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李曉東
摘?要:在眾多英語文體中,新聞英語具有高度專業(yè)性的特點。在大學英語中加入新聞英語相關題材,能夠起到提升學生英語水平的作用。針對此,采用實證研究的方式,先對國內外研究邏輯和新聞英語的應用重要性進行深度分析,然后對具體的應用模式和實證研究過程展開探討,以期為高校教師提供可用教改思路。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新聞英語;學生思辨能力;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9)01-0139-03
引言
思辨能力指的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綜合體,人類社會的運轉需要通過無盡的交流來完成,而當人們需要利用語言工具來達成某種交流目標時,其必然會調動自身內心的思辨能力進行應用,從而令自身的語言交流模式能夠處于最優(yōu)狀態(tài)。人們在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可以被看做為固定物體,而思辨能力是一種活動體,其能通過一些特定的手段將固定物體加以揮發(fā)。且學生的思辨能力越強,其自身語言知識的揮發(fā)效果便越好。因此,在高校環(huán)境中,許多英語教學人員都會適當在教學體系中加入一些以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為主的內容。但當前在應用過程中,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也遇到了一些難點,即教師需要用哪種滲透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當下多數教師均推薦以新聞英語這種語言專業(yè)性較強的內容,而為了檢驗這種滲透途徑的實際效果,本文選擇了實證研究這種形式,旨在通過實證研究,整理出相對有效的引入模式。
一、國內外大學生思辨能力的研究邏輯
(一)國外環(huán)境研究概述
在國外高校環(huán)境中,多數的教育研究者都會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放置在重點位置。國外的研究人員認為,思辨能力屬于人的基本技能,且多數大學生自身都帶有思辨能力。因此,他們的研究重點常年限定在“如何提升思辨能力”的基礎上。大量資料和數據表明,根據大學生的語言學習狀態(tài),在其常規(guī)課程中滲入對思辨能力的升級內容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課堂中進行滲透是否屬于當下最優(yōu)的途徑,這一研究方向卻仍然處在驗證階段中。筆者查閱國外相關教研資料發(fā)現(xiàn),國外在開展以思辨能力為主的教育教學活動時,基本都會使用三種形式。第一種為直接形式,即校方開設專門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課程,直接對學生的思辨能力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特征為不與專業(yè)課融合。第二種則為融合形態(tài),即教師需要將專業(yè)課程作為主體,以滲入形式進行引導。第三種則為結合形式,即教師需要將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使用單獨教導,第二階段再進行融合,令學生熟悉在專業(yè)課程中調動思辨能力的形式。
(二)國內環(huán)境研究概述
在國內環(huán)境中,以文秋芳為首的一些教育研究人員曾經提到過“模型法”,即利用層級形態(tài)的模型來落實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在文秋芳團隊的努力下,國內曾經設定了具體的思辨能力衡量體系和測定方式。雖然研究方向正確且收獲了對應結果,但因題型上的限制,國內仍然未能擁有相對完美的思維能力測量體系。但在國內教育研究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進程中,一些以固定科目為主的思維能力測量體系逐漸產生,例如化學思辨測評、護理思辨測評等,均在投入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饋效果。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模式
(一)大學英語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研究大學英語環(huán)境中校方給出的人才培養(yǎng)方向可知,目前多數高校均以培養(yǎng)“全能力”型人才為主。即學生需要掌握精準的英語口語能力、擁有豐厚的英語文化底蘊,且對于跨文化知識點也能夠妥善利用。而掌握靈活的語言應用能力便需要學生的腦內活動思路相對活躍,只有學生能夠在英語情境中“來去自如”,才能成為真正的語言文化工作者。而思辨能力是影響語言能力成型的重要途徑。因此,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中,必然能夠起到提升英語教學質量的作用,且思辨能力不僅可以應用在英語教學層面,當學生擁有完善的思辨能力后,在其他的學科或日常的漢語交流語境中,其便也可以提升自身的交流能力[1]。
(二)路徑分析
1.高校大學生思辨能力不足的原因
首先,當代大學生受應試教育影響過于深刻。他們認同背書型學習方式,認為只要自己背書的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就能夠妥善應用英語語言。但實際上以文字為主而形成的記憶形態(tài)比較被動,即使具有了豐厚的知識底蘊,但是為面對具有一定速度的英語交流情景時,學生仍然很難準確應對。
其次,當代大學生接觸英語基本都圍繞在課堂范圍內。他們不會去購買和查找英語文獻、英文報紙和新聞資料。因此,學生們所掌握的英語知識點基本都圍繞在教學范圍內,并不會出現(xiàn)主動性的拓展現(xiàn)象。大學生即將走向真正的工作崗位,他們極有可能會在工作進程中面臨一些真正的全英對話。而對方給出的談話范圍基本不受限制,學生的腦內知識與思辨能力必須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廣義,才能令其處在正確的交流地位中,完成對話目標。而這種知識點來源途徑受限的現(xiàn)象,就會令學生的思辨能力存在應用誤差。故根據思辨能力不足所引發(fā)的不良現(xiàn)象,高校方面應該逐步開始重視對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2.培養(yǎng)途徑
在設定培養(yǎng)途徑的過程中,英語教師可以將應用形式分為兩個部分。其一為借用外國思辨能力培養(yǎng)經驗,直接在校內開設專門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課程。這樣一來一方面學生可以在“單獨開課”的情境下意識到個人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校方也可以利用專門課程,不斷實踐教師給出的培訓思路。培養(yǎng)思辨能力不能在一朝一夕完成,校方必須不斷提出教育計劃,落實教育計劃,再于教育計劃的實施范圍中不斷探尋當前計劃的可優(yōu)化之處。這樣才能令思辨能力培養(yǎng)課程處在活動范圍內,且更加適應學生的成長軌跡。
其二則為堅持使用中國教學理論,也就是通常所講的融合性理論。在中國高校中開展的德育教育實際上便基本都是以融入形態(tài)而呈現(xiàn)。這種安排方式的優(yōu)勢在于其不會過多地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進度。因此,國內高校便也可以使用適當的融入模式在專業(yè)課范圍內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在大學英語中加入新聞英語的重要性與應用模式
(一)新聞英語能夠起到的提升作用
當選定新聞英語這一題材時,筆者首先便對當下各個高校所使用的教學材料進行了研究。校方給出的綜合英語、大學實用英語材料,都在內容上具有一定的限制。其一,教材取材編制和教材投入使用之間必然存在時間空缺的現(xiàn)象。因此,教材給出的資料和知識點并非具有權威屬性,很容易與時代脫節(jié)。而且多數教材都不具有實用性,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但新聞英語不同,新聞英語的產出需要經過大量的編輯步驟。從采集信息、編輯信息、調整內容再到排版等等,新聞英語所呈現(xiàn)的文字部分基本具有絕對的專業(yè)性,且絕對與時代特征相符。因此,當教師在課堂中使用新聞英語填充教學體系時,學生們便會在日常教學中,掌握真正符合時代更新形態(tài)的語言應用技巧與知識點。
新聞英語篇幅較小,基本不會占用過多的講解時間。因此,教師可以很輕松地將其融合到日常教學中,夯實學生對專業(yè)語境的理解能力。同時,當教師通過長時間的訓練令學生掌握了快速閱讀和精簡化英語新聞的能力時,學生們便能夠通過自主繼續(xù)“進修”學習英文報刊和學術雜志,不斷培養(yǎng)自身的綜合能力和語言應用素質,直至自身思辨能力到達預期內的成型效果。
奠定新聞英語應用價值不僅可以通過新聞英語的專業(yè)性價值而認定,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學習理論也可以證明新聞英語在思辨能力培養(yǎng)中的價值[2]。首先,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學者強調學生必須要與真實的內容進行接觸,才能凸顯出學習的本質。故對于大學生而言,學習英語時便必然要與真正的英語內容進行接觸,新聞英語在國外以新聞形式進行播報,具有英語情境引用價值,語言真實度相對較高。其次,在多元化智能理論中,學者注重于強調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在學習進程中的推動性作用。當教師以傳統(tǒng)教材為教學主體時,學生英語思維很難發(fā)散。但在新聞英語這種專業(yè)化較強的教學內容中,學生繼續(xù)進行深度研究擁有實際價值。而教師只需在學生進行深度研究時及時調整學生的研究方向,那么學生便可以充分揮發(fā)自己的發(fā)散性思維,鍛煉自身思辨能力的操作效率。
(二)新聞英語在大學英語中的應用模式
1.選定教學對象
首先,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年齡段和學習能力的學生分別制訂不同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計劃[3]。例如針對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其專業(yè)內部的現(xiàn)有教學素材作為融入基底。而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教師可以直接降低對新聞英語選擇的難度標準,并以實用英語或新概念英語作為融入基底。重點則為需要按照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調整,以免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明確英語新聞的所講含義,反而降低其在課堂中的參與興趣度。
2.調整教學節(jié)奏
一般情況下,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課程所占時間較多,基本在整體課程的70%左右。教師可以將思辨能力培養(yǎng)計劃分為幾個分支,如以英語聽力為主、以商務英語為主等等。而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公共英語所占據的課時基本為每周四個,時間較少。但同時這種教學時間段也剛好能夠與有價值的英語新聞的更新時間保持平行。在專業(yè)英語教學節(jié)奏的調整中,教師可以盡量將研究過程放慢處理。例如,選定一個內容專業(yè)性較強,且預期研究時間也較長的英語新聞,而教師則需在課堂中弱化自身的核心地位,輔助學生自行研究。這樣一來,學生在相對緊湊的教學節(jié)奏下,便會以自身的英語基礎和教師的引導為主,不斷將自己帶入到新聞記者的角色中,掌握講述不同新聞事件時應該使用的語境和語法、詞匯等。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教師可以直接采用生活類新聞素材,令學生明確英文新聞文稿的基本形式。但在非英語專業(yè)中,教師還需要為學生們布置一些以翻譯為主的新聞英語作業(yè),這樣一來教師便可以在課堂范圍以外,用學生完全自主的情境再度夯實學生的英語思辨能力。
四、實證研究分析
(一)研究對象選定
本次實證研究為追求真實性,特選擇國內一所普通全日制高校作為研究場所,選擇校內大一階段的英語專業(yè)班級和非英語專業(yè)班級作為研究對象。英語專業(yè)班級和非英語專業(yè)班級各選擇兩組作為對比所用,研究時長設定為一學期。
(二)研究目的設定
大學生的思辨能力關乎其未來的就業(yè)發(fā)展,而之所以選擇大一階段有兩個目的。其一,大一階段學生剛剛入學,且因應試教育制度,同一班級內學生的英語水平比較中和。其二,大一階段學生處在參與學習的第一階段,這時進行教育創(chuàng)新的綜合效果較好。因此綜合而言,文章選定大一階段進行實證測試,最終目的則在于希望通過測驗,能夠為高校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提供一些可用的滲透思路[4]。
(三)研究方法設定
根據不同的專業(yè)類別,研究人員選擇了不同難度等級進行教學。面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新聞英語素材取材于《環(huán)球時報》以及《華盛頓郵報》,整體的專業(yè)性較強。且選擇內容基本都以時事政治和經濟政治為主,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世界信息的敏感度。而面對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時,教師則采用《中國日報》中的英文版面信息,《中國日報》中所含的內容整體語境比較易懂,且內部所闡述的時事政治也更加符合中國語境,非專業(yè)學生利用其鍛煉思辨能力整體難度較低。
(四)研究過程解析
首先,當大一新生正式穩(wěn)定后,校內英語教學部的教學人員應該編訂一份綜合類考卷,對學生在英語層面中的思辨能力進行判定。判定時教師需要采集學生各個方面的基礎能力,并進行詳細記錄以供后期做對照參考用。教研組內的教師整體分為了兩個研究方向,每個研究方向都需要在設定好的教學周期內通過廣泛閱讀選擇應融入的材料。英語專業(yè)的教學研究可以培養(yǎng)成長期教育形態(tài),學生可以在每周或每個月內完成對一組新聞英語的深度研究。而非專業(yè)英語的學生,可以在教師陪同的情境下以課時為主,每兩個課時完成一組研究行為。
(五)研究成果分析
當一學年的研究完成后,教師應該重新設置難度稍強的考卷,對學生培養(yǎng)后階段的思辨能力進行測定。測定結果基本比較樂觀,但從結果上來看,英語專業(yè)和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歷經培養(yǎng)階段后,其思辨能力提升的方向卻存在一定差別。初步判斷可知,這種差別基本來源于不同的培養(yǎng)模式。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比較深入,教師講解也更透徹,因此學生們對于理解新聞英語語義能力上具有極強的邏輯性。而非專業(yè)的學生則在快速明確意圖上擁有效率優(yōu)勢。以上結果可說明引入新聞英語具有提升思辨能力培養(yǎng)效度的作用。
結束語
綜上,本文以大學英語教學作為研究核心,對引入新聞英語以提升大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性進行了深度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日常教學中適當引入英語新聞,的確能夠提升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