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嘉華(杭州市行知中學 浙江 杭州 310000)
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作為杭州地區(qū)體育中考力量類項目之一,向來都為教師和學生所重視。它相對于引體向上的純力量又多了些技術性,加大了學掌握技術的難度。這難度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對投擲動作中自下而上的力量傳遞,超越器械、滿弓、以及左側支撐蹬伸制動并提高合理出手高度和角度的理解和運用上。在不考慮動力鏈傳遞中身體各環(huán)節(jié)能量損失的前提下,學生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學會投擲技術的精髓超越器械和左支撐技術(以左腳支撐為例),最終目的是在自己所能控制的最快出手速度中控制好出手的高度和角度以獲得最佳的遠度。
在教學中卻發(fā)現(xiàn)在按照教材教法中的雙腳前后開立,面朝前,雙手持球從體前預擺至頭后上方,身體后仰(盡力成滿弓)的技術動作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未必是最好的技術。依我多年學習投擲的淺見。首先,從前至后的預擺,旨在加大做工距離和配合腿部蹬伸引起更強的牽張反射,刺激更多的肌肉參與做功。但在一般情況下,最后用力預擺速度較快,預擺到反弓過程的重力加速度反而也增加了實心球的重力,不利于加速發(fā)力。其次,正面后仰的形式,在教學中有許多學生,腰骶部承受不住滿弓動作,動作還未到位且未發(fā)力多數(shù)已經支撐不住了??紤]到初中生還處在生長發(fā)育階段,為避免不必要運動損傷,多數(shù)學生身體形態(tài)以及力量、柔韌、協(xié)調等方面的因素。在提高練習所需的身體素質前提下,也要適當改進反弓的形式。
因此,以改進反弓的預擺形式為主要切入點,在原地以類似標槍最后用力時的蹬轉挺髖、翻肩轉肘發(fā)力的過程為動作模型。動作形式如下:雙腳斜向,前后開立,雙手自然持球與身前體側,預擺時從前至后,從下至上,以圓弧形經由體側髖部擺至身后略高于頭部水平位,預擺開始即刻側轉上體,后側下肢跟隨實心球的擺動同步屈膝屈髖,使身體重心配合實心球的擺動自然后移,重心壓至后側支撐腿上,擺至雙臂貼近雙耳,使軀干、頭和雙臂在同一額狀面為佳。開始發(fā)力時配合實心球的預擺慣性,下肢略提起腳跟邊蹬邊轉,使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轉向投擲方向,通過積極的蹬地挺髖扭緊身體,而后上體經過翻肩的形式,由側向轉至正向,配合蹬地挺髖翻肩挺胸快速揮臂撥腕將球擲出。由于動作模擬標槍投擲稱其為原地雙手標槍式前擲實心球。
由于缺乏高速攝影捕捉系統(tǒng)和分析系統(tǒng),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文獻和實驗探討印證原地雙手標槍式對比正面式技術動作最終成績是否優(yōu)越。
以不同反弓形式對前后站立式前擲實心球的成績?yōu)檠芯繉ο蟆?/p>
(1)文獻資料法。
通過CNKI學術文獻總庫、萬方數(shù)據(jù)庫等網絡資源,以及人教版與浙教版的教師用書,分析該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結合自身掌握的情況,對涉及到的資料進行梳理和分析。
(2)實驗研究法。
以初二年級兩個普通班的學生為實驗對象,將兩個班隨即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8學時實驗結束后每班抽取10名男生作對比。為盡量保證減小實驗誤差,兩個組的教學人數(shù)、時間、練習次數(shù)等均保持一致。且所選的學生實驗前關于實心球投擲的相關身體素質經過統(tǒng)計學檢驗。教學任務結束后收集兩個組技評考試成績,進行分析。
(3)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把實驗前后學生的身高、體重、身體素質以及技評成績等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用SP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T檢驗來分析兩組之間有無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性差異。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前測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N=20)
在教學前,為了盡可能的排除各種因素對實驗準確性的干擾。有必要對隨機挑選的學生進行身高、體重和身體素質的測試,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對兩個組的身高、體重等指標的獨立樣本T檢驗,可知相伴概率都為P>0.05.由此可知,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前期的形態(tài)指標和身體素質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為實驗的進行提供了前期保障。
教學論指出學生的學是教師教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教師教的過程,也就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是檢驗教師教的主要依據(jù)。通過測試學生的投擲成績和技術評定,可以有效的檢測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也有助于教師及時改進教學進度和教學形式。
(1)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投擲成績對比分析。
表2 實驗后兩個組投擲成績對比分析(N=20)
圖1 實驗組與對照組成績分布圖(N=20)
由表1可知,實驗后,雖然實驗組和對照組所測的平均成績無顯著性差異,但實驗組比對照組的平均成績遠了0.81m,實驗組的投擲的最好成績也遠了1m。由圖1看出實驗組在9-10m、10m以上兩個區(qū)間略好于對照組。但兩個組學生成績多集中在8m以下,可知短時間內技術性因素不能完全解決成績問題,或許學生有關投擲方面的身體素質也要同步跟進。實驗結果未呈現(xiàn)正態(tài)分布可能在于抽測的人數(shù)不足。
通過實驗表明原地標槍式雙手投擲實心球有利于學生短期內獲得更好的成績。但實驗的結果也告訴我們提高學生的投擲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實驗組短期所獲得的成績還遠遠不夠。優(yōu)異成績的取得需要學生體能、技術、心理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實驗組能在短期內平均成績取得優(yōu)勢,單從技術角度分析我認為主要在以下幾點:①實心球預擺的最終慣性方向與投擲方向相同,便于借力;②雙手預擺到側向持球最高點時,球、手臂、頭和上體軀干在同一水平面。相比正面預擺結束時的脊柱與椎間盤的壓迫小,便于動作的銜接,減少腰椎長時壓迫;③預擺結束銜接最后發(fā)力時,身體處在放松狀態(tài),在開始蹬地轉髖翻肩做滿弓動作之前,體前的髂腰肌、腹直肌、胸大肌、肱三頭肌還處在放松狀態(tài),通過一氣呵成的快速反弓鞭打動作可以有效刺激前側肌群的牽張反射,提升整體肌肉的超等長收縮效果,充分發(fā)揮肌肉的快速做工能力。相對于正面滿弓可以縮短動作時間,減少長時牽張引起的肌肉應激性下降。但也由于以上因素,原地雙手標槍式投擲技術對于學生雙肩柔韌性,腰腹核心力量、腿部力量以及身體協(xié)調性的要求也更高了。并且,反弓動作為反關節(jié)形式。這也是為何會有學生成績不理想的原因。
(2)實驗后兩組投擲技評成績對比分析。
表3 實驗后兩組技評成績對比分析表
根據(jù)表3可知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預擺和最后用力的技評中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持球和制動技評中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實驗組的平均成績略好一些。
預擺不但是為了使器械擺脫靜止的狀態(tài),而且可以使軀干和胸鎖關節(jié)處的肌肉獲得預拉長,以便得到一個理想的發(fā)力狀態(tài)和發(fā)力點,為最后用力準備較好的做功距離和和初速度。實驗組平均技評成績比對照組高5.21分,存在顯著性差異。預擺是銜接滿弓動作重要一環(huán)。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對照組學生正面式的預擺,往往和滿弓動作是重疊在一起的,且起始預擺的速度很快。這樣導致實心球向后的重力很大,容易使體前軀干和胸鎖關節(jié)處的肌肉預拉長過度和延展時間過長,從而影響牽張反射效果。而且這樣的動作使初中生腰椎承受的力量過大,有受傷的風險。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往往還沒有預擺到位就已經支撐不住或者屈肘吊球了。甚至為了強行做好所謂的預擺滿弓,出現(xiàn)收下頜含胸的動作。而實驗組雙手標槍式投擲法中的預擺,如前所述,實心球預擺結束即刻初速度方向和投擲方向一致。預擺結束時,軀干側向投擲方向一側肌肉處在應激狀態(tài),身體充分舒展,手臂、頭、軀干處在同一平面,腰和腰骶部的壓力也小很多,便于動作準備。
最后用力技術一直是所有投擲項目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實驗組標槍式投擲法采用的多軸旋轉的方式,即使身體扭緊積蓄勢能,又可充分調動身體更多關節(jié)參與發(fā)力。從右腳蹬轉的積極發(fā)力到胸臂的快速鞭打,右腳邊蹬邊轉,依次轉膝挺髖,翻肩挺胸完成滿弓動作,當身體轉到面向投擲方向時,右腳快速蹬地人體各關節(jié)自下而上依次形成完整的動力鏈完成鞭打動作。如此比正面式單一的矢狀面投擲更能發(fā)揮人體的潛能。
(1)實驗證明原地雙手標槍式投擲法比正面式在原地雙手頭上擲實心球的效果要好。其動作模式更加符合投擲的一般規(guī)律,便于學生充分的體會發(fā)力的時機和滿弓鞭打的運用;
(2)投擲成績的決定因素,最終還是取決于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本文的技術探討更傾向于有利于發(fā)揮動作速度和動作的完成度。無論采用那種技術都應該在科學合理的動作模式下去練習和完善。
(1)原地雙手標槍式投擲法對于學生的力量、柔韌、協(xié)調性等身體素質方面的要求較高,可根據(jù)學生情況區(qū)別教學,在學習的過程注意預擺與最后用力的銜接以及身體素質的配套練習;
(2)正面式預擺時至頭正上方略偏后,感到胸大肌有牽張感即可。重心落在后腿上,不以腰椎為力量支點。體會蹬地挺髖、挺胸以胸帶臂的鞭打動作。做好預擺與最后用力的轉換時機。慢預擺,滿弓動作在蹬地發(fā)力后做出,配合軀干牽張反射完成鞭打。對腰椎的壓迫時間短;
(3)使用“鉗式”握球法,對于雙手標槍式投擲的掌握更有利,通過手肘的內旋可以減少鞭打時的“吊肘”,夾取式的手法,既延長了球的出手高度又使腕關節(jié)可以按解剖結構合理扣碗提高鞭打速度。