端行為,營造學生德性成長的健康社會環(huán)境。德育教育的系統性要求家庭、學校、社會互相支持,共同配合、整合力量。三方共育才能營造良好德育生態(tài),真正傳遞社會核心價值,培育學生良好德性。

    猜你喜歡
    德性學校德育道德教育
    論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與實踐智慧
    西部學刊(2024年1期)2024-02-19 10:58:58
    柳亞子書法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師(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內生德育:九年一貫制學校德育路徑探索
    中國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3:40
    學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徑
    甘肅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從德性內在到審慎行動:一種立法者的方法論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34
    農村初中學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甘肅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08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肅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對當前我國學校德育實效問題的理論反思
    托馬斯·阿奎那的德性論
    倫理學研究(2016年5期)2016-02-01 12:46:17
    托克托县| 临汾市| 米易县| 马尔康县| 蕉岭县| 滦平县| 凯里市| 秀山| 大新县| 莱西市| 民权县| 辰溪县| 九龙县| 峨眉山市| 乐清市| 明水县| 凤台县| 法库县| 阳高县| 宜君县| 贵南县| 滕州市| 汉源县| 泽普县| 太原市| 平南县| 四平市| 闵行区| 老河口市| 留坝县| 繁昌县| 厦门市| 清远市| 当雄县| 邓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临朐县| 西林县| 阳原县| 东宁县| 灵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